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发展价值与路径差异化的思考

时间:2022-07-17 07:45:25

关于城市发展价值与路径差异化的思考

内容摘要:当前大多数专家学者观点沿用一般城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规律,不注重区域个案、特色,研究个案发展特色路径不足,特别是在二、三线城市乃至县域城镇的城市化、工业化方面,需要正确认识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关系和路径,探寻区域城市化工业化特色道路,突出特色差异,以提供城市未来扩展发展较为科学可行的依据。

关键词:城市发展价值 工业化 差异化

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盲目工业化问题

二、三线城市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很多开发区呈现出规划的工业园区工业项目不济,很多工业园区圈而未得到充分利用,而工业园区在经历10-15年开发中,最终由于“城市化”快速推进,成为房地产项目用地居多。在一些大城市、中心城市的郊区、远郊区也存在类似现象。但是诸多城市规划工业区、产业区、科技区还是乐此不疲。其次,在产业政策上,“工业为大、工业为重、工业为先”的思想较重,推进工业可以“零”地价、还可以给予税收5-10年奖励,给予技改等政策支持,与之相反对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科技知识智力密集型服务业重视不够,地价、税收优惠支持少,激励措施乏善可陈。再有,在工业发展定位上存在大量雷同规划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现象。

城市化进程与实际发展需求产生较大的偏差,究其原因,有对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路径认识的偏差问题,也有对城市价值和定位的认识问题、制度与激励措施误区等问题。实际上,大多数专家对工业化、城市化一般规律描述的多,对处于二线、三线乃至县域城市、县域城镇、都市郊区等非我国主要城市发展的城市发展差异性、特色性研究不足,在整体研究城市圈、都市圈的同时,在比较小的区块、功能分区研究不足,总体呈现特色不够、产业布局不合理、城市功能发展不足、城市生态绿色功能弱化等问题。

关于城市价值、工业化路径的差异化认识

(一)关于城市发展价值观的认识

城市价值不在于城市人口集聚多少,而在于城市的自然景观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宜居价值。诸如很多城市并非在经济增长的带上,但其有鲜明的山水自然和历史人文特色,应该尊重自然生态,保护山水形态,提升城市景观价值和生活品味。首要的是注重发展中与城市拥有的特色、景观价值相融合,而非用所谓科学发展规律的思想。只有舍弃不切实际的“中心城市”、“大城市”理念,树立城市的整体价值观,才能正本清源,从而走上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二)关于城市关系与城市功能定位的认识

当今城市群、城市网络化构建成为现实,城市专业化分工和城市特色才能显示城市活力。Henderson和Lee对美国、巴西、韩国和印度的经验研究表明,由于城市规模和教育水平的差异,不同城市的生产结构具有明显专业分工。更为重要的是,不同行业的空间集中度和城市专业分工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进一步的研究同时也表明,小城市比大城市的专业化分工程度更高,一般意义上讲,大城市在商业服务、小城市在制造业上的专业程度更高。如果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等产业在大多数城市均进行重点规划,势必削弱发展动力,也会影响社会管理,使自然资源环境付出沉痛代价。

哈里斯(1943))曾把美国的988个城市分为8种类型,即大学城、观光和休闲城市、批发城市、制造业城市、运输城市、零售城市、矿城和杂业城市。日本学者小笠原义胜按照城市的主导功能,将城市分为商业城市、矿业城市、工业城市、交通运输城市、水产业城市、公务自由城市和其他产业城市7类。

(三)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快于发达国家,经济最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最快。世界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种类的国家,城市化发展有相当大的差距。发达国家的人口城市化率已达到80%,预计到2020年人口城市化率仅上升到84%,城市人口达到5.5亿,发达国家面临的城市问题主要是人口老龄化、种族和移民冲突、贫富悬殊等。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城市化率到2020年上升到46%,城市贫困人口急剧增加是许多亚洲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非洲城市化增长率最快,未能形成真正的工业经济,因而缺乏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经济手段。

联合国研究指出,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21世纪所面临的最紧迫挑战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城市居住,世界上重要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问题都会在城市出现,在城市化过程中如何解决世界城市化所带来的贫困、住房、交通、环境和社会问题,使城市更适合人类的生活需要,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关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推进成正相关关系(见图1)在地区国民收入与城市化率的实际比较中得到佐证(见图2、表1)。

