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鱼和她的一对奶儿女

时间:2022-07-17 01:49:17

果然事不过三,我终于在山西晋中榆次市和左权县下麻田村寻访到王巧鱼的过继儿子,还有她的弟媳(80岁)。我不但听到了王巧鱼留给家人的“重要话儿”,也得到了她的一张珍贵遗像。我的心终于踏实了一点,终于可以放心地把这位为八路军首长哺育儿女的太行妈妈所付出的艰辛和血泪告诉大家。

我之所以这样几经辗转寻访王巧鱼的“故事”,是因为她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太行山母亲,她不仅无私无畏地抚养了一对八路军的后代,她更为此付出了自己终身绝育的沉重代价。尽管当年我们都曾住在麻田,但我好后悔自己少不更事,好多次去她家院子里偷小果吃,却不知道她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老妈妈。1973年,王巧鱼离开了人世,她只活了53岁,掐指算来她大概生于1920年,为八路军奶孩子时,年仅22岁。

《我的太行山妈妈》一文,是罗峪田写给自己的奶娘王巧鱼的,如泣如诉的每一个字里,都是“女儿”对“妈妈”的深情诉说,都是血与火铸就的鱼水深情。罗峪田是罗瑞卿和郝治平1942年在辽县(1942年5月更名为左权县)桐峪村生下的女儿。还是看看诞生在烽火太行山上的罗峪田是怎样描述的吧:

天上飞机轰炸,后面日军追赶,部队开始急行军。整整一天妈妈没敢停下来给我喂奶,甚至没能看我一眼。深夜,当部队进入一个小村庄后,产后不久、身体虚弱的妈妈躺在一位大娘的土炕上,又冻又累已不能动弹。大娘把我从筐里抱出来,打开包布,我已冻得硬梆梆,既不会哭也不会吃奶。大娘把我放在热炕头上,用她那双温热粗糙的手揉我的身子,搓我的小脚,好半天我才哭出声来。大娘舒了口气,说:“这孩子有救了。”

罗峪田笔下的这位大娘就是麻田村的王巧鱼。我之所以引用这段文字,就是为了告诉人们,当时与罗峪田的小生命紧紧连着的这位太行山的“大娘”,后来就成了罗裕田的奶娘。为了孩子能活命,罗瑞卿和妻子商量把孩子“送给好心的太行山老乡养育,这样孩子活下来的希望还大些”。于是,罗峪田就寄养在王巧鱼家里。

王巧鱼的丈夫李朱年是麻田村的公粮保管员,属于政治可靠的“堡垒户”。他24岁上山砍柴时摔断了腿,常年拄着拐杖,妻子王巧鱼刚生下的孩子夭折了,奶水充足。下面就是我在榆次采访到的当年罗瑞卿夫妇送来孩子的一幕。

罗瑞卿夫妇是半夜把孩子送来的,一听说要把孩子给自己奶养,李朱年两口子连忙说,首长的孩子我们不敢要。其实他们不是不愿意给奶养孩子,而是深知责任重大,不敢贸然许诺。这时,天快亮了,王巧鱼说:“孩子我们抚养,我们活着,孩子就能活着,我们有吃的,孩子就有吃的。”为了让罗瑞卿夫妇放心,王巧鱼又坚定地说:“我们就抚养这个孩子,不再要自己的孩子了。”从此,王巧鱼再没有生养过自己的亲生儿女。罗峪田的名字也是王巧鱼给起的。

天越来越亮,王巧鱼怕人看见(那时为八路军奶孩子是冒着杀头危险的),迅即把包裹罗峪田的八路军的布褥子在后院烧掉,然后换上自己家的粗布,罗峪田就成了王巧鱼的心肝宝贝。

1942年,是抗战最艰难的年月,日军一年“扫荡”好几次,每次来,王巧鱼都要背上罗峪田往寨楼沟跑。在麻田,王巧鱼是公认的好人才,端庄美丽,个子高挑,就是一双小脚走路困难。可以想象,她背着罗峪田在逃难的山路上是多么的艰难。为了安全,有一次,王巧鱼背着罗峪田趁夜躲进寨楼沟,她手脚并用,几乎是爬着上了一座山峰。天亮了,她回头一看,吓出一身冷汗,那山峰太陡峭了,她两腿打颤不敢下来。为了八路军的后代,为了罗峪田,她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她是豁出命来保护襁褓中的孩子啊!还有一回,她背着罗峪田一下子摔倒了,她不顾自己受伤,赶紧先看孩子碰伤没有。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王巧鱼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坚强地挺着。她无微不至地照顾哺育着罗峪田这个“月娃娃”,这是多么博大的慈母心肠啊!

一年后,父母来接罗峪田,她在多年之后的文章中写道:“妈妈来接我,我硬是抓住奶娘不肯松手,是她用奶水把我喂养,用体温把我暖活过来。她是我的太行山妈妈呀!”这是女儿从心底发出的呼唤。

2013年5月16日,罗峪田的爱人邓老师给我来电话说,2004年1月18日,罗峪田82岁的老母亲郝治平,为女儿60岁生日画了一幅梅花图,并题诗一首:

冰天雪地太行山,

田儿出生在桐峪。

十天日寇大扫荡,

死死生生到麻田。

四句诗再现了罗峪田与太行山的生命情缘。

罗峪田被接走后不久,王巧鱼又抚育上了八路军卫生部黄俊的儿子黄理华。黄理华和王巧鱼丈夫的侄子李晋先相差一岁,两个孩子每天都在一起玩耍,就像一对亲兄弟。黄理华在奶娘家生活了好几年,走的时候都好几岁了。

王巧鱼用生命和血泪养育了八路军的孩子,却没有生养自己的孩子,她付出了巨大的母爱,却寂寞在思儿想女的遗憾里。两个孩子都被接走后,她收养了丈夫的一个侄子,之后从湖北又收养了一个孤女(和我曾是同班同学),她一辈子都在思念着那特殊岁月里的两个奶儿女。

解放后,罗瑞卿一家进了北京城,可他们始终没有忘记罗裕田的奶娘王巧鱼。1954年,罗瑞卿终于从老红军干文广口中得知奶娘王巧鱼的情况,便嘱咐女儿给奶娘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恳请她来京观光作客。1962年8月,王巧鱼和妯娌巧云一起走进了罗家,罗瑞卿一家热情接待了自己的恩人。王巧鱼往沙发上一坐,一下陷下好深,她不习惯坐沙发,就盘着小脚坐在地上。21岁的罗峪田梳着大辫子,保持着太行闺女的朴素,见到自己的奶娘,自然亲切不已!在罗家的陪伴下,王巧鱼在北京住了一周时间,她惦记着家里的农活儿,惦记着自己的家,不顾罗家的一再挽留,执意要走。罗家把300元钱交给她,还把一块毛毯和一件衣裳送给她,一再嘱咐她一定注意保重身体,不忙的时候再来北京。

黄理华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太行山妈妈,为了减轻奶娘家的生活负担,黄家亲自来麻田把奶娘收养的女儿李先籽接走,供她吃穿,供她上学。他们知道减轻太行妈妈的生活负担,是对奶娘的最好报答。

1973年,王巧鱼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默默地到了另一个世界。我不由得想起段存章老师在电话里对我说的话:“当年,奶娘最大,奶孩最小。今天,奶孩大了,奶娘老了,没了。”我真的好想为像王巧鱼那样的太行山奶娘唱一支颂歌,永远地唱下去,唱人间大爱,唱太行大美!

(责编 王燕萍)

上一篇:他和她(微小说8则) 下一篇:“The article in Time on August 12th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