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的税收筹划

时间:2022-07-18 03:24:20

走出去的税收筹划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与挑战,其中跨境并购的纳税筹划问题受到普遍关注。为此,我们采访了企业海外投资国际税务策划方面的资深专家黄富成先生,相信能给将要走出去的企业一些启发。

理清环节

《新理财》:企业在进行跨境并购过程中,需要经历哪些步骤和环节,涉及哪些税务问题?

黄富成:企业的跨境并购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

一、事前。企业要跨境走出去,首先要懂得和了解对方国家和地区的税收法律;其次需对被并购对象足够了解,这其中包含方方面面的因素,对搭建整个并购框架有着直接的影响:接下来,如果并购需要贷款,要考虑利息支出,考虑是否有能力把贷款融资作为并购成本,转嫁到一个营运实体,让利息可以去抵扣一些税金,降低税负。

二、事中。首先,选择并购主体。比如某中国企业计划并购一家美国公司,它可以选择用所属的中国、美国、香港三家公司中的一家去并购。如果最后决定用一家美国公司来购买美国的目标公司,那么是中国企业直接控制这个美国公司来购买,还是采用所谓的国际中间控股公司来做?美国与中国公司中间要插多少家公司?这些对公司的营运和税务安排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次,选择并购方式。究竟是购买被并购企业的股票还是资产?如购买股票,那么是购买现有股东的股票,还是购买新发的股票?是用现金购买,还是用股票交换?这些也涉及税务问题,需要认真考虑。

另外,与售卖方协商配合。在决定购买的时候,考虑是否能通过税务筹划把并购的价格再降低一些,或者对方的售卖方式是否会影响我们。通常售卖方会选择省税的售卖方式,我们可能要配合。那么在配合前首先要知道,配合售卖方会不会给我们自己带来潜在的风险?若干年以后,会不会把帮对方节省的税收成本归结到自己的头上?如果帮助对方节省了税收成本,那么收益大家是不是要均沾?

三、事后。并购之后要考虑如何从税务角度更好地营运公司:营运盈利后,税负有没有降到比较低的水平:在合法、合理、透明的前提下,有没有办法降低当地的税务成本和预提税成本。

另外,还需考虑,海外公司派发红利时,是中国公司接收,还是由一家海外公司接收?接收的法人是否符合整个公司全球的策略?比如红利不直接派回中国,而是放在海外某个公司,那么,纳税是否合理、如何计算、税负高低都要考虑。

所以,从开始计划并购到并购,再到并购之后的营运,整个过程都会牵涉税务问题。而且不能单独讨论税务的问题,而要与企业整体经营相结合来看,因为税务与经营是密不可分的。

注意事项

《新理财》: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如何进行税收筹划,有哪些注意事项?

黄富成:有些人说,中国企业走出去不成功,我并不完全同意,所有的事情都有成功和失败。日本在上世纪末对欧美企业的并购,也有很多是失败的例子。我觉得所有的失败其实都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每个国家的企业都要经历的过程。中国企业的总体水平在进步。海外并购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未来是有希望的。当然我们更应看到自身的不足。以下几点希望引起企业注意:

一、事前充分筹划。

如果企业并购的最终目的是要分拆上市,或者是要脱手套现,那么并购之前就应该考虑如何设置架构,以提前为企业在上市或退出阶段的税费降低做准备。

比如有一家国内企业,其在海外的公司经营得很好,想要上市。如果上市,公司能筹集1个亿的资金,但是需要交8000万的税,最后,这家企业不得不放弃上市计划。我曾遇到过一家香港公司。最初用100万收购了一家海外空壳公司,然后公司做大到价值1000万,想要售卖,但1000万减去100万的差异要交当地的税,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包袱。所以,企业在并购海外公司时,是否提前规划好如何降低退出时的税负,对企业的退出至关重要,甚至直接影响企业的上市或售卖计划的实施。实践中有不少案例令人非常惋惜,值得企业引以为戒。

二、全盘考虑,整体筹划。

企业应在走出去之前,进行全局规划,搭建合理架构。例如,企业在海外投资的现金或利润。如果不着急拿回到中国使用,可以设一些海外的控股公司作为平台,形成全球的结算中心,以海外的控股公司作为签约主体。比如把国家A的利润投到国家B,利于灵活运用现金,形成高效的全球资金运营体系。如果在每个国家都直接投资,未必是最有效率的做法。

我经常用插头来比喻纳税问题。假如拔插头的时候要付钱,那么在插的时候,最好找一个适合的插头,不然每次一拔一插,都要重复付钱。比如资本利得税,每次从一个母公司转到另一个母公司,一出一进都需要纳税。这就要求我们提前安排好,减少转移次数。另外,企业要择机行事,尤其是在业务重组的安排上。假如今天做费用很高,可以等到上市或者做其他动作的时候,一并来做。这样只支付一遍费用,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支出。

三、慎选“避税天堂”。

中国公司在海外投资与运营。很多时候都会利用避税天堂进行税务筹划,以为这么做很好,不需要在这些国家缴税。这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关联方国际贸易,第二是控股公司架构。

从中国出口产品到某一个或两个国家,然后再卖到全世界,这种关联方国际贸易的筹划安排是非常重要的。最初,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大多是用“避税天堂”作为国际贸易中转站,因为大家以为可以把利润保留在这些地方而无需交税,觉得这样的安排很好。但是大家忽略了企业是需要在避税天堂建立商业实质而且各地税务局会对在这些“避税天堂”所能产生及保留的大额利润提出质疑。现在有很多已走出去的企业正面对外国税务局的稽查和罚款。

从控股架构的角度来看,在国际税收筹划方面,即使在“避税天堂”不需要交税,但由于它与任何国家都没有签订避免双重征税的税收协定,所以在其他国家征收预提税之类的税收时,都会用较高的税率。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避税天堂”反而增加了税收成本。

“避税天堂”可以用,毕竟它可以起到某种作用,但在采用“避税天堂”前必须考虑得非常周全,以免给日后带来不必要的税务风险。

认识不足

《新理财》:国内企业现阶段在跨境并购方面存在哪些不足?

