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高校工程实践能力

时间:2022-07-17 10:18:33

小议高校工程实践能力

1地方高校提升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实践

我校作为工科背景和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遵循工程教育的教学规律,强化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工程化的教学理念,突出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夯实工程能力,以提升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1.1纵深发展以互利共赢为基础的校企合作关系

我校在实施工程教育改革中以互利共赢为基础,纵深发展校企合作关系,主动服务企业、寻求共识。(1)我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更加开放和积极主动的姿态与企业沟通,通过项目建设论证会、实习对接洽谈会等形式,在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建设、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等方面,广泛征求企业工程技术骨干的意见,赢得企业的帮助和支持,同时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困难或损失最小化,利益最大化。(2)积极主动参与企业员工培训、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以及在为企业培养工程硕士人才等方面提供支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3)在学校内部,提高教师工程项目设计、技术服务、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及产业化前景等在职务聘任与考核中的权重,激发学校服务企业深层内驱力。学校积极主动为企业服务,将以感情维系的校企合作关系发展为校企互利共赢的紧密合作关系[7-8]。

1.2搭建工程技术人才孵化平台

我校以大学生创新竞赛为抓手,以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搭建工程技术人才的孵化平台。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依托学校专业学科优势与条件,实验资源共享,以学术研究项目和创新竞赛为载体,开发学生科技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建设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展示学生科技创新成果。2010年,学校投资建设了电子技术创新实践基地、石油化工装备创新实践基地、数学建模创新实践基地等4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作为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校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具有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我校以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为平台,将创新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有机结合,积极开展大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了创新实践基地在工程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3提升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师资水平的高低是人才培养质量优劣的决定性因素。我校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加强满足工程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以改善学校师资结构。我校制定了“卓越计划”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优先引进来自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教师,先后聘请多名抚顺石化公司、中国寰球工程公司辽宁分公司的技术总监和总工程师来校授课和讲学。深化拓展工科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方式,选送优秀教师参加辽宁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实践能力提升培训,以及选送教师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或挂职锻炼,通过周期性地深入企业开展实践工作,一方面帮助教师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让教师通过企业实践工作跟踪最新的工程技术需求,实现知识更新。在职称评定方面侧重工科教师工程项目设计、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考核,引导和吸引工科教师积极参与工程教育改革实践。设立实践教学工作先进个人奖项,每2年进行一次,表彰在实践教学工作中业绩突出的个人。

1.4建设仿真实训中心和演示实习基地

以学校已经建立并良好运行的石油化工仿真实习中心为依托,根据抚顺石化分公司实际生产系统的构成进行系统规划、补充扩建、软件升级,建设能够充分反映抚顺石化分公司生产特点和技术优势的仿真实习中心。校企双方已经达成共识,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双方建设演示实习基地,包括石化行业典型单元设备、典型生产装置的实物展示、主要生产线的流程图和展板,使学生不仅可以通过仿真系统进行实际操作,还可以通过观测实际的设备和生产装置了解、体验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

1.5建设基于工程实践环境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工程实践环境就是将对学生的教育置于接近生产实际、涵盖企业生产工艺全过程的开发和使用的环境,这是开展工程教育改革的有效形式和条件。我校在校友捐赠的石油化工生产装置的基础上,根据石油石化产业链,分步建设校内实物仿真实习平台,承担工科专业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教学任务。该实物仿真实习平台按照五大模块设计,涵盖石油开采、运输、炼制、化工、裂解和精细加工等生产工艺过程,包括19个主要生产单元过程,涉及我校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主干专业5个,涵盖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安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21个。我校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采用“以主干专业为主、吸纳相关专业共同申请立项,学校论证审批,有关学院共同实施”的建设方式,搭建每个设计模块的实物仿真实习平台。该平台的建设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石油石化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突出了石油石化的行业特色,增强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同时也为学生进入企业学习、提前熟悉石油化工职业环境奠定了基础。

