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议《归来》

时间:2022-07-17 02:07:12

归去来兮:没等到的大结局

尹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常务副院长

《归来》一头一尾,依稀让我们看到了当年谢晋导演的巅峰之作《芙蓉镇》的影子――陈道明饰演的陆焉识似乎就是当年姜文饰演的秦书田的翻版,而结尾处漫天风雪中那醒目的带有象征意味的大字“焉识”,那等待不到的创伤抚慰,就如同《芙蓉镇》结尾处王秋赦“运动啦”的沙哑而狰狞的嚎叫,成为提示我们不要因为忘记而背叛历史的影像良知。

不必过度解释,但我们也不必回避这部电影的文化意义。在几乎四十年后的今天,重新叙述这段历史,哪怕仅仅是这段悲剧历史中的一个小人物小家庭小故事,都有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现实意义。

这部影片制作得精良考究,陈道明与巩俐表演上的成熟,年轻演员张慧雯饰演丹丹时偶尔刻画出的某些“时代表情”,影片前半段对叙事节奏的准确控制以及某些写意和寓意段落的呈现,特别是当焉识去“寻仇”方师傅时发现他也不过是荒唐时代的另一个受害者的精彩之笔,都显示出张艺谋导演一流的掌控能力和艺术感觉。4K高清影像对人物心理细节和环境氛围的渲染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整体制作水准上,《归来》应该是上乘之作。更重要的是,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终于从前一段的过度商业化、消费化的炫耀美学道路回归到一个艺术家应有的对艺术、对心灵的尊重,不再执着于用铺排的方式去捕获观众的感官,而是试图用审美的方式去征服观众的情感。

但遗憾的是,由于人物关系过于简单和陆焉识归家后整个事件过早失去推进力,导致整个故事有些单纯而单薄,这种单薄失去的不仅是历史质感,也失去了影片中几个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多面性和层次感。特别是由于丹丹这样一个内心本来充满痛苦矛盾的人物的过于简单化,导致焉识、婉瑜和丹丹的三人关系缺乏叙事层次和心理张力,影响到影片的深度和厚度。这一方面可能与某些政策环境有关,但更与创作者对人物关系、时代环境的整体艺术驾驭能力有关。对比《泰坦尼克号》《乱世佳人》乃至当年的《芙蓉镇》,在这类大时代的悲剧爱情故事的环境和人物的丰富性面前,《归来》的爱情格局有些过于狭小,甚至影响到影片后半段的叙事魅力。直到影片结局,出现颇有象征意味的 “若干年以后”(有意用时间的虚指来放大其隐喻意义),琬瑜和焉识对希望的无尽等待那意在言外的画面,才舒缓了后半段多少有些走向煽情化、悲情化的拖沓。

但影片的所有遗憾,都不足以抵消这部影片在今天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的突破性意义,都不能遮掩住这部影片所体现出来的美学诚意。认为其故意“消费苦难”的批评,多少显得“站着说话不腰疼”。今天已经不是能够产生《霸王别姬》《活着》的时代,在一个盛产“小爸爸”“大丈夫”“麻婆婆”“辣妈妈”的文化环境中,能出现《归来》这样的作品实属不易。前不久的导演协会上,一干导演表示,我们将不再仅仅为市场拍电影,我们也要为艺术家的良知拍电影,重振电影的人文精神。我想,《归来》也许就是一个转向或者调整的信号。

《归来》中那个沉浸在“娘子军”认同中的红“丹丹”,正是所谓的“红卫兵”一代。她身上所体现的时代原罪,也可以说意味深长。他们是造反的弑父者,同时也是时代的受害人。检举了父亲的丹丹,如同曾经的红卫兵、准红卫兵的一代,是像影片中丹丹剪掉父亲的所有影像那样,剪掉那段不应遗忘的历史或是重新把历史粘贴起来告诫后人,所体现的不仅是个人良知,也是民族的良知。从这个意义上讲,《归来》的结尾,虽然是一个没有等到的大结局,但它却用一个大时代的小爱情,勾起了已经从历史相册中被抠掉的某些记忆和关注,其价值难能可贵。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焉识?温故,并不一定是翻旧账,更重要的是不忘却。这才是温故知新的意义。

