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时间:2022-07-17 07:02:4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275—01

摘要:小学生对一种新语言的学习往往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注意力较易分散,唯有对感兴趣的东西才能集中注意,并能持久。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要使他们喜欢这种场所,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用兴趣来激活他们的思维,唤醒他们的学习意识,进而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关键词:课堂教学 激发 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浓厚情感色彩的心理倾向,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探索新知识不可缺少的动因。如果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就能体会到动脑思考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由于数学内容具有抽象性,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乐意参与教学活动,并真正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柱置为出发点,善于用生动的语言,具有意义的实例,直观的教具创设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适宜的环境能有效激发人们的热烈情绪,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他们的学习置于一种真实、优美、和谐的场景中,从而激发对学习的热情。首先,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原有抽象、逻辑、符号化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直观、真切,缩短时空距离,扫除学习障碍,有利于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二、激活知识积淀,促进自主探究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识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学习内容。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学习新知识,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具备先前的知识并不意味一定能学到、学好新的知识。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首先让学生回想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思考能否把圆也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接着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评价统一,补充完善各组的思维方法。整个活动过程,通过教师激活学生的知识积淀,面对新问题自然而然地利用先前经验进行真实的认识过程,亲自体验到前后经验的对比和变化历程,心灵产生深深地震动,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收获。因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形成一种依靠已有的知识储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已学的知识中独立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产生新创造。

三、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参与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的、巧妙地创设恰当的问题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我在教《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节时,为了使学生认识到实际生活中,物体的表面积并不都是要求6个面的面积,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学校要对我们教室重新进行粉刷,为了不浪费涂料,请同学们观察要粉刷教室需要粉刷几个面,需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还要减去那些物体的面积?”问题一出,同学们立即活跃起来,有的抬头观察、有的互相讨论、有的比比画画。最后得出粉刷教室只需要刷左右前后上5个面,还要减去黑板和窗户的面积。

四、尊重个体差异,加强实践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智力特点,研究每个学生的背景、兴趣、优势智力所在,努力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不同创设多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使每一学生都能自由选择并进行一种最适合于他自己的学习活动。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公式时有这样一个环节:有一张长方形的纸,长4分米,宽3分米,要求用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量出这张长方形纸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进而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课前有意识地让每个学生只准备6个边长1分米的小正方形,不够摆满整个长方形。这样在推导公式的过程,就会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学生不用小正方形摆,因为已知长方形的长4分米,宽3分米,发挥想像力就可以知道每排摆几个和需要摆几排;第二种方法,只摆出一排一列,再发挥空间想像力,也可以知道每排摆几个和需要摆几排;第三种方法,与他人合作,或主动向其他同学借来一些小正方形,把小正方形放在一起摆,摆满整个长方形后,就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动手操作之前,可提出一个建议:你们可以用学具摆,也可以不用;这个建议好像无足轻重,实际上是教师在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寻找“最近发展区”,促使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在这种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将得到较大发展,潜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挖掘。在传统教学中,不少学生的学习却只是生吞活剥书本上和成人经验中已经固化并奉为“真理”的东西,他们的学习没有经历深刻的思维和实践过程,新课程改革力避传统学习的弊端,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的特点。

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不断学习的兴趣

学生学习上的成功,能够满足学生成长中自我提高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产生强烈的、新的内驱力,给新知识学习带来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探索探索,体验成功,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让学生人人有机会获得成功,从而体验到不同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后进生一般学习信心不足,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常抱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向他们提出一些他们能够达到的小要求,布置一些他们能够完成的作业,使他们常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感到自己又能力进行学习,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改变原有的认知,树立信心,看到成功的喜悦,一改消极被动的局面,学生学习积极性就能逐渐被调动起来。他们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表扬声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教师要运用各种科学的教学艺术去打开学生求知的心房,去点燃兴趣之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在乐中学,逐渐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质量,也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阶段一切都是从兴趣入门,打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之门,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上一篇:丰富教法,提高中职会计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浅析高中语文中的探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