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谚》所收越地方言成语浅探

时间:2022-07-18 06:10:21

《越谚》所收越地方言成语浅探

[摘要]《越谚》中收有大量的成语,这些成语有些与普通话完全相同,有些则在构成要素、结构形式等方面与普通话稍有不同,体现出鲜明的吴语特色和地方文化内涵。本文是对这一现象的初步探讨。

[关键词]《越谚》 成语 吴语特色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47-02

引言

成语一词,最早被称为“成言”,在东汉已经出现;六朝时,它又被称为“陈言”“成辞”;到了宋代,又称“全语”“成语”;明清沿用。(陈秀兰2003)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具有意义的整体性、结构的凝固性、风格的典雅性等特征(黄伯荣、廖序东2007)。越地方言成语和普通话成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有些与普通话完全相同,而有些没有书面例子予以支持,因此,结构往往未充分凝固,和普通话成语略有不同。本文以侯友兰等点注的《越谚》(人民出版社2006。以下括号中所标数字为该书页码)为依据,将《越谚》所记录的普通话中不常见的成语分为越地特有的方言成语和与普通话微别的越地方言成语两类进行讨论,并分析其体现的吴语特色和地方文化内涵。文中的举例,标*的为现代绍兴方言口语实例,标明出处的来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CCL)。

一、越地特有的方言成语

吴方言分布在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不包括镇江)、南通的小部分、浙江的大部分,(黄伯荣、廖序东2007)拥有自己独特的语汇。就《越谚》收录的越地方言成语而言,和普通话成语相比,其口语色彩更浓,而在结构上仍与普通话成语一样,多为“动宾式、偏正式、主谓式、联合式、连动式”等。

(一)动宾式

1.摸暗堂(46),在探索中前行。*用例:格个实体本来妞人尝试过,所有伊就得~。这件事情以前没有人尝试过,因此他只能~。

2.过药渣(51),用来比喻再没有什么用处的人。*用例:伊色~,妞索格用常,拨伊开除好贼。他是~,没什么用,把他开除好了。

3.斫一斧头(53),比喻强取人财物。*用例:捺色格套色~,凭索西收我噶高格过路费。你们这是~,凭什么收那么高的过路费。

(二)偏正式

4.半天尘(48),比喻说话办事不脚踏实地。*用例:伊做事体欢喜走近路,~,何毛头勿会有大成就格。他做事情喜欢走捷径,~,将来不会有大的成就。

5.无心木主(50),形容徒有虚表。*用例:伊就得外表漂亮,实际高头是个~,一索阿妞用常。她只是外表漂亮,其实是~,没什么用。

6.原副钥匙(52),比喻结发夫妻。*用例:捱落两个色~,阿石阿离勿开阿石。我们两个是~,谁也离不开谁。

(三)主谓式

7、两头脱柄(47),形容两头落空。*用例:侬快索决定选阿头个,否则到神光~。你快点决定选哪个,免得到时候~。

8.鳗吃糊鰕(49),形容强者凭借自己的优势将弱者轻松地吃掉。*用例:我则侬实力忒办噶驼,侬色格套~,勿公平。我和你实力悬殊,你这样~,不公平。

9.船弗漏针(52),用于劝诫做事要谨慎。*用例:驼够要记牢:~,明早做事体千万要小心。大家要谨记:~,明天千万要小心行事。

(四)联合式

10.寅吃卯发(48),比喻立竿见影。*用例:葛个药效果老老好格,~。这个药效果很好,~。

11.清泉直臂(51),形容说话办事毫不隐晦,直来直去。*用例:伊一毛头色驼老板,侬捺格好~,随便额伊格名字。他现在是大老板,你怎么可以~,随便叫他的名字。

12.诬言乱道(98),形容说话不谨慎。*用例:侬覅~,侬格话色要负法律责任格。你不要~,你的话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五)连动式

13.搬雪填井(46),比喻空劳碌。*用例:侬色格套做事体色~,勿会有索个好结果格。你这样做事情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14.抽桥拔(48),比喻处处设限。*用例:侬色格套~,到底有索格目的。你这样~,到底有什么目的。

15.偷天穵月(98),讥钻营。*用例:侬色个勿法商银,~,牟取暴利。你是个不法商人,~,牟取暴利。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成语以“当”字结尾,如:

16.大肚郎当(89),原指怀孕妇女因挺着大肚子而行动不便,后引申比喻因追逐私利反而自作自受,背上沉重的包袱。*用例:侬看,阿侬覅贪夯宿便宜,伊毛头套牢哉,真当是~。你看,叫你不要贪那点便宜,现在套牢了吧,真是~啊。

17.软丁不当(89),形容不稳或不硬。*用例:侬看,葛个竹子拨削的嘎嘎细,驮起来有宿~格感觉。你看,这竹子被削的那么细,拿起来有些~的感觉。

18、随口答当(89),点注者谓“毫无诚心”,不确。当是“随口说说”之意。*用例:伊格话侬覅放达心高头,都是~,随便话话格。他的话你不要放在心上了,都是~,随便说说的。

二、与普通话微别的越地方言成语

许多方言成语由于没有书面语支持,因此其“相沿习用”往往不甚明显,其结构往往未充分凝固,和普通话成语有所不同。但是,其意义的整体性、结构的凝固性和风格的典雅性是十分鲜明的。本节所要讨论的,正是《越谚》中记录的具有吴语特色的、与普通话字形或结构不一的成语。这种成语或称之为“俗成语”。(温端政2005)