黄富成:我感觉目前国内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存在惯性思维。中国企业已经习惯了中国的税收法律概念和税收法律环境,所以往往会习惯性地把中国的税务概念套用在国外的税务问题处理上。用中国的税务实践方法处理外国的税务问题,结果

往往会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2.对某些税务概念的理解有误。前不久,我们的团队给一个企业客户做了全面的筹划方案,结果在拍板之前两个星期,企业的老总跟我说:“黄先生,不需要那么复杂,我们把在较高税率国的所有的销售利润都转移到一个较低税率国,在较高税率国只保留一点利润,就可以降低税负。”中国新的税法里面也有对转让定价的规定,税务管理先进的国家有更加严格的要求。比如你在美国赚1元,在香港赚99元,但是美国有3000个员工在工作。香港却只有3个人做订单,这就非常不合理,是违法的逃税行为。大家在这方面的认识还需要提高。实际上,我们还是可以使用一些合法的方法来达到避税目的。

3.筹划环节后置。多数国内企业的经营体系中,财务人员、税务人员在信息流中所处的位置非常靠后。在外面跑营运的人意识不到税的重要性,谈合同时,没有财务和税务人员的参与,也不提前沟通。等需要财务、税务人员参与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来不及了。

我遇到过一个企业,要投一个海外的项目,之前很长时间没什么回应。有一天上午企业财务人员打来电话,说项目确定了,当天下午要签约,让我们税务筹划人员马上准备一个签约主体。财务人员真的是到了给我们打电话前才知道下午要签约。我们就只能说这样不行,让他先用中国的企业或者其指定的公司签。然后再调整。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企业并不是没有税收筹划的想法,但是对这件事的深度、宽度没有足够的理解,对应该在什么时间点上开展税务筹划也把握得不够准确。

4.人才储备不足。很多企业第一次走出去,内部人员没有相关经验。有些国内企业往外走,可能要把人员派往二、三十个国家。在外语的环境中学习人家的税法也是比较困难的。在当地会不会碰壁,会不会犯法:会不会应该做的没做,不该做的做了;有没有人家都用的省税的机会,我们不知道就没有用:是不是有些事情我们不懂,所以做得不好。这些问题不仅是在并购的过程中,在整个营运过程中都存在。

改进建议

《新理财》:您对目前国内正在和将要走出去的企业有哪些建议?

黄富成:建议想要走出去的企业重视以下几点:

首先,企业高层领导先行。应该说,企业内部最高领导的管理意识和水平,直接决定了整个企业的发展潜力与前景。希望要走出去的企业的领导,充分了解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面对的种种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在进行税收筹划的时候,也需要高层领导在企业内部自上而下地推行。最理想的方式是,从集团整体层面开始设计,构建体系,然后再在每一个项目下搭建构架。如果与负责分项业务的领导谈,通常只能谈他所负责的项目,对整个集团的利益不一定是最佳的。如果将集团内多个项目合并在一起来筹划,可以做一个更优化的方案,更能与整个集团的战略发展一致。

其次,打造精英团队。在西方国家,一个很普遍的说法是,通常程。而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做好了税务筹划,如果企业内部人员不能很好地理解,就很难准确执行。即便开始做得很好,在过程中如果不能保持,还会有问题、有风险。

中国的企业在人才方面应该有一个策略,不是有事了拉几个人过来,组成一支特工队,结束了就解散。而是要有一个架构,形成一个稳定而专业的团队,比如用3至5年的时间培养和建立一个负责并购的团队,以后再往外走,就会游刃有余了。

最后,加强借鉴学习。目前,国内企业在非正式的层面上,是有一些交流的。那么正式层面上是不是可以进一步加强沟通呢?比如,有些企业在跨境并购方面已经走得很靠前,其他企业如果能分享其先进经验,可以加速企业的成长。

另外,要充分利用中介机构等的知识经验。通常,大的中介机构在全球网点分布非常广泛,人员的经验和知识储备也比较强。企业要跨出国门,很难在短时间内具备相关的支持力量,借助中介机构是便捷、高效的方式。因此,选择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也是可以考虑的方式。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中,面对经济环境恶化、企业经营风险加剧、政策等相关要素变化、汇率波动频繁等情况,企业要想走出去,需要更加审慎,确保稳健,不可贸然行事。在税收筹划方面,应及时把握相关政策变化对企业的纳税影响。并在与企业整体布局相协调的要求下,进行合理筹划,尽可能多地为逆境中的企业减少不必要的税负。

上一篇:涉外企业的烦恼 下一篇:从衰退时期破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