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分析

时间:2022-07-18 06:09:53

福州市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福州市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的年级、性别和专业分布,为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依据。方法 以目的抽样和多级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福州市大学生1 904名,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问卷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女生除在主观适应方面弱于男生外,其他方面的社会适应状况均优于男生;毕业生的社会适应状况普遍优于非毕业生;新生与其他年级学生(不含毕业生)的社会适应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就业适应方面,其他年级学生(不含毕业生)的问题最突出;医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普遍优于非医学生。结论 不同性别、年级及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各有特点,在进行大学生社会适应教育时,应把握不同群体特性给予不同对待。

【关键词】 社会适应;问卷调查;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8-0703-02

Social Adjustment Status of Undergraduates in Fuzhou/JIANG Qiao-yu, XU Neng-feng, WANG Xue-lian. Public Health Department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zhou(35000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grade, sex and major distribution of social adjustment status of undergraduates in Fuzhou,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raising undergraduates' social adjustment ability. Methods By using purposive sampling and multi-stage sampling 1 904 undergraduates in Fuzhou were selected, and surveyed about social adjustment. Results Male undergraduates' social adjustment problems except in subjective adjustment were more than female undergraduates. Graduates' social adjustment problems were fewer. Freshmen's social adjustment status was similar with other grade students except graduates. Medical undergraduates' problem of social adjustment were fewer compared with other undergraduates. Conclusion Different social ajustment education strategy should be taken when meet different sex, grade and major undergraduates.

【Key words】 Social adjustment;Questionnaires;Comparative study;Students

大学生是社会人才的重要来源,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各部门的关注。社会适应是个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当前我国大学生急需培养4种能力:交流、动手、创新、社会适应能力[1]。该研究旨在全面探索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为进一步研究提高我国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目的抽样和多级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福建师范大学文科专业本科生和福州大学工科专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共调查大学生1 904名,收回有效问卷1 84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8%。其中男生1 063名,占57.6%,女生781名,占42.4%;临床医学专业学生735名,占39.9%,工科专业(福大)学生558名,占30.3%,文科专业(福师大)学生551名,占29.9%;一年级新生431名,占23.4%,毕业生363名,占19.7%,其他年级学生1 050名,占56.9%。年龄为17~26岁。

1.2 调查工具 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2]和自编的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量表[3]进行调查。SCL-90包含90个项目,分为5级(1~5级)评分;量表总分越高,说明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多,总分超过160分为筛选阳性。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量表的同质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654~0.927,分半信度为0.910,重测信度为0.774~0.882;量表包含56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量表的最后得分越高,显示大学生可能存在的社会适应问题越多。

1.3 统计分析 将经审核的有效问卷以EpiDate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然后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

2 结果

2.1 大学生社会适应总分分布情况 将调查对象SCL-90总分>160分的归为高分组,其他为低分组。结果显示,SCL-90总分高分组社会适应得分均数为153.72,低分组社会适应得分均数为124.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CL-90高分组的社会适应得分高,可能存在更多的社会适应问题。大学生社会适应总均分为(134.5±28.54)分。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社会适应得分比较 女大学生的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适应、就业适应及适应总分低于男大学生,但在主观适应上高于男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不同年级大学生各社会适应得分比较 新生、毕业生和其他年级学生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LSD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适应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毕业生的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就业适应、主观适应及适应总分均分别优于新生和其他年级大学生,毕业生的生活适应状况优于新生;另外,在就业适应方面,其他年级大学生的问题最突出。

2.4 不同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得分比较 临床医学生、工科学生和文科学生社会适应情况比较见表3。LSD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除就业适应外,其他社会适应问题在不同专业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与工科专业学生相比,医学生在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适应和适应总分方面表现较优越,文科专业学生在学习适应和人际适应方面表现较优越;与文科学生相比,医学生在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主观适应和适应总分方面表现较优越,工科专业学生在主观适应方面表现较优越。

3 讨论

近些年,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关注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认为大学生可能存在角色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适应和自我适应等问题[4-7]。本研究结果显示,有不少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得分偏高,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不容乐观。

有研究表明,女生学习、生活适应呈现良好状态的比例高于男生,总体适应状况优于男生,以及女生的适应感受比男生情况要好[8-10]。也有研究表明,男生在学习和生活控制性、学校和专业满意度、学习负担上比女生适应性强[11]。本研究结果显示,女生主观适应弱于男生,但在其他方面的社会适应状况优于男生。造成研究结果差异的原因可能有:(1)测量工具不一致,由于国内缺乏统一的大学生社会适应测量工具,每个学者在研究时都采用各自的工具进行测量,侧重点不一样,造成研究结果有出入;(2)研究对象不一样,有的研究针对体育专业学生,有的研究则针对医学新生,而且研究对象所在的地区也各自不同。另外,女生主观适应较弱可能与女生自律性强、自我要求高有关。

毕业生的社会适应状况普遍优于新生和其他年级学生。葛明贵等[12]的研究也有类似结果。这可能是因为经历大学社会化后,大学生日趋成熟,越有能力解决学习、生活及其他问题,对自我的评价也逐渐合理化。有学者认为,新生面临的适应问题较多[13-14]。但本研究未发现新生的社会适应弱于其他年级大学生,反而其他年级大学生在就业适应方面问题最突出。说明在重视新生社会适应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对其他年级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教育;其他年级大学生比新生更容易体会到就业的威胁,但是多数高校更加重视对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教育,因此这部分大学生表现了较突出的就业适应问题。

本研究发现,医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普遍优于非医学生。工科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普遍较弱,只是在主观适应方面优于文科学生,这可能与本研究工科专业学生样本多有关。另外,3个不同专业性质的样本分别来源于3个不同的学校教育环境,是专业性质还是学校教育环境造成了不同样本的社会适应状况差异,还不得而知。各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关系有待在今后研究中进一步明确。

总之,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不容乐观,不同群体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种类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大学生应给予不同的社会适应教育。

4 参考文献

[1] 张尧学.高等教育面临哪些挑战[EB/OL].[2005-09-16].www.省略/public/news/article.php?article―id=29694&.

[2] 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31-36.

[3] 江巧瑜,许能锋.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量表的研制及评价.中国公共卫生,2008,24(9):1 033-1 034.

[4] 施晶晖,戴烽.高校学生角色转换适应研究.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2):92-94.

[5] 赵富才.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7(4):397-399.

[6] 李冰梅.一份关于学习态度的调查.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5(4):34-36.

[7] 周云峰.谈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缺陷与调适.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23(6):51-53.

[8] 李炳煌.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适应关系研究.煤炭高等教育,2006,24(3):105-107.

[9] 邱红,曾志刚.体育专业男女大学生适应能力性别差异的因素分析.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28(6):63-66.

[10]郑秀明.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相关研究.科教文汇, 2007(7):23.

[11]代旭东,傅茂笋,管晓丽.家庭因素对医学新生适应能力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16(9):628-630.

[12]葛明贵,余益兵.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3(5):602-606.

[13]张立新.大学新生的负面心态与教育对策.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16(4):91-93.

[14]牛芳.大学新生适应不良与心理调适的对策探讨.科学•经济•社会,2002,20(1):42-45.

(收稿日期:2008-11-29;修回日期:2009-01-23)

上一篇:广州市大学生生育观念调查 下一篇:贵阳城区小学生数学能力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