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衅滋事罪与故意伤害罪之争

时间:2022-07-17 05:14:06

一、案情简介

2012年5月20日,张某因公交车的急刹车踩到身旁的何某,因张某没有任何的道歉,何某遂大骂张某。张某因难以忍受何某的污言秽语,给了何某一拳,导致何某摔倒在车厢内,造成双肘皮肤挫伤。5月25日,何某又在公交车上遇到张某,便一直偷偷的跟在张某的后面。27日,何某叫上王某、陈某、杨某在张某到达小区门前时一拥而上,拳打脚踢,小区保安看到赶过来,何某等人见状便连保安一起殴打,张某的妻子见状就报了警,何某等人便跑了。事后,何某见张某身上没有伤痕,只是衣服有些凌乱,于是很不满意。6月4日,何某再次伙同王某、陈某、杨某并手持铁管、铁锤对张某进行殴打,张某在逃跑过程中摔倒多次。事后经法医鉴定张某的伤情系重伤。

二、分歧意见

第一种观点认为何某等人的行为构成寻衅滋事罪

寻衅滋事,是指肆意挑衅,随意殴打、骚扰他人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这个罪名的重点是在“滋事”二字,“滋事”其本意是凭借自己或者自己一方的人多势众、力气强壮、凶狠残暴来“征服”对方,欺辱他人,以显示自己的强悍和无所顾忌,这类犯罪一般都发生在公共场所,但发生在非公共场所的情况肯定也是存在的。本案中,何某等人在公共场合不顾公共安全对他人进行随意追逐殴打,凭借自己一方的人多势众、力气强壮、凶狠残暴,造成了他人的损伤,严重的危害到了公共安全。何某等人主观上是故意,有殴打他人的行为,客观上对社会造成了影响,也造成受害人张某的重伤,系均属何某等人的殴打行为所致。其行为严重的破坏了社会秩序,妨害了社会管理。其行为不是故意伤害行为,而是妨害社会管理的寻衅滋事行为,应构成寻衅滋事罪。

第二种观点认为何某等人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故意伤害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权。

在本案中,何某为小事记仇,伙同他人非法对张某进行多次殴打,造成张某重伤。何某等人的目标明确,即殴打张某报仇,系故意伤害行为,其目的并不是妨害社会公共秩序。何某等人主观上是故意,有殴打受害人张某的行为;客观上造成了张某的重伤,二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即张某的重伤的结果是何某等人的殴打行为所致。

三、综合分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本案应属故意伤害,理由如下:

首先,何某等人有殴打张某导致张某受伤的行为,其行为在危害到了张某人身安全的同时危害到了公共秩序;其次,何某等人的主观目的是报仇—让张某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张某被打当街殴打,虽有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但并没有实际的危害到社会公共安全,何某等人的目的仅仅是侵害了张某的身体健康权并没有破坏公共秩序的目的,也没有逞威风取乐的动机,更没有随意性,而是目标明确;最后,张某是重伤,而寻衅滋事罪并未包含重伤的结果即寻衅滋事罪仅包括轻伤。

综上所述:寻衅滋事罪和故意伤害罪的区别在于:故意伤害是故意使他人身体健康受到伤害,且受到轻伤以上的损害结果。而寻衅滋事罪的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破坏公共秩序的危害后果,而积极希望并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其故意的目的是破坏公共秩序,动机是耍威风、取乐等。故意伤害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健康权利,寻衅滋事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秩序。寻衅滋事罪仅限于造成人体轻伤的后果,如果达到重伤或死亡的后果,则以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定性。而故意伤害罪造成人体伤害的结果则分轻伤、重伤和死亡三种。所以笔者认为本案应以故意伤害罪定罪量刑。

上一篇:基于语料库的中美宪法中核心情态动词对比研究 下一篇:高职院校财经法规课程实践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