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砂版“都”字铜币铸地浅考

时间:2022-07-17 09:21:27

早在1992年的冬季,我去武都探亲时,由胞弟引领到县城郭家沟91号张耀峰家选购四铢半两,见小摊上有“都”字砂版铜元出售,要价12元,张即刻回应说,这钱是武都王铜匠造的,听后未曾在意,但作为常识,我却记住了这个说法。

后经十五六年,到2007年的春天,我翻阅甘肃省钱币学会编印的一本刊物时,其中有一篇研究甘肃砂版铜元的专文,对“都”字砂版的铸地问题,只说据推测出自武都云云。于是,我记起了张某曾说过的话,但只觉得有些简单,难以形成文字。正好在这年的中秋时节,我有幸二次去武都时,就将“都”字砂版的铸地问题,作为此次武都之行的大事之一,力所能及地展开了调查。

首当其冲的受访者,当然离不开记忆中的张耀峰,他已是一位61岁的老人了,相见后,已不认识我,也不记得曾买过古币的事。当我提出“都”字砂版出自何地的问题时,他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是武都的王铜匠所造,与前一次的说法分文不差,而且说得坚定明确。其具体的地点,据他推测,可能在旧时武都的专城,即民国时期的专员公署所在地,这里的大街也是手工业集中的地方。

为了将情况尽可能搞得详尽一些,我先后去过张家三次。他说,此说法是小时候听父亲(张五儿,1914年生,下苦人,不识字)说的,他父亲又有可能是从老人们的传言中得知的。他父亲给他说话的起因是,小时候的他,手中常玩弄着几枚麻钱和属于砂版的铜元。他父亲还对他说,王铜匠造钱是孔司令(天水镇守使孔繁锦)下的任务。有一次,孔司令还嫌王铜匠造下的砂版粗糙不好流通。

之后,我又打听到了王铜匠的儿子王树垣(70岁,大学毕业,退休干部),经询问,他说他父亲(王凤鸣,1918年生,终生以铜匠为业)对他从未提说过造铜元的事。不过其中有个原因,由于他是独生子,父亲嫌做铜货太辛苦,不让他继承自己的手艺,只希望他一心读书,将来做一些轻松的工作。他又说,如果武都真的铸造过砂版铜元,这任务肯定是由他父亲来承担,非他莫属。因为他父亲是远近闻名的老铜匠,手艺特好,不仅精于铜货,也兼及银货与铁器,比如锻打下的菜刀,可以削铁如泥,还能修理枪械等。

既然我来到了武都,就应该到陇南钱币学会问个究竟。这样,我又查访到了重在搞研究的刘可通先生。他说,无论从哪个方面去推断,“都”字砂版只能出自武都,可是因缺乏人证物证,既无法肯定,又难于否定,问题总是被悬着,未被落实。他还说,武都的贡元巷和清真巷曾铸造过砂版铜元,留存的实物较粗糙。礼县的雷坝、王坝铸砂版造砂型时,用的就是武都产的末煤。这虽是题外话,似与武都的铸造砂版有些关系,故录于此,供作参考。

(责编:丁丑)

上一篇:清末民国龙纹银首饰赏析 下一篇:藏在深闺人未识,缘份来时展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