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头》导读

时间:2022-07-17 07:51:11

背景介绍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是一位具有浓厚浪漫情调的伟大作家,他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有“文学上的拿破仑”之称。他曾宣称:“拿破仑用剑所未能完成的事业,我要用笔来完成。”

《高老头》发表于1834年,一向被称为是《人间喜剧》的序幕,其艺术风格最能代表巴尔扎克的特点。当时,刚刚经历过大革命的法国本是宣扬着自由平等的社会观念,但是在贵族们的生活里,道德沦丧、物欲横流,享有爵位的夫人、小姐们肆意挥霍金钱,光明正大地与情人交往。社会下层的人们生活在像伏盖公寓这样的地方,阴腐、破败,生活设施极差,而富人们却住在富丽堂皇的宫殿中,使用金银器,穿着奢侈,享受高雅。不论学识品性的高低,只要有金钱和地位便会得到人们的尊敬和推崇。这一系列社会现实,都在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选段赏析

选段一:

“真是好女儿,不错不错,她对我很孝顺。不过,她说阿娜斯塔齐的话您可别信。她们姐俩彼此嫉妒,您看出来了吗?这说明她们有孝心。雷斯多伯爵夫人对我也很孝顺,我知道。父亲对女儿就像上帝对我们,能一眼看透他们的心思,知道他们的用心。她们两个都很孝顺。唉,如果女婿好,我就太幸福了。不过,天底下哪有十全十美的幸福呢?如果我住在她们家里,只要能听见她们的声音,知道她们在那儿,看见她们进进出出,像以前她们在我身边一样,那我的心一定会高兴地蹦起来。她们的衣着好吗?”

赏析:该段表现了高老头对女儿的溺爱纵容。女儿的不孝在外人看来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高老头对女儿的溺爱使他容不得别人说女儿的坏话。听到纽沁根说自己孝顺父亲,高老头高兴地说“不错不错”。接着他又反驳说阿娜斯塔齐也很孝顺。“父亲对女儿就像上帝对我们,能一眼看透他们的心思,知道他们的用心”,这一句有些暗示。其实高老头早已知道女儿们的“用心”,然而他现在仍在自我安慰:“如果女婿好,我就太幸福了”“天下哪有十全十美的幸福呢”,说这些话是心虚的。最后两句显然充分显现了高老头对女儿溺爱之深,甚至话锋一转问“她们的衣着好吗”――高老头在自己被女儿抛弃、孤苦伶仃的境遇下却仍关心女儿的穿着打扮、是否幸福,而不是对女儿进行合理的教育,这种畸形的爱使女儿在越来越奢侈的生活中丧失道德和人性,完全沦为金钱的奴隶,也最终酿成了高老头的悲惨结局。

选段二:

“一个也不来。”老头子支起身子说道,“她们有事,她们在睡觉,她们是不会来的。我早知道了。直到死才知道儿女是什么东西。唉!朋友,千万别结婚,千万别生孩子!你生了她们,她们却把你从上流社会赶出来。不,她们不回来的!十年前我就知道了。我有时心里这样想,但一直不敢相信。”

赏析:这是在高老头濒临死亡时想见女儿而不得,痛心之下才将自己十年前早已知道的却从来不愿想也不敢承认的事实道出,充满了悲愤与悔恨。高老头此时心如死灰,想起自己的付出却换来如此的结果,肝肠寸断,甚至对拉斯蒂涅说:“朋友,千万别结婚,千万别生孩子!你生了她们,她们却把你从上流社会赶出来。”作者以写高老头的悲剧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裸的金钱关系,揭露了人性因金钱而丧失的本质。

作品评价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

――[法国]雨 果

他是他那个时代社会洞察入微的历史学家,他比任何人都善于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从旧制度到新制度的过渡。从塑造形象的深度来说,没有人能比得上巴尔扎克。

――[法国]阿纳托尔・法朗仕

相关阅读

“高老头”给中国父爱的启示

宋殿儒

小时候就听说过《高老头》这本书的大概内容。记得那是个夏天的晚上,我们几个娃儿和在村小学里教书的大伯一块儿在门口闲坐,大伯给我们讲了《高老头》这本书的故事,还告诫我们长大了可不能学那两个不孝的女儿,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孝道思维方式,即使是识字的大伯也不可能打破。

可是后来大伯最终还是没教导好自己的三个儿子。他和大娘一辈子都省吃俭用,可是等他和大娘都病倒在床上后,三个儿子不但不主动给父母看病,而且还为争抢他们老两口的一点房产大打出手。

此刻,当我拜读完这本书后,才突然发现,《高老头》远不仅仅是大伯讲的那点孝道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道德的教育问题。

《高老头》的生活背景是法国资本主义繁荣时代。人们纷纷崇拜的是金钱至上。以至于为了金钱和利益把亲情和道德都疏远了。这个时代的特征恰恰和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时期有诸多相似。虽说法国和中国的民族文化有大的不同,然而人类的人性特征全世界都是一样的,这无法改变。父母对儿女都有拳拳之心,自愿奉献不求回报的心理。可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的“报应”形式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比如现在的法国,可能不再需要《高老头》的教义了,因为西方国家的报应文化已经发展到了“儿女不用反哺父母”,父母也自己具有防老的能力和义务。那里的老人多数都不再像高老头那样去溺爱自己的儿女,而是把他们养到成年,就放手不管,多半辈子精力都会用在自己的防老上。文化已不再赋予儿女养老尽孝的道义。

而现今的中国,却仍然坚守的是“孝道文化”,也就是说,父母抚养儿女,儿女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社会道德和人性道义。所以说,像高老头那样的中国老人就难免会不断出现。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化,社会发展与文明发展也不可能齐头并进,这就需要特别的审视我们中国自己文化的进步问题以及社会道德的教育问题。

《高老头》对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我觉得不应该只停留在一个故事上,而应该真正去注意它的启迪意义。读完《高老头》,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如果高老头不那么溺爱儿女,不那么重视物质的给予,而是把精力放在对儿女们的道德和人性教育上,也许他的最终结局是皆大欢喜。

反过来,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上也出现了那么多的“不肖子孙”,而我们只是把目光放在对不孝者的蔑视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从《高老头》中得到启迪,早早地去教化自己的儿女,使他们从灵魂深处感触因果报应的孝道法则,去自觉地获得反哺老人的人性道义。

我们中国,现在一些大中城市的老人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已经早早地让儿女们去自力更生,已经早早地开始顾及自己的“养老问题”,社会也在融入养老文化和孝道文化的文明并进。建立了养老保障制度和社会养老机构等。不过这只是个社会发展的趋势,《高老头》在中国还是大有人在,那么读读《高老头》的“教训”还是很有必要的。

(选自《江淮晨报》2012年7月20日,有删改)

读后一思

高老头的父爱悲剧深深震撼了一代又一代人,本文作者由高老头的父爱悲剧出发,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慨,为我们阐述了社会道德的教育问题。读完本文,你对父爱有哪些新的理解?请简要谈谈。

上一篇:马罗大叔(节选) 下一篇:傻丫头,别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