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之脉,开有效之方

时间:2022-07-17 03:16:16

把课堂之脉,开有效之方

摘要:学生的认知起点会影响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老师的教学语言更是至关重要,生活经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而数形转换的灵活运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受益匪浅。

关键词:认知起点 数学语言 生活体验 数形转换

一、寻找落脚点,串联知识体系

在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就是在大脑中早就占有一席之地的"旧知",即已有的知识或技能。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旧知"就是阿基米德提到的这个"支点"。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原野,要想将新的知识完美地整合在学生的大脑里,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或技能,以此为支点,完成新旧知识的无缝结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25页分数除法(一),教材呈现了两个问题。问题一: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问题二: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第一次教学的时候,让学生画一画、涂一涂等方法,学生很容易得出两个问题的结论。可是,在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的时候,学生表现出力不从心,甚至不能列出算式,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很难完成。第二次教学的时候,设计了两道题目作为铺垫。题目一:把4张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题目二:把1张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在解决这两道题的时候,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基本涵盖了过去所学的知识。有的学生联系二年级的除法的意义,列出4÷2=2(张),有的学生联系五年级的分数乘法,列出4×=2(张),并联想到了三年级的分数的意义。后面的教学,以此为跳板,学生理解起来不费吹灰之力,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可见,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费尽心机思索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以此为基准点,展开教学。这里有个形象的比喻,如果将知识比喻成珠子,而大脑比喻成口袋,如果这些珠子是连成一串的,那么把这些珠子从口袋中拿出要容易得多。同样,当应用到某方面的知识时,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就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了。

二、规范数学语言,提升数学素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师生间思想交流的主要工具,是教师引导学生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大都依靠教学语言来实现。

语文课堂语言要讲究美,而数学语言不同,因为在数学的"词典"中,只有"记叙",没有"描写",没有"比喻",更不能"夸张",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准确、严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常犯科学性错误,如北师大版的教材不要求区分"乘"与"乘以",统一读作"乘",而除法教学的时候,将"除以"读成"除"如果前者的"口误"尚能勉强接受,后者的两个概念就大相径庭了;在教学《对称、平移和旋转》时,讲"轴对称图形"简单称作"对称图形",其实对称图形分"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等;四边形的分类上,简单划分成几类,即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这样的分类方法,没有考虑重叠的概念,更是遗漏了不规则四边形,甚至立体的四边形等;数与代数部分,将20-(4+5)读作"20减括号4加5";描述除法的意义时,理所当然地认为所有的分法都是"平均分"。

教师不仅要求自己在教学当中规范地使用数学语言,而且更应注意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时说得完整、准确。

三、注重亲身体验,领悟数学魅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有人向一位游泳教练请教学习游泳的最佳途径,教练传授的秘诀只有两个字:下水!诚如游泳,数学也应注重体验学习。

数学与现实生活结合时,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植树问题向来是难点。国庆放假前夕,我让学生计算出放假的天数,几乎有人脱口而出7-1=6,可是立刻发现与现实不符。于是,马上改口,7-1﹢1=6。排队下楼,请人列出从三楼到一楼要下几层的楼梯,3-1=2。两个问题,分别是"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的两个情况。教师把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作为数学学习的材料,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提高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如果一个人对数学有一种需要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很有用,他就会喜欢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一种享受。掷骰子是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上课伊始,准备两个骰子,让学生猜测一个数字,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的,让他们说出其中的理由,都摇头示意。于是,让学生写出两个骰子的和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很容易发现,和是7的可能性最大,有6种可能,而和是2与12的可能性最小,分别只有一种可能。学生恍然大悟,这节课的兴趣很高,学生不由感叹,数学的帮助真大。

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这种呈现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不但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及掌握知识。

四、珍视数形转换,发展数学思维

课程改革后,教材虽然呈现大量丰富的现实背景,并以知识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为主线,但也不烦充斥着繁琐的计算和推导,学生不理解问题的本质,体会不到数学的价值,更谈不到数学思想及素质的培养。

学生认知是在具体和抽象之间不断转换加工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重视从"形"到"数"的先具体后抽象的数学化过程,更不能忽视把抽象的"数"再转换为直观的"形"。分数的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一旦公布于众,学生不难掌握,难点是探索的过程,这就需要借助画一画,折一折,来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然而在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问题上,尤其是在解决分数乘除法混合问题时,建议学生将数量关系用线段图的形式显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

数学家华罗庚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非。

上一篇:民族地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下一篇:再迈一步,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