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胜煤田大牛地地区煤层对比

时间:2022-07-18 05:55:11

【摘 要】东胜煤田以含煤面积广、煤炭资源丰富、煤质优良、开采技术条件简单为特征,资源量巨大。大牛地地区含煤地层延安组为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三角洲垂向层序清楚,横向较稳定,煤层特征明显,可对比性较高。在成煤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沉积旋回法、煤层自身特征法、煤层组合关系法、煤层间距及底板标高逐点追踪、地球物理特征法等方法对煤层进行划分及对比,可靠程度相对较高,为后续煤层评价及储量计算等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资料基础。

【关键词】东胜煤田;大牛地地区;煤层对比;煤层特征

东胜煤田以含煤面积广、煤炭资源丰富、煤质优良、开采技术条件简单为特征。煤层具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富油、高发热量的“三低一富一高”特点。近年来,前人在不同方面对东胜煤田地区进行过系统研究,对区域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对于煤层的追踪与对比方面研究相对薄弱。本文在成煤理论指导下,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的煤层对比方法及手段,对大牛地地区煤层进行了详细的对比,为煤田的进一步勘探开发奠定了基础。

1 区域地质背景

鄂尔多斯盆地是华北地台内稳定发展的大型中生代内陆盆地之一,东胜煤田位于其东胜—靖边单斜的中部,地质构造演化经历了前古生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四个大的发展阶段,由老至新依次沉积了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中统直罗组(J2z)、安定组(J2a)、白垩系下统志丹群(K1zh)及第四系(Q)地层,其中延安组和直罗组为主要含煤层系。

东胜煤田含煤岩系为延安组和直罗组,包括7个煤组,其中1煤组位于中侏罗统直罗组底部,含不可采煤层或炭质泥岩、油页岩,7煤组位于延安组底部,为局部发育的不可采煤层,其余2、3、4、5、6煤组均赋存于中下侏罗统延安组。煤的聚集背景为内陆大型湖盆,成煤区围绕深湖呈环带分布,聚煤区位于冲积体系与湖泊体系的过渡地区,而富煤区主要位于有三角洲充填的浅湖地区。

2 煤层对比分析

煤层对比是以具一定特征的岩层、煤层、岩性组合、旋回结构或一定动植物化石或化石群的岩层作为标志进行的,是指根据对比标志,研究、分析判断不同地点两个或两个以上煤层或煤组相互对应关系的工作。其主要用于查明煤层层序、厚度及其变化,了解煤系和煤层的原生及后生变化,煤质及其变化,进行煤层评价,判断构造,计算储量,指导矿井开发生产等,是煤田地质勘探、生产勘探和煤矿开采的基础地质工作。大牛地地区含煤地层延安组为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相变大,但延安组沉积期全区基本均衡沉降,三角洲垂向层序清楚,横向较稳定,有稳定的标志层,因此本次采用沉积旋迥法、煤层自身特征法、煤层组合关系法、煤层间距及底板标高逐点追踪、地球物理特征法进行煤层综合对比。

2.1 沉积旋回法

在现代沉积学理论指导下,依据沉积体系演化和聚煤周期性等规律,可将延安组划分为三段,每段各含一~二个煤组,即三个中级旋回,再依据段内其它煤层划分次一级旋回。在整个煤系地层中,旋回结构清楚,方法得当,构成了煤层对比的总框架。

2.2 煤层特征法

利用煤层层位、厚度及结构等自身特征逐孔进行对比。由于研究区沉积基底缓慢而均衡下降,煤层层位稳定,煤层厚度及结构在相邻钻孔中十分相似或呈规律性变化。利用这些煤层特点,进行煤层对比,较为直观可靠,是煤层对比的主要方法之一。

2.3 煤层组合关系

沉积学理论认为,三角洲在全面废弃之前,往往会出现一次或几次的短暂废弃,可在主要煤层上下形成一层或几层薄煤层,它们和主要煤层形成的组合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比较稳定,可进行横向的对比和追踪。例如4-1、5-1煤层下部有一至三层薄煤线,这一现象在区内普遍存在(图1),为该煤层的划分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4 煤层间距及底板标高追踪法

区内地层平缓,构造简单,煤层厚度及间距较为稳定,可利用煤层间距及底板标高逐孔进行追踪进行可采煤层对比,方法简便,直观、可靠,是工作中采用煤层对比的主要方法之一。区内3-1煤层全区发育,且层位、厚度相对稳定,特征明显,规律性强,且3-1煤层与4-1煤层间距稳定,为35m左右;3-1与5-1煤层间距也较稳定,一般在100m左右(图1),可作为本区煤层对比的标志层。

通过综合运用上述对比方法,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取得较好的效果。各煤层特征明显,对比较为清楚,可靠程度相对较高(表1),为煤层评价及储量计算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结论与建议

大牛地地区含煤地层延安组为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三角洲垂向层序清楚,横向较稳定,煤层特征明显,可对比性较高。综合运用沉积旋迥法、煤层自身特征法、煤层组合关系法、煤层间距及底板标高逐点追踪、地球物理特征法等方法对煤层进行划分及对比,可靠程度相对较高,为后续煤层评价及储量计算等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资料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煤田地质总局.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田资源评价[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6.

[2]李宝芳,李祯,林畅松,等.鄂尔多斯盆地中下侏罗统沉积体系和层序地层[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上一篇:煤矿通风安全管理工作有效性探讨 下一篇:110kV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故障分析以及预防、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