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双江口水电站工程移民安置中退耕还林地的利用

时间:2022-07-17 06:52:49

阿坝州双江口水电站工程移民安置中退耕还林地的利用

摘要 以四川省阿坝州双江口水电站为例,结合当地的土地资源现状,提出了以退耕还林地安置移民的思路。在分析了当地退耕还林地的现状,并充分研究了退耕还林地利用方面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对退耕还林地的开发利用方式进行了探讨,为促进移民增收探索新途径。

关键词 水电工程;移民安置;退耕还林;开发利用;双江口水电站;四川阿坝

中图分类号 F301.24;S72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165-02

近年来,四川省的水电开发主要集中在阿坝、甘孜、凉山等民族地区高山峡谷地带,水库形成后,河谷地区大量的耕园地将被淹没,水库淹没线以上主要是退耕还林地、林地、草地等资源,耕地资源很少,加大海拔高,农作物产量低。因此,上述区域水电工程农村移民的生产安置尤为困难,传统的调剂或者开发耕地安置移民的方式难以实施。

四川省阿坝州双江口水电站装机2 000 MW,多年平均发电量81.48亿kW・h,水库淹没线高程为海拔2 500 m,淹没涉及马尔康县和金川县耕地逾533.33 hm2,园地逾200 hm2,农村移民生产安置人口4 000人以上,移民安置压力极大。因双江口库区淹没线上剩余耕地资源较少,且由于海拔高,其产值较低,库区农民常有“河坝1亩地抵山上3亩地”的说法,因此调剂或者开发利用剩余耕地资源不足以安置移民,必须拓展移民安置方式,利用其他资源安置移民。

根据初步调查,库区淹没线上有退耕还林地面积逾266.67 hm2,绝大部分退耕还林地都没有产生任何收益,仅靠领取国家的退耕还林补贴,因此能否在符合国家有关林业政策的前提下对退耕还林地进行开发和利用,达到安置移民、为移民增收的目的,笔者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 汉江口库区淹没线上退耕还林地现状

根据调查,库区淹没线上剩余退耕还林地逾286.67 hm2,基本是2000―2003年实施的退耕。林种分为生态林和经济林2种,生态林种植的主要是油松,经济林种植的主要是花椒和核桃,但其中经济林的比例不到15%。绝大部分退耕还林地土层厚度在60 cm以上,坡度在5~25°以内,并且大部分为梯地。由于交通不便,缺少灌溉设施,加之管理不善等原因,大部分退耕还林地造林成效较差,存活率低,属于低效林地,改造潜力较大。

2 退耕还林地改造利用的政策

对低效退耕还林地进行改造应当符合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的《退耕还林条例》规定,有关的具体规定如下:“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禁止破坏原有林草植被的行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应当考虑退耕农民长期的生计需要”;“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应当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支柱产业,开辟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业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等。

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的重点是解决生态增效问题,核心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要确保群众增收,解决退耕农户生计。因此,退耕还林地的改造利用,必须坚持不改变林种和土地属性,不破坏原有林草植被;一切改造利用必须有利于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强水土保持功能、增加群众收益。基于上述原则,对退耕还林地进行改造利用是符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是国家鼓励和倡导的。

3 退耕还林地的开发利用

3.1 开发利用原则

开发利用应符合国家林业政策的原则,林地开发改造要以林为先,不改变林地属性,退耕还林地不改变林种,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立和发展,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结合安置区生产条件,以立地类型为基础,规划区域、类型两优化,生态经济、效益两提高的林业种植模式。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立节水节地型林业生产体系。充分利用现有农林科技成果,建立稳产高效、具有较高经济产出的特色林果、林药等模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

3.2 开发利用目标

根据移民生产生活需求,退耕还林地开发利用应达到2个方面的目标:一是提高移民经济收入,二是有利于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提高移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质量。

3.3 影响林地立地条件的因子分析

影响林地立地条件的主要因子包括土壤母质、土壤类型、土壤肥力状况、土层厚度、石砾含量、海拔、坡向、坡度等[1]。

根据调查,该区域内退耕还林地坡度均为缓坡(6~15°)、斜坡(16~25°),土壤类型基本都是褐色土,土壤有机质及全量养分含量高,速效钾丰富,速效磷不足,经多年垦殖,土层均较深厚,故土壤类型、坡度和土层厚度对物种分布和土地生产力无显著影响,不是影响该区域林地立地条件的主要因素。

