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希望的大庆农业

时间:2022-07-18 11:15:53

充满希望的大庆农业

为了走出一条具有大庆特色和优势的农村经济发展路子,大庆市委、市政府先后确立了发展“四型农业”,实施“农转牧”战略和农村经济“三为主”工作方针,着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2004年,县域经济实现增加值73.7亿元,实现财政收入4.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285元。

畜牧业实现了跨跃式发展。大力扶持发展畜牧业龙头企业,突出做强乳业,大力发展鹅业,不断壮大猪业。奶牛存栏由2000年前的7.5万头增长到26.8万头;大鹅饲养量836万只,生猪饲养量187.5万头,增长速度分别是前5年平均增长速度的7倍和5倍。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3.9%,已经成为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突出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新提高。经过几年的扶持发展,全市形成了以金锣为重点的生猪生产,以伊利为重点的鲜奶生产,以馋神集团为重点的大鹅生产,以吉泰集团为重点的贡米生产,以碧港公司为重点的马铃薯生产等九大产业链条。龙头企业阵容强大,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0家,其中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33家。

绿色食品产业充满生机。绿色和有机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8家,年加工能力70万吨,获得绿色和有机食品标识74个,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面积260万亩,五大类38个品种成批量打入国内外市场。

强化功能项目建设,服务手段先进。先后建立动物疫病检测中心、绿色食品监测中心、农业信息中心、种子繁育检测中心、林业苗木组培中心、名特优水产品繁育中心、人工降雨作业中心等一批农业功能项目。在畜牧良种繁育上,积极引进优质母体,2003年以来,三批引进澳牛7500头;建成市、县级优质苗木基地33个;建设了全国地市级仪器设备精良、检测手段和技术力量一流的绿色食品监测中心,被国家农业部授予黑龙江省西部绿色产品检测专业机构;建起了市、县、乡、村四级农业信息网络,实现了所有乡镇全部联网,形成了以市农业信息平台为中心,以县区农业信息站为链接,以乡村和中介组织及种养加大户为延伸的农业信息网络,架起了通向国际、国内市场的信息桥梁。

发展劳务经济,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重大突破。大庆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民工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构建起了以市级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为龙头,县区职教中心为主体,社会办学机构为补充的培训体系,涵盖了机械制造、电子电器、气焊电焊、服装加工、餐饮旅游、商品营销等市场紧缺技能和社会通用工种。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务对接活动。走出去对接,先后赴哈尔滨、大连、北京、天津、广州、上海等地举办劳务对接洽谈会30余次。请进来对接,把北京、大连等企业请进来直接到县、乡、村实现零距离对接。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计划利用4年时间规划建设408万亩抗旱保收田。2004年是实施建设的第一年,投资1.25亿元,新打机电井1010眼,新建抗旱保收田73万亩。未来3年,还将投资3亿多元,力争使全市抗旱保收田达到40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01年以来,全市累计造林120万亩,森林覆被率由2000年的7.4%提高到目前的11.2%。五年来,共完成植树造林25万亩,打抗旱造林井300多眼。

实施“生态流域治理”工程,加强水环境整治。万宝湖、黎明湖、三永湖等泡沼综合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先后为扎龙湿地、连环湖水域进行生态补水,使湿地成为大庆独具魅力的城市名片。草原建设相继实施了退耕还草、划区轮牧、围栏封育和全面休禁牧,累计改良草原120万亩,人工种草和围栏育草360万亩,亩产草量由治理前的30公斤提高到目前80公斤,基本恢复了昔日大草原的原始风貌。

全方位对外开放,农业外向度明显提升。坚持全方位实施农业对外开放的战略,加大了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农业已经开始由封闭的自我积累、自我投入,向借助外部资本快速发展转变。几年来,12家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大庆投资办厂,50多亿元的非农资本进入农业项目开发。

(作者系大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上一篇:中国企业海外扩张遭遇莫名抵抗 下一篇:“强县扩权”后的政府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