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湖地区民间体育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研究

时间:2022-07-18 06:06:48

两湖地区民间体育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研究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民间体育文化是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运用逻辑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对民间体育文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论述,分析了两湖地区民间体育文化的特点,阐述了两湖地区民间体育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价值,并对两湖地区民间体育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开展现状进行总结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两湖地区民间体育文化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展望。

关键词:两湖地区 民间体育 新农村 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1-0076-04

1 两湖地区民间体育文化概述

1.1民间体育文化的相关概念

“民间体育”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于广大民众中间的体育活动,它的外延非常广泛,内容丰富。我们所认为的民间体育概念的界定是从民众的概念出发,民众外延的宽广决定民间体育也是一个外延极其宽广的概念,目前,关于民间之“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已普遍认同“民”的概念不再局限于非官方或中、下层民众,取而代之的是“全民”、“一切民众”,如邓迪斯说的民众是社会群体,钟敬文说的民众就是人民大众的提法。在钟敬文和邓迪斯的启发下,高丙中把“民”定义为具有模式化的日常生活与日常文化的任何社会群体。综上,民间的外延非常宽广,任何社会群体都可以构成民间,这就意味着民间具有明显的大众性(民间性)的特征,这也应该是民间的本体属性。从民间的主体外延的广泛性出发,我们认为民间体育是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多数项目不受时间、地点、器材的限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自娱自乐。民间的体育行为没有固定的组织模式,规模限制、时间限制和主体限制。比如人们偶然组织开展的一次集体性的拔河比赛,或者一两个人进行的跳绳、以及机关、单位、学校体育之间开展的职工运动会、学校运动会等都属于民间体育的范围和内容。再比如每年端午节在全国各地举行的龙舟竞渡体育活动,因为是发生在民间大众中间,它也属于民间体育,另外这种体育活动具有鲜明的传统性和民族性,它又属于传统体育和民族体育的范畴。

界定民间体育的关键在于把握其本体属性,而民间体育的本体属性在于其大众性,这进一步可以引申为民间体育的组织化、制度化、专业化程度较低的特征。由此,本文认为民间体育是指存在于一定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尚未高度组织化、制度化、专业化地开展的体育活动。民间体育由于其主体的广泛性和开展形式民间体育文化具有文化传承性、实用性、地域差异性、表演趣味性、民间制约性等特点。中国民间体育文化像一个文化意识板块,它和远古的竞技、娱乐、传说、游戏、戏曲融为一体,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1.2两湖地区民间体育的特点

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民间体育文化具备文化的传播性、历史性,并具备服务于民间大众这一主体的体育文化。两湖地区民间体育文化是生发于民间的非组织化、非制度化、非专业化的体育文化形式,与竞技体育文化、军事体育文化区分开来。湖北、湖南两省自春秋战国以来,经过相对漫长而持续的文化交流、融合过程,逐渐形成荆楚文化区。它属于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境内居住着50余个民族,除汉族外,人口较多的几个少数民族如苗族、土家族、瑶族和侗族大都分布在湘西、湘南和湘东地区。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两湖地区相近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的的作用下,它形成了自成体系、带有特殊烙印和风韵的民间体育文化。与其它地区相比,两湖地区具有明显相似的文化属性和心理归宿,是一种区域性的历史文化形态,它有着自己稳定的文化特质,也有自己的时空范围。从空间上说,它是指湖南省区域范围内的地域文化;从时间上说,它是两宋以后建构起来并延续到近代的一种区域文化形态,一种文化形成与发展是多重因素推动的。

两湖地区的民间体育文化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体育文化,从近代的军事活动和文化观念可以反观其体育相似的体育精神。在文化观念方面,两湖地区学子“喜言兵事”“宁为百户长,胜做一书生”,与多数地区“好男不当兵”相反,两湖地区的习俗是“好男何不去当兵,好女不捏绣花针”。黄埔军校地近两湖地区,长沙和武汉设有黄埔军校,为两湖地区青年投笔从戎创造了便利条件。组建48个军,有16位军长是湖南人。20世纪30年代,湖南和湖北两省人口占全国9.8%,而所出将领占全国22.4%。20世纪60年代的全国将领中,两湖地区占全国47.8%。两湖地区的民间体育文化是一种自信的体育文化,是一种超脱的兼容并蓄的民间体育文化。

2 发展两湖地区民间体育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

两湖地区民间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坚实的承载基础,它的形成既受传统的影响,也受地域的影响。当今体育文化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积极挖掘和整理两湖地区的民间体育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有利于丰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这与我国社会主义转型期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并举的路径是一致的。将民间体育活动纳入文化建设的范畴,是两湖地区进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2.1促进农民的现代化转型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也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体育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不仅可以增强农民的体质,通过参加比赛还可以使人获得健康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平等的价值观念。体育运动也是一种交流方式。通过参加体育可以使农民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新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使农民形成开放的心理品质,从而使传统的农民向现代的农民转变。

