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其难哉

时间:2022-07-17 05:36:55

摘要:张一平《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部古代诗话研究的力作。该书以古代诗话为研究对象,不仅视野宏大,而且构建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理论体系。在论述诗话的各种特征时,该书非常重视对源流正变的考证。该书长于辨析,具有浓重的理论色彩,所有的章节标题均取自他人成句,不仅反映了《论纲》作者知识的渊博,而且表现了其驾驭问题的能力之强。

关键词: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理论体系源流正变理论辨析

近年来,关于古代诗话研究的著作已经出版了很多,如宏伟《法式善〈梧门诗话〉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程小平《〈沧浪诗话〉的诗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6)、王术臻《〈沧浪诗话〉研究》(学苑出版社,2010)等,都是选择一部诗话进行的专门研究;有人研究中国诗话的外传情况,如张伯伟《清代诗话东传略论稿》(中华书局,2007);有人对中外诗话进行比较,如权宇《中日诗话比较研究》(延边出版社,2010);有人甚至专门研究外国的诗话,如郑判龙《韩国诗话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和任范松《朝鲜古典诗话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等。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外诗话的若干特点进行了探析,取得了各自的成就。跟这些作品相比,温州大学张一平教授的《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以下简称《论纲》)一书则是对中国古代诗话全景式的研究。笔者现就个人读书所感,谈几点看法。

其一,宏观的视野,完整的体系。跟一般的诗话研究著作相比,《论纲》最鲜明的特征是视野的宏阔和结构的严密。第一章《诗话者何谓?所话者,诗也》是对诗话文体本身的考察;第二章《目见者易远,足践者必近》关注了诗歌评论的方法;第三章《格谓品格,韵为风神》、第四章《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分别对诗话中的神、韵、格、调以及气、味、趣诸术语一一加以梳理;第五章《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文辞也》论述了诗人及其所处的时代与其所创作的诗歌之间的关系;第六章、第七章《八体虽殊,会通合数》(上、下)具体对清淡、自然、含蓄、绮丽、新奇等五种风格进行了阐述;第八章《更能识诗家病,方是我眼中人》不仅对古人的诗病进行了研究,而且结合具体例子对以禅喻诗、穿凿论诗的得失加以评价;第九章《文章得失寸心知,千古朱弦属子期》探讨了诗话作者之间的共鸣现象;第十章、第十一章《言合典谟则列于风雅》两章分析的则是评论诗歌的标准问题。就这样,全书以11章的结构建筑了一个宏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样“体大而虑周”的宏伟体系,不仅开诗话研究之新风,即使在其它文学研究中也是不多见的,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书名里“论纲”一词所具有的特征。

其二,侧重对源流正变的考证是《论纲》的突出特征。体系的宏大,意味着《论纲》里包涵了数量众多的具体研究对象。如果没有很好的章法结构,就会出现散乱而头绪不清的缺点。令人欣喜的是,《论纲》的调理非常清晰,这主要归因于作者对每一个具体研究对象的源流正变的考察。第六章《八体虽殊,会通合数》(上)分析的范畴有清淡、自然、含蓄三个,对这三个范畴,作者都进行了认真的追溯和考证。如第一节在对“清淡”的叙述里,作者先从陶渊明的诗风谈起,将其作为清淡风格的源头;之后,作者又引出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冲淡”一品、宋代苏轼评价柳宗元诗所用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一句、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卷九对庾信清新诗风的分析、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对“清”的描写、清代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以“浙中庖”比喻清淡诗风等,这样,中国古代诗话对清淡的论述就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考察了古人对清淡诗风的评价和重视现象,并且将平淡与拙易拉开了距离,最终归结为清淡出于华丽纤,将处理清淡与绚丽的关系看作把握清淡风格的重要因素。其下二节对自然、含蓄的分析,也大体沿着同样的思路,只是在详略取舍上有所不同。如第二节在追溯自然风格的源头时,作者从《周易》里关于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说到《老子》里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到庄子的“天籁”思想,说到东汉王充《论衡》以“自然”名篇,说到齐梁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强调“自然之文”,说到钟嵘《诗品》倡导“自然英旨”,说到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专立“冲淡”一品,说到宋代朱弁《风月堂诗话》里主张“自然天工”等等,这样就把自然风格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了。可以这样说,不论谈到哪一个范畴,作者都会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取舍,但考察其来龙去脉时会有其共同的地方。

其三,严谨的理论分析是《论纲》的又一重要特征。诗话虽然以诗歌为谈论对象,但往往伴随着一些有趣的故事,这也是被称为“诗话”的根本原因。可以说,诗话本来是不甚重视理论分析的。可是,《论纲》尽力洗去了其中的故事性,而将其写成一部理论体系完整的学术性著作。表现在具体章节中,则无论哪一部分都有很强的理论分析色彩。如第二章共有三节,第一节针对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作与识原是一家眷属”观点进行了认真的解读,认为这其实是批评史中的逆流;第二节谈论的是批评诗歌的不同方法;第三节认为诗歌评论中要强调客观性;第四节则以后人对李、杜二人的评价为例,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来阐释前面的理论。这几节内容结合起来,有破有立,有点有面,有理有据,全面阐释了作者对该问题的理论思考。又如第六章第三节在分析诗话对含蓄诗风的重视时,作者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的:“第一,重视诗风的含蓄。”“第二,诗话将含蓄风格与《诗经》写作方法联系起来,并以此来批评诗人及其作品。”“第三,古代诗话以含蓄为基础,探求如何写诗的规律。”“第四,含蓄所涉之讽刺当温柔敦厚。”通过这样逐层深入的分析,古代诗话对诗歌含蓄的认识便一一呈现出来了。

此外,《论纲》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优点,即所有的章节标题均取自他人的成句。全书正文11章,概莫能外。如第一章大标题“诗话者何谓?所话者,诗也”,出自郑方坤为王士《五代诗话》所作的例言;第一节标题“夫观文章宜若悬衡然”,出自柳宗元《答吴秀才谢示新文书》;第二节标题“言诗者日多,而诗道日晦”,出自汪沆为杭世骏《榕城诗话》所作之序;第三节标题“诗话作而诗亡,缘拾宋人道学唾余”,出自张晋《达观堂诗话》。如此众多的标题均取自他人成句,不仅反映了《论纲》作者知识的渊博,而且表现了其驾驭问题的能力之强。

《论纲》一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和长处,但由于理论性太强,对初学者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且,该书在校对上也还有个别错误,如第65页引用陈与义的“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语声中”一句中,“语”字乃“雨”字之误;第250页“苏子瞻在黄州,上数欲甩之”句中,“甩”字乃“用”字之误;第261页“少陵‘州月’一首”一句中,“”字乃“”字之误等等。当然,瑕不掩瑜,这些小小的缺欠并不能掩盖《论纲》的价值。对于古代诗话研究来说,《论纲》的价值固不待言,其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里曾感叹:“知音其难哉!”对于古代的诗话作者来说,张一平先生亦可谓千古知音了。

参考文献:

[1]张一平.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袁贝贝浙江省温州大学人文学院325035)

上一篇:作为他者的吉普赛人 下一篇:孤独的清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