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岗位技能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的多元化移动互联网络课程体系架设

时间:2022-07-18 03:23:46

以岗位技能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的多元化移动互联网络课程体系架设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等领域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要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校企必须深入合作,对现有的高职课程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革,必须消除传统的、固有的课程体系建立的观念,构建出具有高职特色的、能够体现出“以岗位技能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岗位对高职学生技能和应用的要求。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课程体系 双师团队

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是一个能够实际操作的、目标非常明确的、工作任务十分清晰的、符合市场和岗位对人才需求的具体的方案。其方案落脚的重点,就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中心内容,成为各高职院校研究的重点领域。

一、移动互联网络课程体系架设背景

(一)产业发展背景

国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由于信息化对各类经济的巨大影响,信息技术高技能人才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紧缺的专门人才。

移动互联网正成为继互联网后新的增长点,iOS、Android应用软件开发工程师将成为ICT行业炙手可热的岗位,行业对人才需求巨大。

(二)移动互联网络人才培养规格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熟练运用计算机高级语言进行程序编写的能力,理解现代软件设计的思想并具有良好编码习惯,能独立完成移动终端上App的策划、设计、编码、测试和等工作,积累了一定的项目经验符合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软件的应用开发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移动互联网络专业建设内容

为全面提升培养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设计与应用的专门化人才,构建实施“课堂、实训中心、产教工作室”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企合作、共育共管”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创新设计与实践“校企协同、项目工单”的教学模式;共同投入建成符合产业发展的生产型和职业培训基地;打造一支具备较强的理论与技能并举的教学能力、能进行项目开发的一流“产教融合”教学团队;提供具有多元化的技术和社会服务。

二、移动互联网络课程体系架设举措与方法

(一)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突破与创新

1.时间上的“突破”。打破了以往止步于只有在第三学年到企业实习的局限,实施第一学年养成学生基本素质和基础技能,第二学年养成学生职业素质和岗位核心技能并对核心岗位进行轮岗训练,第三学年提升学生高素质并根据自身特质情况进行选岗顶岗实习,并积累岗位工作经验。

2.空间上的“突破”。从“单个企业”的合作走向多家企业“深度”合作,探索符合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生态链。从“课堂”走向“工作室”(校中厂),真正实现“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校企协同的教学模式。

3.专业内涵建设上的“突破”。从“招生”到“就业”体现校企合作“六个共建”的内容上,即共建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与计划、共建课程体系、共建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过程、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共建考核标准和指导就业等六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合作。

4.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突破”。通过建设软件开发、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网络工程、计算机维修团队、联通营业厅运维等学生工作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拓展高职学生综合素养和信息化水平。

(二)产业结构调整,催生课程体系重构

经过IT行业、企业以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将本专业的岗位需求作了分析,确定了本专业的岗位群,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以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岗位技能培养为本,实施轮岗的方式顺应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通过政府指导、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三方共同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形成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三)实施校企协同下“项目工单”教学模式

推行“项目工单”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校企资源,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轮岗、选岗顶岗形式。通过校企教学团队1U1配置,形成企业骨干工程师提供最新技术支持和资源支持,专业骨干教师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四)凝聚校企合力,发挥“产、学、研”教学团队活力

以“产教工作室”为主战场,专任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展科研,共同为社会服务,增强“双师素质”。一方面,由企业培训专任教师的项目研发能力、岗位技能、企业培训师能力等;另一方面,通过培训企业工程师教学方法,由专任教师带教企业工程师等方法,提高企业工程师的讲课技巧。

(五)面向市场的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建立面向市场的“课堂、实训室、公司”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形式是建立产教工作室。使工作室成为新型“产、学、教”的理实一体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完成由大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身份转变,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得到广泛锻炼,实现了专业教学、产品研发、生产经营、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对外展示、交流等多种功能。

三、移动互联网络课程体系架设的保障措施

(一)创建特色专业,搭建“互利双赢”的校企战略合作平台

1.调动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积极性。企业身份从被动接受的配角到积极参与的主角,全方位、全过程共同改革和实践计算机应用专业(移动互联网软件的应用开发方向)人才培养模式。

2.完善了深度校企合作机制。本专业建立了由行业直接指导,企业高层领导参与,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一线工程师共同组成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由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领导担任委员会主任,一起从顶层共同设计课程体系, 从根本上把握方向,紧贴岗位需求。

(二)课程体系建设信息化技术支撑

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一方面,利用校园信息化教学资源CRP平台,创建精品课程的“空中课堂”,让学生充分进行资源的享用和互动。另一方面,积极通过校企战略合作,充分对接和利用企业领先的数字技术资源,引进和接入行业主导大型中央企业的先进技术、培训资源。通过深入合作、平台对接、资源共享等多方面的举措,为专业资源库建设形成领先的建设基础。

(三)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

通过与企业“六个共建”,根据市场调查信息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动态地调整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企共同考核机制,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敬业精神、工作实绩、今后展望等考核与质量评价;建立学生就业对口质量和企业满意度的工作小组,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国平.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改革.卫生教育职业.

[2]李海燕.试论职业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国校外教育.

[3]简祖平.以能力为本位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科教文化.

上一篇: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教师口语”教学现状分... 下一篇:刍议中职服装专业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