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金非订金 当心掉陷阱

时间:2022-07-17 02:41:47

在订购房子、汽车、家具等一些“大件”时,消费者都会交付一些现金以示诚意,但也经常为此遇到闹心事:明明已经交了钱,转眼东西却被另卖他人还拿不到赔偿;有时交了钱后另有打算不想买了,交出去的钱却只能白白送人……

定金与订金一字之差,含义却相差巨大,作为消费者的你能分得清吗?

特邀专家 罗 敏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律师

核心提示

订金与定金 一字之差大不同

定金是一个法律概念,是合同当事人为确保合同的履行而自愿约定的一种担保形式,具有法律效力。从字面上看,“定”是宝盖头,有盖棺定论的意思。

根据规定,定金必须在合同中约定并实际交付,交付总额不能超过所售商品总货款的20%,超出部分仅具有预付款的性质。适用“定金罚则”,即一方违约时,双方有约定的按约定执行。如无约定,商家违约时,定金应双倍返还;消费者违约时,则无权要求返还定金。

订金相当于口头约定,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一般可视为“预付款”,订金的数额由双方当事人自由约定,并不具备担保性质,不适用“定金罚则”。

订金的效力取决于双方当事人的约定。如果双方当事人没有约定,订金的性质主要是预付款。商家违约时,应无条件退还订金;消费者违约时,可以与销售者协商解决并要求经营者退款。

付“定金”买方反悔――无法退款

李静在某楼盘售楼处看中了一套房子,当即交了2万元以表购买意向。然而,李静在办理房贷时,却发现自己不能按照首套房政策来办理贷款,要付60%首付款。李静觉得一下子要拿出60%的首付款压力较大,就来到售楼处要求拿回那2万元,却被告知交的是“定金”不能退回。

无奈,李静找到消费者协会寻求帮助。消协的工作人员前往协调时发现,李静当时交了2万元之后,拿回的条子上写的就是“定金”。商品房交易中,买家履行合同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商家不履行合同的,应双倍返还定金,但若是买家不履行合同,根据《担保法》第六十九条,是无权要求返还定金的。最终,李静觉得自己如果白白损失了这2万元很亏,就咬牙交了60%的首付款,买下了这套房。

案外提醒

此案是典型的买方毁约。目前我国民法对大宗消费品的交易行为尚未有反悔权制度的规定,因此如果消费者与经营者签订有书面的“定金”合同,消费者在毁约时将承担“定金罚则”。

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房子、汽车这类大宗消费品时一定慎重考虑,如果自身存在违约不履行合同的可能性,建议在购买时与商家约定反悔期或者考虑期,并在消费合同中载明:在一个确定的期间内,消费者可以单方面无条件解除消费合同,且不承担违约责任等任何不利的法律后果,以免造成经济损失。

付“定金”商家违约――双倍索赔

王凯在某车行看中一辆新车,交了定金5000元,签了购车合同。合同中约定2014年1月20日交车,并写明“王凯先行预付购车定金5000元”。1月20日,销售顾问通知王凯来提车,但王凯发现新车并非合同中签订的那款车。于是,王凯拒绝付款并要求退回定金,却遭到店方拒绝,车商说只能换车,不能退订,更不能退回定金。

于是,王凯就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此事。消费者协会调查了解到,王凯当时交了5000元,店方给他的发票上写了“定金”二字,商家违约在先,王凯可以向商家要回双倍的定金即一万元。

案外提醒

本案中购车合同约定的提车期限已届满,车商未按约定提供新车的行为属于违约行为。王凯实际交付了定金并在合同中约定了“定金条款”,因此,王凯可适用“定金罚则”,要求车商双倍返还定金。车商只换不退的行为不合法。

假设王凯交付了定金,但合同中未约定“定金条款”,那么该笔“定金”仅是预付款的性质,不适用“定金罚则”。即使车商违约,亦只需返还全额,消费者不能要求双倍返还。因此消费者缴交“定金”时,要注意在合同中约定“定金条款”,这样才能在遭遇车商违约时求助“定金罚则”。相比“订金”而言,“定金”对消费者和商家都具有更大的约束力。

付“订金”不论谁反悔――原数退还

王力在一家家具公司订做了一套组合家具,谈好总价为16000元,半个月后交货,王力当场支付订金5000元。谁知在交货的前一天,家具公司给王力打来电话,告诉他上次谈的那个价钱做不了那套家具,如果确实想要的话,必须再加钱。

王力很生气,因为自家原有的一套旧家具已经处理掉,就等着用新家具了。在多次协商未果的情况下,他将此事投诉到消协,要求家具公司赔偿损失。消协调查后认为,此事属于家具公司违约,根据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应当按照双倍定金支付给消费者。

可当王力拿出收据一看,收据上写得清清楚楚,是“订金5000元”,陈某最终只拿回了最初交给家具公司的5000元钱。

案外提醒

由于商家违约,消费者本可以获得双倍赔偿,但因为收据上写的是“订金”而不是“定金”,结果只能讨回5000元本金,可谓是一字值千金。

一般情况下,订金视作预付款,如收受订金一方违约须退还所收款项,而无须双倍退还。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消费者在签订其它预订合同时,除了应注意区分“订金”和“定金”之外,还应注意合同中的附加条款,不要因为交的是“订金”就放松警惕。

不论定金还是订金 合同面前都失灵

李楠在某车行看中一款新车,双方约定一个月内交车。李楠交了订金5000元,车行开出一张收款收据,李楠见收据上写着“收到订金5000元”,心想若反悔还能拿回订金。半个月后,因家人反对,李楠告诉车行不能买车,要求退订并退回订金。

然而,车行不允许,理由是李楠交的是“定金”,无权要求返还。李楠这才发现与车行签订的购车合同上明确写着“收到买方购车定金5000元,若买方取消交易,该款项不予退还”。

案外提醒

合同是订约双方的意思表示,法律效力高于收据。因此,合同中明确约定为“定金”,那应以合同为主。此外,《担保法司法解释》规定:“当事人交付留置金、担保金、保证金、订约金、押金或定金等,但没有约定定金性质的,当事人主张定金权利的,法院不予支持。”

换句话说,本案中虽然收据上写着“订金”,但合同中约定:“若买方取消交易,该款项不予退还”,那么“该款项”实际上已具有定金性质。因此,李楠单方违约,适用“定金罚则”,不能要求车商返还定金。

(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

专家提示

“定”还是“订” 消费者要分清

因“定金”“订金”而产生的纠纷在消费市场中非常普遍,经常有消费者在“定金”和“订金”上吃亏。商家开具收据时一般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也不向消费者讲明其中的义务和权利,很多时候消费者就在这里中了招儿。

因此,作为消费者,在订购大宗商品时,一定要多留心眼。例如,很多销售顾问会与消费者进行口头补充约定,那么消费者应留下相应的证据或在合同中进行补充,避免自己在遭受侵权时陷入举证难、维权难的境地。

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定金”与“订金”的交付问题,这就需要知道并留意与商家签订协议时用词到底是“定”还是“订”,免得想退费时却输在“定”字上。一旦发生此类纠纷,消费者应在法律规定、双方合意的范围内与商家及时、有效地沟通。如果不能达到双方都满意的结果,当事人可要求消费者协会、工商部门等相关主管组织和部门介入,最后再考虑提讼。

上一篇:好习惯抵消水涨价 下一篇:6类不健康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