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地“借用”

时间:2022-07-17 03:03:02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红楼梦》中宝钗的一句诗。

这句话道出了一种技巧与方法,自然,在交际中也用得着。

爱尔兰有个剧作家叫理查德・布林斯特・谢里登,他同时还是个议员,拥有“睿智的雄辩家”的美称。有一次,他在伦敦的大街上散步,恰好与两位皇家公爵正面相遇,两位公爵一心想挖苦一下谢里登,就故意问了他一句:“我们想请教一个问题,这就是,您是傻瓜还是无赖?”谢尔登笑了笑,借机往两人中间一站,说:“我想我正处于两者之间。”两位公爵哑口无言,悻悻而退。正所谓“因地制宜”,只巧妙借了一下位置,就立即做出妙答。

巧的是,在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里,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一只聪明的小狐狸嫁给了一位公子,公子的两位朋友陈所闻、陈所见听说了此事,便故意前来刁难小狐狸,还故意问了小狐狸一个问题:“请问狐狸的狐怎么写?”小狐狸从容一笑,故意站在二人中间,然后笑眯眯地答了一句:“所谓狐字,就是左边一只小狗,右边一个笨瓜。”小狐狸只这么机敏地一站,立即“一语双关”地回击了陈所闻、陈所见。

上面两个故事的主人公,巧妙地选定了有利位置,让挑衅者吃了个哑巴亏。

清朝时,国人都留长辫子,李鸿章作为外交使节出席一个国际性的大会,有位趾高气扬的外国人故意拉了拉李鸿章的长辫子问:“这是狗尾巴吗?”李鸿章反应极快,立刻拉拉对方的领带问了一句:“这是狗链子吗?”这一句就使对方狼狈逃离。

上个世纪60年代,我军曾成功地击落了一架入侵的美制U-2高空侦察机,使得世界各国的军事专家们刮目相看,外国的记者们更是格外关注。在一次大型记者招待会上,有一位外国记者就此询问外长:“请问外长先生,贵国是用什么武器把U-2飞机打下来的?”笑了笑,将手中的拐杖往上一指,说:“就是用这玩意儿把它捅下来的。”此言一出,满场皆笑。

为了在交际中维护尊严和严守秘密,他们都巧妙地借用了现场有的东西,用得及时恰当,攻击得畅快淋漓,防守得滴水不漏。

(摘自《思维与智慧》)

上一篇:电梯里的1分27秒 下一篇:大峡谷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