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杉林冠下造林效果初步研究

时间:2022-07-18 06:42:23

秃杉林冠下造林效果初步研究

摘要:指出了不同造林方法对秃杉的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分析了秃杉在湿地松林冠造林和迹地更新造林两种不同方法造林后产生的不同效果,为残次林分改造选择造林树种,寻找最佳造林方法,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营造生物多样性,达到秃杉速生丰产目的等提供依据。

关键词:秃杉;林冠下;造林效果

中图分类号:S7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00602

1引言

秃杉(Taiwaia flousiana)系杉科台湾杉属,常绿乔木,我国一级保护珍稀树种。秃杉树形优美,枝叶茂密,干型通直,抗雪压,耐冰挂,是优良的用材树种与观赏树种。福建省大田桃源国有林场于1978年在海拔800m以上的丁板工区营造了3000多亩的湿地松纯林,由于湿地松产脂量高,年年采脂,造成风折、雪压等,大部分小班林分郁闭度0.5以下。为了生态的维持与改善,必须对这些残次林分以补种或套种的方式进行改造,提高低效林的生态功能。本文通过秃杉在湿地松林冠下造林和迹地更新造林对比的实验研究,分析了两种不同方法造林产生的不同效果,为确定秃杉最适宜的造林方法提供依据。

2实验区概况

实验区位于福建省大田桃源国有林场,北纬26°7′~26°19′,东经117°24′~117°33′,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兼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9.5℃,极端最低温度~5.5℃,最高温度为4O℃,大于10℃年积温为6215℃,无霜期满300d;平均降水量1700~1900 mm,3~8月降雨量为全年的75%,大于0.1mm的年降雨日数163d,平均相对湿度79%;年平均风速1.6m/s;冬短夏长,四季分明,属福建武夷山东伸支脉地带,东南方为戴云山脉,海拔320~550m,有利于岩石风化、土壤淋溶、富铝化作用、植物生长,土壤类型为山地红壤。林冠下造林实验地设在该场丁板工区15大班7小班(土名石坑),海拔890 m,坡度18°~23°;土壤为山地红壤,肥力中等;Ⅱ类立地质量等级。2007年调查优势树种为湿地松,31年生湿地松平均胸径15.5cm,平均树高14.0cm,保存密度600株/hm2,郁闭度0.5,林下植被以管茅等主。对照为丁板工区15大班5小班,2007年采伐迹地,Ⅱ类立地质量等级。

3造林设计与调查方法

实验地2008年1月劈草挖穴,规格50cm×30cm×30cm。1年生实生苗造林,造林密度为1230株/hm2,2008年10月全锄抚育。调查项目有造林成活率、树高、地径、当年抽梢及土壤物理性质等。用“环刀法”采集0~20cm和20~40cm的原状土做水分物理性状测定,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按常规方法测定。

4结果与分析

4.1造林成活率结果分析

对各实验区内的成活率进行调查统计(表1),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虽然2种造林方法的成活率都较高,但林冠下造林的成活率比迹地更新造林的成活率提高了9.3%,存在显著影响。

表1造林成活率调查结果

造林方法造林成活率/%林冠下98 92 92迹地更新88 86 84

表2单因素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自由度平方和均方F值F0.05F0.01处理间10.0100.01048.000*18.51398.503重复间20.0030.0017.000X19.00099.000误差20.0000.000总变异50.013注:X—不显著;*—显著。;**—极显著,下同。

4.2树高、当年抽梢、地径生长结果分析

对各实验区内的树高、当年抽梢、地径生长进行调查统计(表3),双因素方差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秃杉林冠下造林和迹地更新造林的树高和地径生长存在极显著差异,当年抽梢生长也存在显著差异。以5年生为例,林冠下造林的平均树高、平均地径、当年抽梢与迹地更新造林相比分别提高了26.22%、18.6%、2615%,说明秃杉林冠下造林效果比迹地更新造林效果要好,而且随着年龄递增,这种差异越来越显著。

表3树高、当年抽梢、地径生长调查结果

造林方法林龄生长指标平均树高

H/m平均地径

D/cm平均当年抽梢

H1/m林冠下10.411.00.2520.781.40.4031.332.90.5842.104.10.7652.845.10.82迹地更新10.350.70.2320.641.20.3131.012.20.4441.523.40.5552.254.30.65注:FH=78.99**;FD=37.55**;FH1=33.5*;F0.05=5.32;F0.01=34.4。

4.3土壤物理性质分析

土壤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土壤容重、孔隙状况和持水量等。从表4中可以看出,秃杉林冠下造林土壤容重有所下降,而孔隙度和持水量都有提高。以0~20cm土层为例,林冠下造林土壤容重比迹地更新造林下降了18.42%,说明秃杉林冠下造林后土壤变得疏松,有利于浅层根系生长伸展及其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同时提高土壤的持水性减少地表径流;从土壤持水状况看,秃杉林冠下造林后土壤的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和总孔隙与迹地更新造林相比分别提高了15.61%、23.90%、2.20%、4.31%,可见秃杉林冠下造林后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土壤变得通气透水,这是因为林冠层截留水分,使降雨减缓对地表直接冲击,降低了地面径流强度;另一方面是湿地松和秃杉地下根系分布的层次不同,也有利于对土层的疏松作用。

表4林冠下造林和迹地更新造林土壤孔隙组成与水分状况

造林方法层次/cm容重/(g/cm3)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总孔隙/%林冠下0~200.9351.605.6543.2848.9320~401.3228.414.8238.2743.09迹地更新0~201.1444.634.5642.3546.9120~401.3931.653.7534.6438.39

4.4林冠下造林效果初步分析

秃杉在湿地松林冠下造林的效果,其造林的成活率、地径和高生长极显著,而且随着年龄递增,地径、树高和当年抽梢差异越来越显著。由此可见,在海拔800m以上的山地,采用林冠下造林,秃杉的幼林生长效果是显著的。

2013年4月绿色科技第4期

张加汪:秃杉林冠下造林效果初步研究资源与产业

5结论与讨论

(1)实验表明,秃杉在湿地松林冠下造林效果较好。在林冠下造林,形成了人工复层林,除了具有充分利用营养空间、改善立地条件、达到速生丰产的作用外,还有涵养水源、保护水土的防护效应及提高预防病虫害和不良气象危害的功能。充分发挥了生物多样性的效能。不但更能提高经济效益,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是明显的。

(2)秃杉在福建的屏南和古田两县有天然分布,在福建省人工造林面积很小。宜生长在温度阴凉湿润的环境,稍耐旱,能耐最低气温-10℃,要求雨量充沛,云雾多,日照少的森林湿润气候,其幼年较耐荫,适合林冠下更新造林和残次林改造。所以,秃杉是林冠下造林和残次林改造的优良树种。参考文献:

[1]李晓储.秃杉引种幼龄生长规律初步研究[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93,17(2):183~191.

[2]阮传成.秃杉引种造林试验研究[C]福建省林学会.造林专业1993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福州:福建省林学会,1993.

[3]李凤华,于曙光.秃杉造林技术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2(1):15~17.

[4]俞新妥.杉木[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5]王挺良.秃杉[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6]国家标准局.森林土壤标准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7.

上一篇:那一年的我们 下一篇:爱阅大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