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生主体性应当重视举一反三

时间:2022-07-18 11:10:42

发挥学生主体性应当重视举一反三

内容摘要:“举一反三”指举出一件事,就可以触类旁通,类举出许多同类的事理来。用在语文教学中,即通过开导、启发的方法,教会学生经常开动脑筋思考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教学环境 教学内容 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就教师而言,主要看有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兴趣、意识、习惯等产生积极影响;就学生而言,主要看是否在教师的作用下有了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否开展了相应的语文学习活动。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主体间的精神沟通,教师有根据自己对“话题”的独立的感受、体验、理解并独立组织语文教学的权利,同时学生也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的讲解,而是倾听、感受和理解教师对“话题”的感受和理解,进而做出分析和判断,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在这种情况下,最适合实行“举一反三”。“举一反三”源于《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举一”是老师的教育行为,“反三”是学生的感悟能力,“举一反三”是教师追求的课堂教学效果。孔子重诗教,据《论语》记载,他曾称赞过子贡能“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指举出一件事,就可以触类旁通,类举出许多同类的事理来。用在教学中,即通过开导、启发的方法,教会学生经常开动脑筋思考问题,顺着自己的思路解决问题,逐渐做到一通百通。老师讲例子,讲方法,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多动脑,多思考。老师讲得少(举一),学生悟得多(反三),应当是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效果。目前一些学校仍然是“填鸭子”式,老师讲得多,学生悟得少,从而造成“少、慢、差、费”。如何通过“举一”,使学生能够“反三”,是语文教师要研究的课堂教学艺术。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举一反三”,我认为可以以课本为例子,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语感,习得方法,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创造性阅读能力,即“举一”;以《语文读本》为课外阅读材料,用课堂所学的方法作指导,扩大阅读,逐渐增加积累,发展创造性阅读能力,即“反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才有提高。

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主要不在于老师授予,而在于学生历练习得。“文字之佳胜,正贵读者之自得。如饮食甘旨,衣服轻暖,衣且食者之领受,各自知之,而难以告人。如欲告人衣食之道,当指脍炙而令其自尝,可得旨甘;指狐貉而令其自被,可得轻暖,则有是道矣。”(章学诚《文史通义・文理》)。对于文本的解读是个性化的,要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质疑、探索、创新等形式来获得,自求自得,教师“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以求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运用“举一反三”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认为还应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1、营造激励性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动力,只有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以后,才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激励性的教学环境是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营造的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精神活动之“场”。在激励性的环境中,学生应该有安全感,不必担心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幼稚而遭到嘲笑和训斥,敢于质疑,敢于与人交流。兴奋感,在于质疑、讨论和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成就感,在于提出的想法和问题是独特的、有价值的并受到重视和得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联想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文素养都得到提高,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2、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为实现学生的“举一反三”提供平台。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最适合学生主体发展需要呢?关键是要在学生心理图式的“最接近区”。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教学内容与主体的心理图式(即认知结构)相容时,主体就会调整或拓展原有的图式顺应他们。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不是选择主体可以“同化”的教学内容,而是选择“最接近区”的,需要学生调动心理图式去顺应的教学内容。只有当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图式极不相容又最接近时,学生的心理图式必须通过调整、拓展以顺应教学内容时,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语文的目的,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要实现新课程改革,就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培养出学生语文学习的终身能力。

(作者单位:辽宁清原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

上一篇:沈从文识鲁迅 下一篇: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