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县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应用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07-17 09:59:10

怀远县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应用现状与对策

摘要 阐述怀远县秸秆综合利用的基本状况及机械化技术应用情况,剖析了机械化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实施对策,以期为怀远县秸秆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应用;对策;安徽怀远

中图分类号 S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204-02

1 怀远县秸秆综合利用基本情况

怀远县地处广袤的淮北平原,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也是农机大县。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和玉米,2015年种植面积分别为122 000、53 333、46 667 hm2,产生的秸秆总量约15万t。为推进秸秆禁烧和促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县政府出台了秸秆综合利用奖补办法,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机具财政奖补和作业补助,带动秸秆综合利用机械保有量迅速增加和技术应用。截至2015年底,拥有秸秆粉碎还田机1 531台(悬挂式);秸秆捡拾压捆机336台;秸秆切碎装置(稻麦联合收割机加装)1 350余台;秸秆青贮机械260余台;玉米收获机(配置秸秆粉碎还田机)443台。实施秸秆粉碎直接还田15.6万hm2、秸秆捡拾压捆离田3万hm2,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4%。

2 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应用情况

根据秸秆综合利用机具的装备情况,结合农作物轮作的具体情况,主要采用秸秆捡拾压捆离田和秸秆直接粉碎还田2种机械化技术。

2.1 捡拾压捆离田机械化技术

秸秆机械捡拾压捆离田模式,在小麦或水稻收获,联合收割机不加装秸秆切碎装置,作业时留茬高度控制在10~12 cm。采用轮式拖拉机配套秸秆捡拾压捆机进行捡拾打捆作业,主要针对小麦和水稻秸秆,主要的作业区域是规模流转的田块以及国道、省道和县道沿线的田块。原因是规模流转的田块规模相对较大,作业效率高;沿路的田块也有利于秸秆运输,降低作业成本,增加收益。

从农业生产农艺要求的技术角度来看,在土壤墒情允许的情况下,秸秆机械捡拾压捆离田是最佳模式。大量的秸秆离田后,只留下少量的根茬在田里,有利于耕整地。不论下茬作物是玉米、水稻和小麦,都能达到播种(或水稻栽插)的基本条件。

2.2 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化技术

秸秆粉碎还田是秸秆综合利用中最便捷的利用方式[1-2]。机具装备投入相对较小,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耕作层的理化性能,有利于培肥地力,也是目前秸秆综合利用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方式。2015年秸秆粉碎还田的机械作业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 收获机械安装秸秆切碎或粉碎装置。一是在稻麦联合收割机出草部件上安装秸秆切碎器。在收获作业时,根据下茬作物的种类、种植方式要求适度控制留茬高度,对切割下来的秸秆直接粉碎并抛撒在田间。如果下茬种植玉米,留茬高度控制在25 cm以下并进行板茬免耕播种效果最好;如果下茬种植水稻,留茬高度控制在12 cm以下,然后翻耕整地后进行种植或栽插。二是玉米收获机上安装秸秆粉碎还田机(目前的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基本上都配置秸秆粉碎还田机)。在收获作业时,将玉米秸秆直接粉碎还田。

2.2.2 拖拉机配套秸秆粉碎还田机。采用拖拉机配套秸秆粉碎还田机的作业方式是小麦和水稻秸秆粉碎还田的主要作业方式[3-4]。这种作业方式在小麦和水稻收获时应尽量留高茬,减少收割机出口排出的秸秆量,避免形成较厚的秸秆铺放带而影响粉碎作业效果。一部分采用人工摘穗收获后的玉米秸秆也可采用这种方式。

3 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应用措施

为了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促进秸秆禁烧,连续2年,县委县政府都出台了年度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方案,以及年度秸秆综合利用奖补办法,从机具补贴、作业奖补和技术推广培训等方面,进行措施细化。

3.1 秸秆综合利用机具累加补贴

《怀远县2015年度秸秆综合利用奖补办法》的精神是对购置秸秆捡拾压捆机和秸秆粉碎还田机并在本地作业的,按照国家农机购置补贴额度,给予等额累加补贴(不在补贴目录的进口产品,参照补贴目录中同等作业幅宽的补贴额度,享受双倍奖补资金)。

3.2 秸秆综合利用作业补贴

根据小麦的种植面积,按照一般区域300.0元/hm2、重点区域(高速公路、省道和县道沿线,城镇、景区、自然保护区、林地、电力和通讯实施等周围)450.0元/hm2的标准,给予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奖补,主要用于秸秆粉碎还田和捡拾压捆离田作业补贴。奖补资金的使用遵循先保证重点区域和“谁作业,谁享受补贴”的原则。

3.3 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培训示范

农机部门举办技术培训班、现场观摩会等,开展秸秆捡拾压捆、粉碎还田技术培训,宣传技术应用的效果。向农机合作社和广大机手推荐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路线、作业模式和机具。

依托粮食生产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等,在全县建立16个绿色增产模式示范片,集中连片开展秸秆捡拾压捆和粉碎还田机械化作业示范,引导和带动了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4 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4.1 秸秆粉碎还田技术

4.1.1 稻麦联合收割机安装秸秆切碎器。这种作业方式优点是设备投入较小,减少了机具多次进入田块对耕作层的碾压,有利于下茬作物的种植,特别是板茬播种玉米。基于秸秆“禁烧”的考虑,要求留茬高度不超过10 cm,但根据对机手的调查了解,实际作业中是不现实的。主要原因是现在的联合收割机作业幅宽都在200 cm以上,由于田快规模较小,平整度相对较差,切割器容易入土而损坏机器。实际留茬最低高度一般都在12~15 cm之间,其产生的问题是大大地降低了收获作业速度和质量。收割作业效率降低了30%左右,损失率增加1.5%左右,也不利于抢收。同时,早期购置的动力66.2 kW以下的轮式收割机,加装切碎器后,动力明显不足,超负荷作业容易损坏收割机和发生火灾。