(四)单个城市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的认识

1.工业化不一定带动城市化。从区域人文环境构建和业态上看,工业化和城市化有不同的具体发展内容,指向不同的发展目标(见表2)。可见工业化发展不一定带动城市发展诸多功能的实现,不能直接带来城市价值提升。

2.城市化不一定带动工业化。国际经验表明,代工、制造并非每个城市发展的必经阶段,并不是每个城市未来都将成为“老工业基地”,就单个城市的拓展因为自然环境、区位以及历史文化可以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而工业化并非一定是发展制造业产业区,特别是那些处于产业链低端的“流动转移型”制造业。在工业的高端体现“服务化”的研发、金融、战略管理等;在一般工业产业的分工上,也存在高附加值工业研发、工业业,这些在城市中心区“产城一体”也能很好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路径的认识。

3.工业化、城市化不一定带动人均GDP的增长。城市化、工业化是影响生产率和收入增长的重要变量,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结果并不一定带来居民财富的增长。国际经验也表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城市化初期可以通过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向工商业的转换实现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后期必须通过人口的集中、城市规模的扩大、产业内部的生产率改进、专业化的分工等渠道才能真正产生增长效应。不同国家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统一的范式,也不是绝对的正相关。美国经验表明城市化不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充分条件。

关于新城区拓展规划及功能分区规划的启示

首先,深化城市价值的理解,塑造社会文化生态等综合功能。新的城市发展区域也应该发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城市综合功能,特别是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名城、自然生态名城等地,应该尊重自然生态,注重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保护山水形态,形成植被保持丰富、风景优美形态,提升城市魅力。以自然、生态、宜居的环境对高层次人才居住、创业产生吸引力。

其次,差异化理解城市发展路径。基于以上的分析,不能单纯运用城市化、工业化率,二产三产结构比对来定性发展的阶段与发展性质,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倒退也可能是合理的,特别是并非综合性大城市的二三线城市、县域城镇化,要差异化错位发展,不能一味追求城市化率,出现招商引资饥渴症,以“零地价”5年、10年给予税收奖励等政策,引入没有核心能力的企业,最终是带来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中层次结构、环保、破坏人文等问题。

再次,差异化理解城市化中的产业集群发展。工业化不一定是发展制造业,根据城市的特色定位,特别是中小城市,要立足城市的长期价值,按照未来发展趋势,体现更高特色化专业化分工程度,更多考虑城市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发展特色行业,可以细分出旅游、港口区位、打工、自然消费性城市等。

第四,科学进行城市拓展和功能分区。当前,城市新的功能区拓展要重视提高城市发展中被忽视的人文和社会因素,根植城市人文特点,保持以人为本正确的城市价值观,集中构建特色定位亮点核心区、发展带,集中布局科研机构、研发中心、大学城、知识城,集聚科技、研发、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统一规划、精心布置城市景点、景观,注重绿色生态保护,形成完善的基础设施、高科技和深厚的文化品质,建设新的城市支持系统,通过开展大型博览会、运动会、交易市场(会),以及产业基地、新型社区、商务园区、科学研究园区的场馆建设,形成人才集聚、园林新区、卫生新区、环境管理示范新区等。

第五,推进城市建设与发展规划的科学化法制化。城市规划应该更加注重形成科学化、法制化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特别是避免决策上存在的朝令夕改和功能分区定位的频繁变动,以及出现的诸多“小”、“散”布局和低档次规划、生态退化等现象。抓好其中两个关键环节:一是提高规划本身的科学化水平;二是执行规划和监督(法制化)的刚性。比如没有真正的民主专家委员会机制、“官员型”专家较多,就不能形成真正民主思辨决策的局面;关于规划土地用途性质的调整变更服从于领导者的急功近利招商引资的问题,必须加快从建立法制化、公开化的机制上予以根本解决。

参考文献:

1.巴曙松,杨现领.城市化不会自然导致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2

2.陈映.成渝经济区城市化发展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0,11

3.陈柳钦.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和区际协调.中国名城,2011(1)

4.蔡玉胜.从功能区管理到城市化管理—新兴区域城市功能的形成、演化与发展.长白学刊,2011(3)

上一篇:基于制度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绩效关... 下一篇:“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法律障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