2.2推动农村生产效率的提高

农村农业生产的效率的提高,是新农村建设中动力因素。开展民间体育文化建设,创建农村体育开展体育活动的环境,能够全面增强农民的体质,改变过去把劳作的方式当作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农民健身养生的能力,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保障农民的身心健康。使农民以良好的体质,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复杂繁重的农业生产中。两湖地区民间体育文化形式多样,有的起源于民间,为广大农村的广大民众所享用,发展两湖地区民间体育文化可以与农民的生产紧密联系起来,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2.3促进乡村文化的重建

湖北、湖南两省白春秋战国以来,经过相对漫长而持续的文化交流、融合过程,逐渐形成荆楚文化区。与其他地区相比,两湖地区具有明显相似的文化属性和心理归宿。文化是具备历史性、传承性与流变性的特点,两湖地区民间体育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政府政策导向的变化,民间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影响力必将发生变化。体育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形成起到一种制约和平衡,是新农村乡村文化重构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在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下,探究两湖地区民间体育文化延续和繁荣的机制,发展民间体育文化,有利于新农村民风、民俗、心理行为、价值观念的形成,通过对民间体育文化制度要素的提炼和整理,培养新时期两湖地区民间体育文化的社会氛围,坚守和巩固当地民族习俗、礼仪以及传统道德文化,与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形成一种稳定的且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

3 两湖地区民间体育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开展现状

3.1新兴的体育文化形式开始引入

两湖农村地区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资源流通速度的加快,农民的视野更加开阔,接受的文化形式越来越丰富。尤其城乡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城市的一些新兴的体育文化形式和一些时尚且具现代化的体育文化现象开始被带入到农村的文化建设当中,并在一定范围有组织有规模的开展起来,如有些村镇乡县组织的一村一个舞蹈队,将在城市市民中流行的广场舞引入到农村的体育文化建设中,这些体育形式的开展和推广,有些是有组织的,有些是自发的。并且参与这些新兴的现代化的体育形式主要集中在中青年人群中,这些中青年人群多在城市中生活过,比较推崇和认同城市的娱乐健身方式和体育文化的价值,而大部分常年生活在农村以及一些留守在农村的老年人还是认同生发于民间的传统体育文化形式和民俗体育形式。

3.2农民的体育文化意识薄弱

农村体育文化是农村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农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闲暇时间增多,对体育文化娱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是旧的生活陋习,致使赌博、宗教迷信等活动大规模盛行。另外两湖地区大部分农村属于经济落后地区,与外部的联系较少,形成了固步自封的思想意识。因重视农业生产,轻视体育锻炼,大部分农民认为自己已经在劳动生产中锻炼了身体,根本没有必要参加体育活动。很多农民认为无病即健康,没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

3.3开展民间体育文化的组织功能缺乏

乡、村委员会是农村体育文化管理的基层组织,担负着农村居民体育工作的重任。而在实际调查中,农村体育无组织、缺管理、少协调状态,严重影响了农村体育活动的健康发展。对农民体育指导不够,不能使农民的体育活动健康、正常开展。现今,除了省、市、县具有较为固定的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外,乡、村级群众性的体育组织还是凤毛麟角。一些体育活动的开展和体育文化建设呈现出“无专管、无人管”的局面。高一级的体育管理部门与下一级乡镇村的体育组织不能有效的协调和上传下达,主要原因是高一级的政策落实到基层,缺乏技术和物质资金的保障和支撑。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两湖地区不少县(区)乡(镇)撤消了体育部门,并将体育置于与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合并重组,原乡镇文体中心都不复存在,基层政府中体育工作开始游离于政府职能之外,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基层体育主管部门的权限,使基层体育事业,包括农村体育的政府管理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弱化。在没有构建履行体育管理职能的两湖农村地区,要深入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显然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在基层公共体育事业仍需要以国家和政府投入为主的今天,基层体育管理部门职能的弱化,将直接导致对包括农村在内的公共体育事业投入力度的减弱,使其制约着新农村政策监督问题。

3.4民间体育文化的资源配置不齐全

改革开放以来,两湖地区很多农村地区摆脱了贫困,农民逐渐过上了富裕生活。但是,绝大部分农村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缺乏,建“一片球场,少十个赌场”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的共同愿望。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的普查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拥有符合普查要求的各类体育场馆850080个,但乡镇村只有66466个,仅占总数的7.82%。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是农村健身文化赖以形成的条件和载体,因此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与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之间的不协调因素,是影响和制约新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在缺乏相应的配套的专门性的体育设施与环境的同时,缺乏组织开展民间体育文化的专门性人才和专门性机构也是两湖地区农村面临的资源配置不齐全的问题。

