防治复采工作面自然发火的措施

时间:2022-07-18 08:47:12

防治复采工作面自然发火的措施

摘要:工作面自然发火威胁到煤矿安全生产,特别是复杂工艺的情况,稍有疏忽,就可能引起重大事故。东梁煤矿结合4煤层复采实际情况,在防治自然发火问题进行了分析实验,主要措施以注氮工艺为主,洒阻化剂,洒水、均压通风为辅的综合的技术措施,工作面回收的成功可以作为其他煤矿煤层的借鉴。

关键词:复采工作面 自然发火 注氮

中图分类号:TD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a)-0052-01

1 复采工作面目前的状况及回收方法

(1)基本情况及采煤方法确定。东梁煤矿目前进入煤柱回收初期,由于4层煤储量分布的较深,地质构造还比较复杂,开采困难,在工业广场与护巷煤柱还有一些可以回收的储量。

采用煤柱穿采的方式进行回采,因为巷道的保护煤柱都有一定距离,查看东梁煤矿的原始记录,4煤层属于比较厚的煤层,以前采区分层开采和直接放顶的方式,这就造成了大量煤炭的遗弃。4层煤属于低瓦斯的,陈旧的采空区打开一段时间后,沼气和有害气体的含量已经得到很大的释放,不论是采煤还是人工进去,安全程度都提到了提高,因此东梁煤矿在煤柱回收的时候,采用穿采的方法,对采空区遗煤进行摸索性回采,同时不断的测量温度的变化。

(2)影响工作面合理布置的关键因素。一是煤炭自然发火周期比较短,造成煤矿多次停产闭面,扰乱了正常生产秩序,同时伴随着安全隐患;二是已经开采了很多年,存在一些历史伤痕,有很多的采空区,这就造成了防火面积和范围的扩大,要防治其火情的发生,必须要经过精细的测量和监控,还有人工的分析;三是矿井煤炭资源已经处于贫瘠阶段,工作面布置面积小,附近还有老采空区的威胁,这就造成了工作面回收连续间断的难题,为了工作面能有条不紊的连续作业,很多都被布置在火区的附近,针对这种情况,那就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有效措施,保证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2 复采工作面发火问题的原因

(1)采煤工作面回收率低。工作面初采时采用放顶煤开采方法,放顶后大量的浮煤和冒落的顶板岩石混在一起,这样就造成了采空区浮煤漂状的现象,自然风慢慢进去,这样为老空内煤层提供足够的氧气,加大了发生火灾的机率。

(2)采煤工作面从初采结束后一直到复采回收封闭后,若打设密闭的材质合格或者打设的工艺不规范,存在严重的漏风现象,这就造成了发火的一个原因;工作面经初次采动后,经过时间的累积,容易再生顶板,只是再生顶板的松散裂隙会比较多,这就造成了浮煤随着风,飘进采空区的深部,从而在复采区域中形成“三带”(散热带、氧化带、窒息带),“三带”的范围与工作面的风量有较大的关系,风量越大,氧化带的区域越宽,煤层自燃危险性就越大。

(3)煤质松软且顶板裂隙发育。浮煤及再生顶板中空隙较多,风流方向经过回采工作面时便渗入这些空隙形成漏风通道,使煤的表面与空气中的02进行缓慢氧化,生成热量。而这部分热量又不易被风流带走,从而使热量积聚,煤温升高,当超过临界温度后,煤层氧化急剧加速,最后导致煤层自然发火。

3 解决方法

(1)复采开工前对复采区域进行防火检查,抽取闭内空气包含的各项发火成因的指标:密闭内空气温度22℃,氧气浓度2.5%,没有发现一氧化碳,密闭内出水温度为21℃,这说明复采区域目前尚未自然发火,为开采前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保障。

(2)合理确定工作面通风系统和着力提高工作面回收率,首先要减少漏风量和漏风时间,充分利用现有岩层巷道与巷道上、下川贯通,缩短煤层巷道的漏风长度;其次是减少采空区浮煤的丢失复采工作面采用后退式采煤方法,坚持稳定正常的接续方式,争取把老空区及周围的煤炭都不遗余力的回收,同时保证安全。

(3)正确安排复采工作面风量和风速,在满足甲烷和其他有害气体的控制、采场合适的温度和工作面最低风速的前提时,必须要减少工作面供风量,减少漏风的范围和数量。坚持每周对工作面风量进行2次监测,从而有效控制了复采工作面采空区的压差和漏风量。在工作面进风巷中加设一道调节风窗,平衡进回风巷道的压差,使工作面采空区漏风减少,控制窒息带前进的位置。

(4)工作面复采及永久密闭。加强防火检查工作面复采时,采用预防性注浆和尾巷埋管注浆技术,隔阻氧化空间,最大限度防止煤层自燃。工作面收尾或采过溜煤眼后,要在15 d内设置永久密闭,防止向采空区漏风。

每周至少两次对工作面进回风巷、上偶角及永久性密闭等地点进行防火检查,检测CO和温度的变化情况及密闭完好情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处理,将发火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4 成功经验

通过对复采工作面煤层自然发火原因的分析和实践的运行,慢慢学会了采煤的方法和有效控制灾害发生的措施,成功对4层煤进行了复采,并且在复采过程中始终未发现CO涌出。

总结整个,有针对性地不断采取注浆、注水、风量控制,均压技术、永久密闭等技术措施,对防治发火得到了显著效果。,对于此复采工作面的成功复采,为以后该矿和其他矿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综采设备管理手册编委会,综采设备管理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4.

[2]徐永忻.采矿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3]王德明.矿井通风与安全[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高等学校宿舍文化建设 下一篇:改进教学方法与内容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