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的市场经济思想

时间:2022-07-18 03:06:03

两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的市场经济思想

摘 要:长期以来,学术界有的学者对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存在着误解,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没有市场理论。事实上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双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中就包含着市场经济思想的观点。市场机制就是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及供求机制,而他们之间的互相作用就是劳动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的流动,所以这三大机制和双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双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格;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2-0036-02

近些年来,马克思的经济学一直被边缘化,而西方经济学大受追捧。究其原因,主要是马克思的经济学一直被大众甚至学界一些人误解,一些人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缺乏市场理论,不涉及市场供求,不谈资源配置,因此不能解释市场经济。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对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不足导致的。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均衡价格理论是其基石,马克思的经济学主要研究生产关系,劳动价值论是其理论基础,但是马克思的经济学中同样包含资源配置思想,西方经济学主要关注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的经济学通过对经济运行本质的研究解释经济现象。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经济运行问题的本质,从本质规律上寻找改革的方向。

一、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超越

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超越体现在对价值的准确定义,以及对使用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区分上。马克思发现了劳动的二重性,因此抽象出了价值范畴,因为在商品交换中要用到价格,还要说明一下价格的形成。马克思经济学认为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的实质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现象形态。而西方经济学对价值的研究只停留在交换价值层面,并且忽视对价值形态的研究,所以对价格的研究基本上集中于价格本身,比如什么影响价格,什么决定价格。西方经济学曾经有过“劳动决定价值”的思想,古典经济学派的配第最早提出这个观点,他认为开采金银的劳动或者农业劳动产生价值,但也仅仅是这些劳动产生价值。斯密区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他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由劳动决定,他比配第进步的地方在于他认为一切生产部门的劳动都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归结为无差别的一般的社会劳动。但他曾经又说过价值来自于工资、地租和利润。李嘉图批判性地继承了斯密的一些观点,他认为商品价值来自于工资、利润和地租是错误的。他指出,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李嘉图区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代表了古典经济学派关于劳动价值论的最高成就,但他以及配第和斯密对价值的研究最多只停留在交换价值的层面,因为他们没有抽象出“价值”,以至于“劳动决定价值”这个理论体系无法解释经济领域的很多问题。边际革命之后,西方主流经济学甚至完全摒弃了价值论,只讲供求价格论。

二、双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的市场经济思想体现

马克思的经济学打通了价值到价格的通道,马克思从价值形成到价格形成的抽象推理过程实际上揭示了市场机制,也就是双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机制。这里,有的学者对第二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另外的表达,社会某一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同其他领域的产品保持应有的比例时按比例应当花费的劳动时间,或是全社会的总劳动时间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按比例应该分配给某种商品的生产总量上所需要的那部分必要劳动时间的总量。对于这一重含义马克思没有直接定义,但有相应表述。这里列e三例。一是事实上价值规律所说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 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相互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因此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 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 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1]92。二是“如果某个部门所费的劳动时间过大, 在这种情况下, 总产品的价值就不等于它本身所包含的劳动时间, 而等于这个领域的总产品同其他领域的产品保持应有比例时按比例应当花费的劳动时间”[1]92。三是马克思说: “社会对麻布的需要,像对其他各种东西的需要一样,是有限度的,如果他的竞争者已经满足了这种需要,我们这位朋友的产品就成为多余的、过剩的,因而是无用的了。”[1]92可以看出,第二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参与决定价值,如果对某种商品的劳动分配超过了这种商品根据社会需要所应当分配的劳动总量,那么这种商品的总量就超过社会对它的需要总量,超过的这部分商品价值就不被承认。

我们可以看到,第二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处处体现着供求机制和资源配置思想。社会对某种商品的需要量是一定的,当社会实际生产的某种商品的总量超过社会需要量时,超过的这部分社会劳动就是不被社会承认的,这部分商品即使进入了市场,也会把商品的实际价格压到第一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应的价格以下,造成这种商品价格的下跌。这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又会影响到其他商品的价格以及社会对其他商品的需要,进而影响到整个市场的价格浮动。前面提到的不同领域产品之间的比例问题就反映了资源配置的思想,最优资源配置就是把市场上的资本和资源按最佳比例分配,一旦这个比例被改变,就会引起社会必要劳动比例的改变,接着造成各种商品价值的改变,进而引起各种商品价格的改变。我们把这两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结合起来看一下,第一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确定的,但这个价值量不是最终的价值量,它还要受第二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机制的影响,就像前面已经提过的,当社会实际生产这种商品的量超过社会需要量时,会把商品的实际社会劳动时间压到第一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下,也就是单位商品的价值会降低,商品的实际价格自然也会降低,“这里还涉及社会劳动分配的问题,也涉及必要劳动时间按怎样的量在不同的生产领域中分配的问题,竞争不断地调节这种分配,同样它也不断地瓦解这种分配。如果某个部门花费的社会劳动时间量过大,那么,就只能按照应该花费的社会劳动时间量来支付等价。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总产品――即总产品的价值――就不等于它本身所包含的劳动时间,而等于这个领域的总产品同其他领域的产品保持应有的比例时按比例应当花费的劳动时间”[2]77。这说明两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商品价值量,进而影响价格。可以看到,“马克思并不是把这个问题简单地推给社会需求了事,更不是需求决定价值。需求本身是有弹性的,即具有巨大的可变动性,但在特定时空中,它又有相对的确定性,而这个相对的确定性其实正是受到了全社会的总劳动量在各种商品生产上实际可运用的比例的制约,这里是社会必要劳动的比例制约,而不是简单的某种商品的需求制约。某种商品的需求制约是呈现出来的现象,而不同商品生产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总量之间的比例制约才是根本。马克思在这里更为关注的是这种比例的制约。实际上,正是这种比例的制约才体现出了劳动资源的稀缺,从而节约劳动耗费――表现为节约劳动时间――才成为人类社会首要的经济规律”[3]46。

上一篇:寻找光的小女孩 下一篇: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