(一)与普通话字形不一,结构相同的成语

此类最多。

1.狐群狗党(98,今普通话作狐朋狗党、狐朋狗友),比喻勾结在一起的坏人。用例:大丈夫视死如归。看你这一伙~也算不了什么豪杰,老太爷有死而已!(《永庆生平后传》)

2.新来晚到(99,今普通话作初来乍到),刚刚来到一个地方。用例:南瓜是~,不知深浅,干教他打了两下,不该叫人看的所在,都叫他看了个分明,含忍了不敢言语。(《醒世姻缘传》)

3.千中拣一(81,今普通话作百里挑一),形容很优秀、难得的人或物:~,只有一枝戳空枪趁手好使。(《何典》)

4.剜肉作疮(50,今普通话作剜肉医疮、剜肉补疮),直饶拈一毛头,尽大地一时明得,也是~。(《禅宗语录》)

(二)与普通话字形、结构不同的成语

5.云开见日(49,今普通话作拨云见日),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消除困惑,思想豁然开朗:一时间~,正交未时,太阳当空,万里明净,没有了云也罢,连风也没有了些。(《三宝下西洋》)

6.不服水土(364,今普通话作水土不服),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贾充奏曰:“吾兵久劳于外,~,必生疾病。宜召军还,再作后图。”(《三国演义》)

(三)与普通话语序不一的成语

7.人惛马惫(46,今普通话作马疲人倦),形容因疲劳过度而神志迷乱:*用例:捱已经走的一日一夜哉,伊毛头~,还是休息神头再走好贼。我们已经走了一天一夜,如今~,还是稍微休息一下再上路吧。

8.灯尽油干(51,今普通话作油尽灯枯),比喻人的精力或者财力消耗一空。用例:兼之日夜焦愁,胸中郁闷,一经睡去,精神涣散,就如~,要想气聚神全,如何能够!(《镜花缘》)

三、越地方言成语蕴含的文化内涵

语言的产生意味着灿烂多姿的人类文化的诞生,文化和语言可以说是共生的;语言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文化的发展也促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细密。(周振鹤、游汝杰2006)作为语言的变体,方言体现了各地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越地历史悠久、名人荟萃、语言独特、文化繁荣,为方言成语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因此,本节试从《越谚》记录的越地方言成语窥探越地的文化内涵。

(一)对称均衡的审美意识

自古以来,无论是建筑、字画的布局,还是语言的遣词造句,越地人民一直都用对称均衡的审美意识记录着自己的生活,这在《越谚》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在《越谚》中,范寅收录了不少重叠式的越地方言成语,如ABCB式:七啒八啒(83,心不平,言不止);八抬八扱(83,众人扶持);做日吃日(137,佣人苦语)。AABB式:藕藕凑凑(292,形容事情顺利,凑合很好);兜兜绊绊(292,形容事情不顺利,遇到许多挫折);纡纡徐徐(293,从容宽舒的样子)。ABAB式:坅臽坅臽(292,形容物体表面高低不平)。ABAC式:满进满出(293,形容因东西装的太多而溢出)。以上这些结构对称的成语,看上去均衡匀称,读起来韵律和谐,在视觉、听觉的美感中体会越地的独特文化。

(二)直观形象的审美思想

越地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以整体直觉思维方式和取象比类的形象思维方式为主要特色的。(吴子慧2007)越地人民擅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选择形象直观的字词,来表达较为抽象的意思。根据《越谚》的记录,越地人民形容外表看起来很不错,但实际没有多少内涵的人为“大头鱼鮳”(50);形容一个人办事不干净利落为“渧汤卤”(98);比喻官吏失职,包庇下属干坏事为“猫鼠同眠”(101)。在抽象与具体的变换中,越地人民把句子表达得更加生动、幽默,甚至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

(三)口语化的骂詈文化

骂詈语即为执行骂詈行为时所使用的语言,它是骂詈活动的语言表现形式,也是骂詈活动的语言外化表现;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主要特点是:广泛性;差异性。(屠国平2012)骂詈语是越地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形式复杂,《越谚》卷上《詈骂讥讽之谚第十六》设专章对其加以介绍。如骂一个人不认识字为“白木狗胎”(97);骂一个人犯贱为“勿上禄位”(98);骂老人家话多,唠唠叨叨为“嘴碎唠呶”(100)。虽然骂詈语一直被视为不文明的语言,但只要人们有宣泄情感的需要,骂詈文化就永远不会消失。

四、结语

《越谚》是一部别具特色的方言文献,其中收录了不少越地方言成语,是越地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从上面的分类举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越地方言成语在结构和意义上都与普通话相应的成语类似,而有些则极具地方特色,这对我们研究越地的风俗民情和普通话成语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秀兰等.“成语”探源[J].湖南:古汉语研究,2013(1).

[2]汉语大词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

[3]侯友兰等.《越谚》点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成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屠国平.绍兴方言语音特征与越地语言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7]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温端政.中国俗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9]吴子慧.吴越文化视野中的绍兴方言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0]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上一篇:医患深度关系量表的结构研究 下一篇: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浅议公共标志中英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