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心理障碍成因及其对策

时间:2022-07-18 06:51:12

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心理障碍成因及其对策

心理障碍是中小学生在体育课中常见的现象,它是由于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主要体现为:胆怯、慌乱、困惑、恐惧等现状,特别是女同学表现的更为突出。中学生出现这种现状直接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如何消除中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心理障碍,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最重要的课题。

一、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

作者对本校100多名中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中学生在体育课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往往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要解决和预防这些问题,必须从多方面来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

1.教师因素引起的心理障碍

①对学生基本情况了解不充分。教师没有全面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体质状况、体育基础和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违背了新课标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只按教学大纲来确定上课内容,方法不灵活,缺少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特别是对某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没有区别对待,导致学生降低了参与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②教法模式陈旧,激发不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式上,教师采用三段论的教学模式,而且在准备活动的过程中,多是采用慢跑、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都是如此,没有针对教学的内容来制定准备活动的内容。③存在偏心的行为,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不妥当。大多数学生反映,部分教师对体育尖子、肯听话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偏爱,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视而不见;而与学习成绩差、学习风气和组织纪律散漫以及不按教师要求去学习的学生沟通时,言行过于严厉或教育的方法不妥当,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怕老师,甚至躲避老师,进而产生了消极的情绪,学习热情下降。

2.教材、场地等问题引起的心理障碍

①教学内容产生的心理障碍。中小学生,尤其是女生,大多只对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感兴趣, 对自己不喜欢的某项教学内容感到厌烦,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情绪低落,练习积极性不高,产生了心理障碍。②场地器材较差引起的心理障碍。部分城镇中小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不齐全,教学场地较差,地面坑坑洼洼,又脏又乱,练习中所需的器材没有放置好,器材不足等原因都会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使学生一见上课场地就感到烦躁、害怕、抑制,适宜的兴奋就很难出现。

3.学生个人原因引起的心理障碍

①对体育课认识不足。当前中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多数比较肤浅,对体育知识的掌握也很有限,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价值的认识不深,所以容易产生误解,认为体育就是跑跑步、打打球。在上体育课时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情绪消极,由此产生心理障碍。②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差异。由于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术、能力等不同,有些素质差、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在上课时某些动作不能够顺利完成,甚至不敢去尝试,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在精神上有很大的压力,感到自卑,产生了心理障碍。

4.外界因素引起的心理障碍

如夏季烈日当头,气温很高,学生由于怕热、怕晒而产生心理障碍,特别是女学生;而冬季的寒冷、干燥,春季的大雾、风沙等,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另外,上课中突然有学生受伤,这也将造成其他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害怕自己在练习中也受伤,就不敢去做,或者做起来很拘束。

二、解决和预防措施

1.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要认真备好教材,同时,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结合实际制定课堂内容,使整个教学有的放矢,生动活泼。在教学组织上,教师要以“活泼、自由、愉快”为主调,制定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方法上,要把以前注入式的模仿教学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把“要我学习”的观念改变成“我要学习”。启发式的教学既摆脱了按部就班的机械做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都能感受思索的乐趣。

2.培养融洽的师生情感,点燃学生体育兴趣,克服心理障碍的产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师生间建立融洽的情感是激发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先决条件。有些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是从对体育教师的不信任开始的。因此,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学生自然会尊敬、拥戴老师。这样,师生相互信任,相互吸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会培养融洽的师生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燃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消除心理障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点评语言一定要得体、适度,教育方法要妥当,不要直接针对学生的问题提出批评,要容人之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以使同学们克服心理障碍。

3.提高学生对体育功能的认识。教师在授课前首先要向学生讲明本课教学内容的价值和作用,如对人体某部位的影响、目的、意义等,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驱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4.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在安排教学进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作用和难易程度来确定,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避免那种不管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学习内容,只按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安排上课的机械做法。要按照素质教育的内涵和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选择学生化、趣味强、健康价值更突出的运动项目,以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论

学生的心理障碍是学习的阻力,它削弱着教学的效果。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状态,还要研究掌握不同年龄、不同个体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针对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巧妙合理地组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时尽可能处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之下,以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目的。

上一篇:电子政务建设与提升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下一篇:心理因素对舞蹈学习与表演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