2进一步提升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措施

2.1以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抓手提高工程特色课程建设水平

以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抓手建设高水平工程特色课程,是培养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辐射工程教育成果的重要方式。推进工程特色课程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需要聘请行业领域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总监担任课程的主讲教师,承担核心工艺及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与专业教师共同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及时补充与企业发展相协调、与岗位需求相一致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并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使课程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更具有企业个性和职业特色。第二,根据主流生产工艺的发展水平设计趋于生产实际的实践环节,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第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增加对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引入工程实践案例分析,从根本上促进师生改变学习工程课程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第四,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工程特色课程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共同开发教学软件和编制生产工艺培训系列手册,紧密加强校企教师合作关系。

2.2以校企共建二级学院为平台构建校企协同创新

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以“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为合作原则共建二级学院,是校企共同探索协同创新机制、提升高校工程实践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尝试。首先,成立由高校副校长、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专业带头人以及企业高级主管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学院管理组织机构,全面指导学院建设,明确合作双方在办学中的权责利。第二,校企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训中心、师资队伍以及满足学生和企业员工学习需要的场地及相关后勤服务设施等,满足学校师生和企业员工培训需求。第三,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利用企业实验条件开展教师实践技能培训、指导学生职业资质培训,充分发挥企业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第四,高校全额资助企业优秀员工攻读硕士学位,选派优秀教师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帮助企业员工在各级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好成绩,使企业员工受益。第五,教学过程中将企业的工程培训模式和理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企业生产实际作为教学模型和典型案例,利用企业和学校双方面师资开展教学和培训工作。校企合作共建二级学院,有利于充分调动双方积极性,在互助共赢的基础上发展紧密的合作关系[9-12]。

2.3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平台推进区域实践教学资源共享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开展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依托,要求高校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真实的工程环境,组织现场授课,学习新技术、新装备,组织实训实习,以企业文化和工程环境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等23个部门在2012年联合批准626家企事业单位与194所高校共建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多单位协同推进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需要集中精力和财力加强区域性实践平台建设,推进区域实践教学资源共享。首先是共享工程环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提供场地和设备面向合作高校开放,接纳相关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其次是共享管理运行模式,以成熟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基础,接纳同区域高校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扩大优质实践教育资源的受益面和社会影响力,逐渐树立区域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品牌地位[13-14]。

2.4以校园职业文化建设为抓手引领工科学生全面发展

良好的校园职业文化对于培养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导向、凝聚和教育多种功能,有利于促进工科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加强校园职业文化建设:首先是将学校的行业特色和企业的职业特点紧密结合,将企业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竞争意识融入到人才培养之中,逐渐形成学校育人的品牌效应。我校立足于石油化工行业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将校园文化建设与行业企业发展相结合,凝练了雷锋精神“五个一”:“一颗钉”的爱岗敬业精神、“一滴水”的团结协作精神、“一团火”的无私奉献精神、“一块砖”的普通劳动者精神、“一片叶”的感恩反哺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石油工业、献身石油工业,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第二,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为基础,开展多层次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第三,定期邀请知名企业高级主管、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报告、召开项目建设论证会、指导学生实训实习,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到企业定岗实习,促进校园活动文化与企业活动文化有机融通。第四,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职业氛围,设置企业宣传栏,全面报道知名校友、优秀企业家以及行业领军企业的发展动态,企业用人需求情况,在校园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

3结束语

工程教育改革是一触而动全身的重大工程,需要继续加大投入以保障其改革成效。首先是精力的投入,全校上下形成共识,加强领导,保证改革工作落实在细节。其次是物质的投入,加强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力度,提高实践教学的层次和水平,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向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科技训练倾斜,为工程教育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作者:李焱斌 黄玮 赵恒华 孙小平 冯志刚 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上一篇:企业操作员仿真培训之思考 下一篇:石油企业青年思政创新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