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没头脑”与“不高兴”

时间:2022-07-17 05:17:51

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试着住进普通的上海市民家庭,他们很兴奋,很新奇,而上海人在新奇之余,更多的想着如何尽现地主之谊,不可失了礼仪,丢了“面子”。

老外去了几个“上海人家”后,被问及招待瑕疵,想不到,有人竟对一个孩子有意见。

那天,客人光临,男女主人立即热情招呼,施以厚待,可有个五六岁的男孩,正沉迷于“掌中宝”,全然不顾家中发生的一切,长时间不言不语,不理不睬……

这也许是中国小皇帝的“个性”,可老外心中有堵:他们家若有客人来,即使猫猫狗狗,也是家庭成员,也会“艾伦”、“詹妮”地把它们介绍给客人……

居委干部解释:小孩子嘛,真性情,他“不高兴”与客人打招呼,就由他去吧。再说,童言无忌,他没说两句不中听的话已经不错了。

老外又提意见:某一天进入居民楼电梯,见一年轻女士匆匆赶来,忙摁住电梯“开门”按钮等待,随之报以微笑并招呼“morning”,可年轻女士进入电梯后却毫无表情地瞥了四周一眼,冷冷地别过头去……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大人们这样教育孩子常树“戒备之心”。可是,我们也许不知道,在欧美国家与陌生人见面打招呼是很自然的事。打招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跟你有进一步的交往,只是一种生活礼仪形式。其实不论任何人,面对有人微笑打招呼,都会受到感染,像是见到阳光心情跟着好起来一样,很自然会打招呼响应。因此,在国外旅游的时候,在世博会期间的上海街头,如果迎面而来的人对我们说“哈”,别露出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甚至置之不理――那可是非常失礼的。

礼仪是一种互动的行为,只有互动,才能使人愉悦,感受温暖。更重要的是,如今的礼仪,已经是“地球村与社会人”广泛认可的一种行为规则,比如“糊涂交友”。这里的“糊涂”,不是不分是非、脑子里一团浆糊的意思,而是交友要不拘小节,“难得糊涂”,要“四海之内皆兄弟”。所以,我们要对“道不同,不相为谋”、“话不投机半句多”进行反思。这些说法的对错全在于一个人的意念。其实,道不同,也可以找出共同点,发展共同的利益。你看,我们当年的敌人不是早已成为了朋友?

这一切的变化,正是由于大家在求同存异的沟通与交往中有“规则”在自律,这个“规则”,就是礼仪。

有人说,礼仪不是法律,没有强制性,我不照它办,没人拿我怎么样!

也许是的。但这样的话,你和亲友、同事及社会其他成员的相处将变得十分困难,你的生活质量将大大下降。

因为,“礼仪”是与人“打交道的学问”。没有这个学问,你就是一个愚昧的、“没头脑”的人。一个“没头脑”的人怎么能过上好日子?所以说,与人交往中有智慧。你要事业成功,你要家庭幸福,没有这些智慧是不行的。

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学一些与人交往的“智慧”吧,不要让他们成为不受欢迎的“没头脑”与“不高兴”。

作者简介:

刘辛培,现代家庭杂志社资深编辑,市民读本《礼仪大学堂》编委、撰稿人,《家教辞典》编委、撰稿人,上海市首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百万家庭学礼仪”优秀讲师。

上一篇:谁应该做家务 下一篇:甩开膀子做泡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