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知县”攀亲不如和人才攀亲

时间:2022-07-17 11:10:55

与“知县”攀亲不如和人才攀亲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绝不是什么新鲜事。河南内乡县策划了一场特殊的“寻亲”活动――希望能与232位曾位列内乡的知县后裔面对面。如此和“知县”攀亲的作为有些好笑,好像和他们攀上了亲也就有了一种荣耀。对研究和探秘内乡县衙的历史本无可厚非,但关键是以什么态度,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认识、对待。如果不管后果地火急火燎地赶去攀亲认祖,就显得浮躁和急功近利了。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多年以来,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确实也是这么运作的。但凡本地的风景古迹、历史文化名人,只要稍微沾一点边的,都可以拿来作为发展“旅游经济”的“引子”。哪怕是西门庆这样遗臭万年的反面人物,居然还有好几个地方争抢他的出生地。不管怎么说,“靠山吃山”多少还是有一些“根据”的。可内乡县的这般做法,却给人这样一种感觉:大概是没有什么资源可以用了,无奈之下,靠不上山只好靠县衙吃起了“县太爷”。

这种“文化策划”让人感觉怪怪的,想想看,寻找232个知县的后裔,要动用多少人力物力?而且,找来了又能怎样?住宿费、机票费、礼品费,还有“天下第一衙”专题文艺晚会,没准又是公款买单或者向企业拉赞助。如果为了寻找古代知县的后裔,伤害了当代民众的基础,这样的“寻亲活动”不搞也罢。发展旅游,提升知名度,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当然需要名人效应。但这与寻找古代官员的后裔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古时候的县长是古时候的名人,但他们的后裔未必就是当今的名人。纵使他们的后裔中也有当今名人,但也未必就在内乡县内,也未必就会对内乡县有用。

内乡县欲借“寻亲”来发展当地旅游事业,为什么不是寻内乡县普通人家的“亲”,而是寻当地旧官僚的“亲”?有的昔日穷人,可能今天成了国内外有影响的人物。何必只攀“官亲戚”呢?政府本质上是要为社会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历史上的县太爷的后裔们是谁,与公共利益有什么关系?当地老百姓谁关心这样的问题?谁愿意为了弄清这些而花费不菲的款项?如果让老百姓投票,我估计没有多少人会同意把大笔的金钱投在这些不急之需上。甚至可以说,专门为该县从古至今的县长们的后裔搞这样的活动,是在张扬官本位、特权论、血统论,政府拿公共财政去张扬这样落后而腐朽的价值观,是非常不合时宜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当的文化炒作也无不可,但文化炒作也应该张扬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否则,不仅达不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还要引起当地群众的反感,徒为世人增添笑料。寻找古代知县后裔,不如寻找当今有用能人。发展文化旅游,提升地方知名度,推动经济快速发展,都需要能人,但只能是当今有用的能人,这才是最现实最有效的选择。惟有多些有用的能人愿意入住内乡县,才能更好地拉动内乡县经济发展,也才能真正提高内乡县衙的知名度。

上一篇:徐俐 下一站,阿里 下一篇:新错隐于藏东的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