《归来》:回归张艺谋

索亚斌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电影频道《佳片有约》嘉宾主持

如果说张艺谋最好的作品是《活着》,第二梯队应该是《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第三梯队是《一个也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有话好好说》,然后才是其他作品。《归来》在第三梯队里排第一名。它是张艺谋本世纪以来最好的电影,超过《千里走单骑》和《山楂树之恋》,他的商业大片是另一套评价体系,这里就不做比较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选择的题材和讲述故事的方式。我大致看了一下小说原著,了解它的结构。如果完全忠实于小说,这部电影是无法面世的。电影截取了原著小说的一小部分进行发挥,把复杂丰富的内容都化为背景,而把目光聚焦在一个家庭在大时代下的变迁,做了大量的减法和自己的诠释。题材在近20年时间里很少在电影中体现,张艺谋在有限的言说空间里做到了最大限度的尝试,处理得非常巧妙。但它在叙事技巧、视听手法上还是和我的期待不太一样――我的期待更高。

从叙事手法角度,表面上,《归来》的内敛、冷静类似于迈克尔・哈内克的《爱》,但就影片所要表现的内容来考量,它反而更像斯皮尔伯格,比较刻意和外露。台词量几乎可以缩减四五分之一,尤其是张嘉译和陈道明在医院里用医学术语讨论病情那一段,台词太多太满,对电影的氛围有所伤害。包括陈道明去书店看书,学钢琴调音技法那一段,也交代得太多,还可以精简一些。

在视听语言上,它显示出张艺谋对第四代、第五代电影风格的回归,让我想起了吴天明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百鸟朝凤》。第五代导演与第四代导演的风格其实是有着清晰的传承关系,但同时这种手法也显得过于陈旧,缺少创新。我想年龄较大的观众会更熟悉和喜欢这种电影风格,而接受了大量西方商业、艺术电影熏陶的年轻观众可能会感觉比较幼稚、做作。最好的境界是像《小城之春》那样,建立起独特的中国式电影美学风格,但这太难了。

不管怎样,张艺谋在《归来》的创作上回归到一个更为纯粹的状态,这种回归本身是难能可贵的,就像那张黑白底风雪天的海报给我的感觉一样。这部影片既没有刻意迎合西方影展的口味,也不去迎合当下主流年轻观众的需求,甚至放弃了自己最擅长的色彩和造型。拿其前作对比,《山楂树之恋》虽然也把背景放在,但它还是根据网络畅销小说改编的,说明当时的张艺谋仍然试图捕获年轻观众的心。而这部影片则纯粹、朴实得多。

我认为《归来》在当代中国电影中占据了一个很特殊的位置。它虽然受到大量关注,也肯定不会赔钱,但它并非当今电影的主流。这一点上,它与冯小刚的《一九四二》比较相似――两部电影都选择了相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电影语言。它们的价值不仅在于电影,还在于文化。如果《归来》的出现,能激起现在的人们对那个逝去时代的关注和思考,张艺谋的目的就达到了。

(文字整理/喻若然)

《归来》归来

伍少康 浙江时代电影院线公司总经理

很久很久了,看不到这样具有厚重感的,能真正打动人心的电影了。这是一种文化的享受和精神愉悦。我赋予《归来》三重意义。

《归来》的归来――《归来》这样的作品理应诞生在大的历史变革中。只有在大的历史格局下,人类的情感和变革的时生强烈的碰撞和无情的扭曲时,才能闪烁出人性耀眼的光芒。《归来》的时代背景证明了这点。《归来》让我们重温了这段历史,而这段父辈的历史正在被忘却,而赋予这段历史的生生死死的故事也随着历史的忘却而正在一点一点地消失。不能说忘却就是一种背叛,仅仅这种历史的原生态的破坏,让我们失去了多少可以塑造国民灵魂和价值观的东西。《归来》的归来就如同黑暗中的路明灯,让人们在彷徨中有一种依托。

电影文化的归来――电影娱乐化、商业化、工业化,本没有错,但当今,在追逐高票房的过程中,我们的电影越来越依靠明星,越来越依靠眼花缭乱的视觉冲击,越来越依靠高科技所呈现的美轮美奂的场景,但却越来越多失去文化内涵(当然有文化的电影力作不是没有,而是占比太少)。电影文化的失去,不仅使我们在如此高速发展的年代里出不了伟大的作品,更主要的是,随着电影文化的不断丧失,电影给观众赋予的精神力量的支点变得越来越摇摇欲坠,中国电影没有文化总量的积淀,不仅走不远,也根本走不出去。

