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城区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7-17 05:36:08

摭谈城区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经常出现一些城区学生因为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挫折而离家出走的现象,甚至酿成自杀的悲剧,究其原因,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是一个重要因素。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可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培养城区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是每一位一线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下面,我就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粗浅地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城区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

1、正视挫折的存在。古人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意思是说在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挫折,这些挫折不受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日常生活就是由怒、喜、思、悲、恐所构成的,我们不可能每天都在顺境中度过,每当我们遇到挫折时,都应当积极面对。

2、正确认识挫折存在的必然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物质文明逐步提高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跟上的现象。有些家长往往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一厢情愿心理来对待城区中学生,这些孩子们如一个个小皇帝一般生活在"蜜罐"中,被爱包裹得严严实实,在安逸的生活中往往缺少自强不息的精神。不少孩子只知享福,不能吃苦,容不得批评,经不起委屈,心理承受能力极差。一旦遇到生活中的挫折,就可能出现精神崩溃或自寻短见等偏激现象。为此,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提高城区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已经刻不容缓。

二、合理解读城区中学生产生挫折心理的主要原因

1、有些学生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实力。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不可能每名学生都能自己独立认识自己的能力,就会出现一些好高骛远、脱离现实的错误举动。有的同学由于过高地评估自己,盲目追求一些根本无法实现的目标,导致出现目空一切、自不量力的不良现象,陷入绝境。

2、有些学生由于家庭不和而导致心理失调。由于一些家庭矛盾的不断加剧,离婚率略显上升,当一个人由完整的家庭走向残缺的家庭,情感世界的聚变乃至整个家庭生活的变化,都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不适应,尤其是心灵创伤。由于家庭关系不协调,甚至是父母离异,有些城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年龄的限制,不可能像成人一样正确对待这些突如其来的挫折,很可能产生心理 抑郁,甚至形成心理阴影而无法摆脱。

3、有些学生受不良环境的影响而迷失方向。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城区学生之间在家庭收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学生既想当好学生,又不想努力学习,既想做文明学生,又不想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这样盲目的随众跟风,盲目地攀比,导致有些学生上进心不足。

三、城区中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几点对策

1、树立正确的抗挫折观念,全面理解挫折。教师应教会学生正确对待挫折,使学生明白:美好生活来自艰辛的付出,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逆境是难以避免的。俗话说:"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大都是在逆境和坎坷中磨砺出来的。教师应教会学生认识挫折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样也具有双重性,成功当然是好事,但挫折未必就无益。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挫折并不可怕,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消除对挫折的畏惧感。

2、养成良好习惯,勇敢面对挫折。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只要稍有进步,就进行肯定、表扬;课堂上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得到更多的鼓励和帮助;作业优先批改,耐心地指出其错误原因,让他们纠正。让学生在尝到成功喜悦的同时,改变习惯的认识,增强自信。

3、选择合理期望值,适时应对挫折。由于遗传素质、生活环境、个人努力程度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学生的发展也必然存在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不同的学生各自的期望值,对那些优等生的期望值可以偏高一些;对那些后进生的要求可以低一些,适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

4、营造和谐班级氛围,努力改变挫折。教师应注意培养一个积极乐观的班级集体,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生活环境,以积极的态度和学生进行心理交流,将期望的信息微妙地传递给学生,既让一部分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又让一部分受到挫折的学生仍以较乐观的态度坦然面对挫折,大大减轻了学生受挫的心理压力,从而对学业充满自信。

5、寓教于学,力行战胜挫折。在生活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体育比赛、公益劳动、远足、野营、爬山、游泳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的风雨中去摔打,鼓励学生用于战胜困难,让学生们体会无限乐趣,增强抗挫的信心。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去享受成功的欢乐。

总之,城区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既需要学生提高身心修养,还需要老师的悉心帮助,更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上一篇:激活物理课堂 下一篇: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关怀能力的研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