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专生中文专业情意提升的创新策略研究

时间:2022-07-18 08:49:54

关于幼专生中文专业情意提升的创新策略研究

专业情意的提升是对幼专生职业发展方向的动力保障,有利于促进幼专生专业发展的自我需求意识的增强,有力地减少职业倦怠感和目标缺失感的产生,突破幼教事业的质量瓶颈,强化幼专生的服务教育事业的专业性和责任感。

一、对幼专生专业情意的理解

专业情意是教师认证的重要考评方面,是除却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方面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内容,对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完善自我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

专业情意包括专业情感、专业信念、专业伦理和专业态度四方面。专业情感是指教育事业中“仁者爱人”的情感,教育是爱的传播工程,既告诫我们师生之间爱的给予与接受,又让我们将感受到的爱传给他人,营造充满爱的世界。而专业信念则是师者对教育观点、教育理想和教育意义的肯定与奉献,是一个师者在教育精神中所达到的内在维度,包含了师者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信念和理解,是衡量一位教师是否崇高的重要指标。

专业伦理是规范教学活动的道德准则,强调师生间的公平、平等及融洽。专业伦理常常涉及师生关系的处理和师生情感的交流。

专业态度主要指对待专业的态度,不仅是一种专业素质,更关系着工作效能。良好的专业态度是良好的专业发展前景的潜在因素,是在专业上持之以恒深入钻研的感情保障。从事幼教工作需要的专业态度实质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一种持续投入,是未来专业化发展的潜在动因。

二、幼专生中文专业情意现状

幼专生所就读学校升级改造之后,中文专业的主干地位逐渐被新兴专业所替代,中文专业在培养计划、学科设置和课程建设等方面明显滞后,在专业情意的培养方面也面临不少问题,厌课思想严重、学习目标不明确、未来职业规划混论等问题层出不穷。随着学校层次的提升,办学目标的改变,除了在学校硬件设施更新改造之外,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方面应有所提高。

面对此种变革,中文专业的幼专生所表现出的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明显不足、对课程教学的满意程度大打折扣、课程的学习态度不积极等问题值得注意和防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异军突起,打破了中文专业一枝独秀的格局。与时俱进、同步革新是时代的呼声,由此必然带来中文专业的全新变革,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创新课程设置、实施创新的教育形式和内容是刻不容缓的迫切要求,变化发展是事物的主旋律,而创新则是永恒的号角。

三、幼专生中文专业情意提升策略

1.创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学活动的行为先导和指导思想,创新是根本。幼专生在学习阶段要充分认识到创新理念和创新教学的重要性,争做创新型的进步人才。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才,思想应走在社会进步、时展的前沿,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人才观是首要工作。中文专业是基础文化专业,教学活动中的创新因素均与人文社科、人文培养息息相关。“以人为本”是最基础的教育理念,承载着莘莘学子最殷切的理想与信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教育理念的创新将从根本上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自我潜能,完善人格培养和创新教学活动。

2.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将枯燥刻板的教学内容以科学创新的课程设计展现出来,不仅是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幼专生的创新能力。知识与能力的提高、过程与方法的积累、情感与价值观的建立,是学生专业创新培养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更能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提升专业情意。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建立学习团队,在思想的自由碰撞中创新思维,共同发展。学习之中,自由竞争,各抒己见,在个人的努力下促进团队壮大,又在创新型的团队中促进自我成长,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状态,营造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在学友和睦、师生和谐的氛围中打造共同的精神乐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专业情意的自我生产及专业化发展。

4.完善竞争机制,改善就业环境

面对幼专生职业选择指向的明显性,在大的就业环境不甚明朗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改善中文专业学生的就业环境。根据不同层次的幼专生就业需求,逐步解决“用工荒”、人才缺口或就业不理想等问题,增强幼专生的就业信心,提升其专业情意的培养兴趣,促进其发展方向专业化。

四、总结

对中文专业的幼专生而言,专业情意的提升是一项需持之以恒的改造工程,只有当这些提升策略落实到实处时,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而这需要各方面的帮助!

课题编号:HGJXHB1111060 题目:幼专生中文专业情意提升的创新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宋明钧,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举[J].课程·教材·教法,2006,(11).

[2]徐淑珍.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绥化学院学报,2008,(03).

[3]周辉.浅议创新教育对高校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J].教育探索,2009,(04).

(邢玲玲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57011)

上一篇:浅谈高职语文中的德育功能 下一篇:浅谈儿童文学“多文本一体化”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