但该区域内的退耕还林地海拔分布跨度为2 500~3 000 m,随着高程增加,气温随之降低,对林农产品的产量影响较大;另外高海拔地区,坡向也决定了光热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影响该区域林地立地条件的主要因子是海拔和坡向。

3.4 造林模式

造林模式的确定是以立地条件为基础,以解决水源条件为突破口,立足当地特色林业资源,选择生态经济兼用型树种,进行配套组合,达到较优的配置模式[2]。

该区域根据不同的海拔及不同的坡向,规划的造林模式包括林―农型、林―药型和林―农―药型3种。复合型的林地造林模式可以较早地产生效益,林下农作物如蔬菜、马铃薯等当年可产生经济收益,同时可以实行以耕代抚,促进林木生长;几年后,林地基本郁蔽,林产品不断开始产出,林下可继续开展菌类和药材的种植(表1)。

3.5 林地土地整理

一是土地整治。对于低效林的改造,首先需要进行地表清理,清除树根,然后剥离表土,待平整后回填作梯田的心土;然后进行坡改梯,并制埂,最后从水库淹没区取耕地表层耕作土壤回填,提高土地地力,缩短土地熟化期时间。二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首先需对成片林地灌溉区域进行需水量分析,根据最大旬需水量和林地面积,确定灌溉用水规模,并考虑田间水利用系数、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管道损失后,进行主渠、斗渠断面设计;然后兴建引水工程或者修建蓄水池,配套灌溉渠系及相应水工建筑物,确保林地灌溉用水得到充分保证。三是生产道路建设。为满足生产需要,提高生产效率,根据林地区域地形条件,规划田间道路和生产道路。

3.6 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林―农型、林―药型和林―农―药型3种造林模式,笔者根据目前的物价水平及生产成本,选择了几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造林模式,对第1年、第3年、第4年、第5年、第8年的产量及年纯收入进行了测算(表2)。

由表2可知,林―农型、林―药型和林―农―药型3种造林模式均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后期,林产品及林下药物产出后,收益更为可观。因此,开发改造退耕还林地安置移民,促进移民增收基本可行。

4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安置方式有待突破

传统的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方式主要是调剂或者开发耕地安置移民,采用复合林地安置移民尚无先例,因此该安置方式接受程度不高,需相关政策支撑。但近年来随着移民问题的日益突出,移民安置方式已经成为水电行业内部探讨的热点问题,建议可对林业安置移民方式进行深

入研究。

4.2 林业安置移民收入不稳定,前期效益差

根据各种造林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可见,林地收益随着产出物类别的不同,各年之间差异较大,移民收益不稳定,同时前2年由于林产品还没有产出或产出很低,药材也未成熟,前期效益较差,不利于移民安置的稳定。建议前3年,可以给予移民土地熟化期补助,补足移民前期收入的不足。

4.3 林产品和中药材受市场影响大

林产品和中药材,特别是中药材受市场影响很大,不仅体现在价格的涨跌上,有时甚至出现供需严重不平衡,导致产品滞销。建议可在当地建立小型的林产品和中药材交易市场,由政府出面和收集市场信息,帮助移民解决供销问题。

4.4 移民种植技术落后

新的造林模式必然对移民的种植和栽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移民文化素质偏低,因此难以较好地掌握林―农―药的复合种植技术。建议地方政府利用移民培训资金和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大力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建立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让林技人员深入田间;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将行之有效的增产技术推广到各乡村;引导农户转变传统经营方式,适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集约化经营,提高林产品的产量和质量[3]。

4.5 造林模式缺乏规划引导

林地规划需考虑后期发展模式,避免移民户自行无序地选择造林模式,做到统一规划、政府引导、科学实施,逐步加快向生态经济型模式转变,比如建立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模式、特殊经济林观光基地模式、生态旅游产业模式、中药材基地建设模式等[4]。

5 参考文献

[1] 马翠芬,高昆瑞.陆良县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9):258.

[2] 张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对策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3):135.

[3] 邵珍,文冰,王伟,等.云南省6县退耕还林农户收益分析及增收对策的案例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7(4):131-134.

[4] 李清娥,李红艳.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对农民增收的正效应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5(1):16-18.

上一篇:奢侈品里的中国 下一篇:双低油菜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