4 两湖地区民间体育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展望

4.1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丰富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内容

发展两湖地区民间体育文化,我们既要从传统体育中吸取养分,又要与时俱进,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接纳现代体育文化。将城市体育文化元素融入到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促进城乡一体化。建立新农村民间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应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农村学校的基础性和导向作用,将在城市中开展广泛的民间体育结合当地特色和需要应用到新农村的体育文化建设中。对两湖地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新农民来说,农村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逐渐从“温饱型”向“享受型”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思维观念开始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并开始向周边城市倾斜。城市体育的形式更加开放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发挥农村周围城市的辐射功能,将城市中群众接受度较高、易于开展的体育形式引入到广大新农村建设中,实现资源共享,丰富农民的娱乐活动,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要,依托文化的力量,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要充分发挥城市体育文化的功能,依托城市体育文化的优势,带动乡(镇)、村体育文化建设,加强农村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为农民创造在农闲时间进行文娱活动的场所,以农村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为构建目标,从体育文化不断缩小城乡体育教育的差别,保障和维护农民体育人权的公平实现。

4.2转变原有的体育观念,提高体育文化修养

民间体育组织是基础,政府文化组织是政策导向,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不仅是信息的提供者,而且具有左右民众舆论的潜力。随着两湖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大众媒体要把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宣传同农民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通过对传播信息的选择、解释与评论,引导广大农民认清体育锻炼与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与节约开支与增加家庭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关系,使他们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认同的一致性和对事物的评判标准,积极推广正确、向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对体育价值的基本认识,提高农民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农村体育的社会地位,促进新农村和谐建设。对于农民体育文化修养的提高,首先基于农民的心理感受,从传统文化对农民的影响出发,加强对农民内在体育意识的培养,加大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宣传,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健康意识,树立“花钱买健康”、“少吃药、多流汗”的新型体育观,积极纠正农民的错误认识。在外界条件基本成熟的环境下,农村居民自身应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积极学习,摒弃“以劳动代替体育锻炼”的错误观念。

4.3提高民间组织和政府的执行力度和监管力度

将两湖地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纳入到政府工作计划之中,政府要依托民间组织开展民间体育文化活动,加大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农村体育法制建设,尽快建立和建全相关的法律体系,如:农村体育的组织管理、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农村体育骨干的培训与管理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等相关问题的立法,使农村体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推动农村体育工作向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普及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促进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乡(镇)体育组织建设,根据上级管理部门要求,乡(镇)应成立农村体育工作组织机构,制定出具体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形成以乡(镇)体育社团为主线,以各基层体育指导站(点)为重点,线、点结合,覆盖面广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为新农村体育发展搭建平台,切实避免体育在农村管理工作中的边缘化,促进农村体育事业发展。

4.4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为农民建设良好的健身环境

体育活动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保障和软件技术作为支持,体育的场地设施与器材是体育实践的前提条件,它不但是体育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且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起着决定作用。两湖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开展民间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要解决体育组织无专管、无人管的局面,需要高一级体育管理部门有效协调,当基层组织开展某些体育比赛或文化活动时,应及时成立技术指导小组,对基层体育文化开展提供资金和人力援助。以解决基层体育工作需要体育人才,但专业体育人才不愿意到农村这种困境。要么优化政策,吸引体育人才到农村来,要么临时指导体育工作,这些协调工作都要有政府部门有效协调,才能切实促进农村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加大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既要有对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的投入,还要有对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技术支持,如专门性人才的输送和培养,信息网络的宣传,从硬件和软件上双管齐下,全面优化两湖地区农村的体育健身环境,使农民们乐于进行体育活动,也使体育专业人才愿意服务于农村的体育文化事业。

5 结论

两湖地区民间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是基础,居民文化素质是内在决定因素。随着两湖地区整体社会经济水平的持续提高,价值理念的进步,国家全方位的支持,城乡融合的进程的加快,两湖地区新农村民间体育文化必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发展民间体育文化时,要敢于将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结合起来,充分意识到体育文化在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制定和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等,通过发放体育锻炼手册,制作体育教育片以及定制体育健康报刊,重视农村基层体育骨干的影响示范作用,使新农村的农民形成健康为美、健康就是财富、参加体育锻炼就是投资健康的新观念。政府各部门要有效协调,为新农村民间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氛围,建立新农村民间体育文化建设的考核与监督机制,保障新农村民间体育文化的顺利开展。

上一篇:“输液依赖”何时休 下一篇:糖友少爬山 警惕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