4.1.2 拖拉机配套秸秆粉碎还田机。这种作业方式主要用于小麦秸秆粉碎还田,以及人工摘穗后的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在小麦和玉米轮作的田块存在的问题:一是作业时的碾压对免耕播种玉米不利;二是小麦产量相对于稻茬麦要高,秸秆量较大,播种玉米时播种机容易拥堵;三是在留茬高度低的情况下,需要人工把收割机出草口排出的秸秆摊开,否则粉碎效果较差。

怀远县的水稻种植品种主要是粳糯稻,机直播和撒播占种植面积的85%以上(机插秧面积约占15%),耕整地方式主要是旋耕。在小麦和水稻轮作的田块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耕作层土壤中秸秆量较大,一部分种子与土壤接触不密实,导致出苗慢、苗弱和不整齐;二是农民担心秸秆经过水泡后,导致水质污染影响种子发芽,加大了播种量,平均增加用种量30~45 kg/hm2,增加了生产成本。

4.2 机械捡拾压捆离田技术

机械捡拾压捆作业存在的问题:一是捡拾压捆机、牵引的动力机械和草捆运输机械对耕作层多次碾压,导致表层板结,对免耕播种玉米不利;二是作业环节时间相对较长,不利于争抢农时;三是目前打捆后秸秆的销售利用途径不多,主要是作为饲料,但消化能力有限,导致大部分都堆放在房前屋后、沟路渠边,形成火灾隐患和水体污染。

4.3 地方财政资金补贴政策

4.3.1 秸秆综合利用机具累加补贴。2015年共投入机具累加补贴资金逾1 170万元(不含部分乡镇再一次累加投入的资金),导致大部分机具补贴资金总额占机具销售价的50%以上,部分机具(部分乡镇再一次累加)到达80%以上。由此产生的问题是,购机户投入较少,在使用中野蛮操作,不及时维护保养甚至放弃维修,使用后不进行妥善保管,导致机具使用寿命大大缩短,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还有小部分购置秸秆捡拾压捆机的农户,使用1年后就转售而从中赚取利润,财政资金效能严重缩水。

4.3.2 秸秆综合利用作业补贴。作业补贴资金是按照面积和补贴标准核算后,划拨到各乡镇,由乡镇按先保证重点区域,然后是一般区域,进行统筹使用。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主要体现:一是上报的种植面积与实际面积有差距(土地承包时,为了少交农业税,隐瞒少报了低洼地和贫瘠的耕地面积),产生了资金缺口;二是作业面积确认任务重难度大,按农户承包时的面积确认,可能损害作业机手的利益,按实际面积确认,就要到田间地头测量计算,涉及到千家万户,任务繁重,同时面积确认牵涉到责任,工作难度较大;三是为了确保重点区域,一些乡镇提高了作业补贴标准,秸秆粉碎还田达到375.0元/hm2,秸秆捡拾压捆600.0元/hm2,导致了较大的资金缺口。

5 对策

5.1 秸秆粉碎还田

应根据下茬作物的种植和机具装备情况,结合农艺技术要求选择好机具和作业模式。在小麦和玉米轮作区,应采取联合收割机加装切碎装置,留茬高度控制在25 cm以下,进行免耕播种玉米,有利于争抢农时。

在小麦和水稻轮作区,收割作业时尽量留高茬,然后采取轮式拖拉机配套的秸秆粉碎还田机,进行粉碎作业,然后翻耕埋茬,浅旋整地,直播(机插)水稻或播种小麦[5]。

5.2 机械捡拾压捆离田

在土壤墒情、天气和农时允许的情况下,有利于下茬作物的种植和秸秆禁烧。但是,机具购置、购机补贴和作业补贴投入较大。同时,目前压捆后的秸秆利用途径和利用量较少,主要用作饲料和基料。应当拓展秸秆利用渠道,如利用秸秆发电、加工板材、压块后用作燃料等。

5.3 地方财政资金补贴政策

降低机具购置环节的补贴比例,补贴资金的额度(含各级财政),不应超过机具总价的50%。应加大作业补贴,激励购机户多作业,通过作业环节增加收益,充分发挥机具的资源效能,促进秸秆的综合利用。在调查中发现,约有30%的机具作业量偏低,原因是在本地的作业收益低于耕整地和播种等。

5.4 技术示范和推广

农机和农技部门应通力合作,加强农机农艺融合,进行秸秆粉碎还田、秸秆捡拾压捆离田和免耕播种玉米机械化技术示范。探索和总结种植、田间管理等环节的经验和教训,修正不足之处,制定出配套成熟的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路线,加以推广应用。

5.5 加强培训和宣传

在夏收夏种和秋收秋种之前,组织机手和农机推广技术人员举办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培训班,培训技术应用和推广技能型人才。适时召开技术应用现场培训和观摩会,加大技术应用的宣传力度。

6 参考文献

[1] 冯素明,吴兰田,嵇友权.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小麦机条播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24):54-55.

[2] 梁井林.北京全面禁烧农作物秸秆:秸秆综合利用和深松作业机械将获进一步发展[J].农业机械,2015(8):46-48.

[3] 朱岱力,任东,罗永新.水稻秸秆综合利用与收获机械发展关系的思考[J].中国农机化,2011(2):28-30.

[4] 惠军强.秸秆综合利用机械推广调查与措施[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8(2):32.

[5] 杜长征.我国秸秆还田机械化的发展现状与思考[J].农机化研究,2009(7):234-236.

上一篇:商水县土地深耕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从复杂系统的生命周期分析林业企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