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时间:2022-07-17 07:57:19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 护理人员 针刺伤 防御

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经常接触注射器等锐利器械,因此,极易引起针刺伤,随着针刺伤而来的就是令人生畏的乙型肝炎、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染病。因此,如何预防针刺伤及针刺伤后如何处理成为护理工作迫切关注的问题,现就针刺伤易发生的原因,预防及处理进行综述。

护理是一门为人健康服务的专业,其职责是促进和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并尽最大力量帮助患者获得最大限度的健康,与此同时,护士职业也存在危险。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1],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伤害。为了保障职业安全,保持健康的护理人员资源,减少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我国于2001年制定的《医院感染治理文件汇编》指出建立预防锐器伤害治理组织,是实施锐器伤害治理的根本保证[2]。

针刺伤发生的原因

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较淡薄:一方面随着公民对法律意识和医院感染认识的不断提高,有关医院的纠纷和诉讼必然日益增多。护理操作的对象是患者,稍有不慎,即可卷入其中。另一方面,护士在一些护理操作中未进行有效防护,亦可造成自我感染。

个人因素:护士每次发生意外针刺伤,这与护士不良行为习惯,自我防护意识不强,工作经验少,性格急躁等因素有关。

防护措施

加强职业的防护培训,强化防护意识,医务人员的皮肤被针头刺伤是职业暴露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液疾病的主要途径,临床护士又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职业感染的潜在危险极大。因此,医院应对工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纠正临床护士一些不安全行为,如回套针帽、分离针头等,使他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规范操作行为,提高护士心理素质,调查显示,有一部分人员由于自身粗心,技术不熟练,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发生针刺伤。因此,规范技术操作,培养护士心理素质,要求临床护士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对保证职业安全很重要。

发生针刺伤的处理

当不慎发生针刺伤时,应尽早报告。护士在针刺后紧急局部处理方法: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应用碘伏或75%酒精直接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对于ABV污染的针刺伤可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应及时向HIV职业暴露安全储备点报告,进行风险评估,确保用药的必要性和方案,处理情况向分管行政部门报告,并定期检测HIV抗体。

结 语

在临床工作中,提高防护意识,减少或杜绝针刺伤,对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性感染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申良荣.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的研究现状[J].护理进修杂志,2005,20(3):216.

2 殷小基.医疗职业性锐器伤害监测和处理[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2,1(1):33.

上一篇:体检中静脉抽血不良反应的应对处理 下一篇: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