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无人理解我的家乡

时间:2022-07-18 08:18:01

回到无人理解我的家乡

“K要是我当时想多一点,就不会回去了。”回忆起自己六年来的经历,陈婉形容自己“像做了一场大梦”。

陈婉来自广东汕头市澄海区,一个观念传统的三线小城,中国著名的玩具生产基地之一。当年,她带着家族的骄傲和期待,考入“省城”广州的暨南大学新闻系。她从小被教育的奋斗目标就是高考要考出小城,到大城市扎根。

1998年,读大一的陈婉加入了一个“做好事”的学校社团,社团请来香港中文大学社工系的老师来给他们做工作坊,她第一次接触专业社工的辅导手法,第一次去粤北山区支教,社工老师和香港同学激烈地讨论的“直接给物资会给当地人带来依赖情绪”,完全打破了她对“做好事”的想象。

从那开始,她萌生出一个想法,要把这些公益理念带回信息闭塞的家乡。毕业之后,她遵循家里的期望,去了北京一家商业公司工作,一做就是三年。这三年里,她和香港、广州的社工老师仍保持联系。

2006年,在公益圈内朋友的推荐下,她偶然申请到了澳门的一个基金会支持社区教育的一笔钱,这笔钱足够供她回家乡工作两三年,她想,“反正还年轻,不怕折腾。”

她回到家乡澄海,找到一个村子里的小学,对校长说:“我想帮你们做一个英语兴趣班,不要钱。”一个重点大学高材生居然跑来村小学做“志愿者”,村里人都想看看她能折腾出什么名堂。她每周开一门英语兴趣班的课,在上英语课中,把在公益圈内学到的“赋能”手法运用进去,教学生自我表达、为人处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想在当地建起一个青少年的成长陪伴机构。

她本以为两三年可以做完这个项目,没想到一做就是六年。

“你没办法跟人家解释你在做什么。”这是一段异常清苦孤独的时光。“同龄人都开始生小孩了,没人听你谈理想。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与人谈,也没有人听进去”。

有一段时间,她除了上课,基本不怎么跟人说话,买了很多书回家晚上自己看。有时候晚上就跟在广州和北京的朋友聊天,一聊就几个小时。她常常来广州参加培训,学习工作方法。每次培训都让她“满打鸡血”地回去,觉得未来有无限可能。但一回到那个环境去,马上更加失落了。“这里的土壤还这么硬,只有我自己一个人,根本做不了培训课上提到的那些‘建立网络’、‘影响他人’。”

到后来,她甚至有点怕去广州了。第三年,她终于在当地找到了助手,注册成立了“澄海乐生源教育研习机构”,还是以英语培训的形式,通过一系列项目来帮助青少年的发展能力,服务社区,目的是推动澄海地区的和谐发展。同时,她发起了澄海第一家民间公益机构“澄海阳光志愿社”。

今年是陈婉返乡的第六年。8月份,她回到广州,决定先短暂“离乡”,助手已经可以独当一面,而她需要继续当“搬运工”,来广州继续“取经”,引燃家乡的公益火苗。

{人物档案}

陈婉

成立青少年成长陪伴机构,教学生自我表达、为人处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上一篇:大山里的“电商” 下一篇:纽约街头的“马拉松”筹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