张艺谋的归来――张导认为自己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艺术,因此也就无从归来一说。我所说的艺谋归来,不仅仅是他的电影艺术的存在,而是他对电影文化的价值观的理解,电影的人文关怀,和它赋予人们的精神力量。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活着》《红高粱》《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大红灯笼高高挂》,在那里我们总能洗涤自己的灵魂。我们感谢他的《英雄》开启了中国大片时代,但是我们更喜欢《红高粱》等影片,那些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我们所认识的。我们终于看到了《归来》,其他都无关紧要,不是吗?所以,由衷谢谢老谋子! ?

抛得开原著,躲不开时代

喻若然 《综艺报》资深记者

看罢《归来》,作为一个女性观众,我在影院几次动容落泪,但走出影院后,却觉得空荡又冷清。我的感动高高漂浮在巨大的失落之上,被电影凿出的空洞怎么也无法被填满,最后只好用巩俐杰出的表演来聊作安慰。

我本来想看的是电影版《陆犯焉识》。而电影从第一个段落开始,就跟小说《陆犯焉识》泾渭分明地划清了界限。小说从民国讲到,描绘的是轰轰烈烈的大时代下,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及其周遭人物跌宕起伏的生命。作者对于知识、智慧在大时代下所遭遇的无情碾压,寄予了深厚的惋惜和同情,并透过陆焉识对妻子冯婉喻的前后态度转变,反思了知识分子所向往的“自由”本身的缺陷。

电影当然不是小说的画面“翻译”,导演有权且必须进行二度创作。但电影除了人名以及“归来”“失忆”两个情节点外均与原著毫无关联。

首先,主人公被改头换面了。《归来》把小说用了大半篇幅描绘的陆焉识丰富的前半生进行了虚化处理,冯婉喻变成“冯婉瑜”――可有可无的改动,仿佛扭扭捏捏地把原著再推远一点,她也不再是包办婚姻下的旧式女人,而是文化人――电影里说他们还有老同学,因此可推断,两人是青梅竹马,不离不弃。她的失忆也有了新的内涵。原著中的三个子女缩减成了一个女儿,这也无妨,关键是她被简化成了阻碍父母团聚的符号,面目模糊不清。既然电影与小说从内容到精神都相去甚远,何不直接另起炉灶?

就算抛开原著这个包袱,电影原创的情节还是有诸多问题交代不清。女儿如何原谅了父亲间接所致的伤害?又怎样面对自己给父母制造的终身遗憾?蒙冤入狱数十年的陆焉识,怎样就能毫无障碍地接受冷淡的女儿,还要劝解妻子原谅她?冯婉瑜始终死心塌地爱着丈夫,完全没有被当时的错误政治理念洗脑,情感依据何在?在一些支持者的解读中,这种缺失被视作“留白”,人物不交锋是“不煽情”。然而,这是一个特殊年代背景下的故事,这些交代非但不是可有可无,而且恰好是解读时代乃至人物命运的钥匙。

不由得联想起《唐山大地震》,两部电影的妙处与不足竟殊途同归。最切合主题、最激烈的戏剧冲突都在前十五分钟耗尽,接下来请看细腻绵长的家庭室内剧。欲语还休的不如不提,顾左右而言亲情。纠结的亲情多么感人啊,我也没能忍住泪水。大灾大难人们无力抗衡,还好可以彼此原谅。陆焉识的饭勺终究没有挥出去。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对时代的反思,与对个体的宽容,用一句台词轻轻替换。《归来》揭开了一个无力安抚的集体创伤,留下一段无法追问的历史真相。影片最后一个镜头颇具象征意味:老去的陆焉识仍旧陪伴冯婉瑜日复一日地等待永不归来的“陆焉识”――归来的不是要等的,要等的再也回不来了。

微议

@鹦鹉史航

特想在影院里看张艺谋的《归来》,感受周围人的情绪。4k高清当然也是个理由,这种9倍于高清的画质,不是用来展示飞檐走壁大侠范儿或攻城覆舟大场面,而是用来表现爱人鬓边一丝白发,毛衣上一个线头,或楼梯上的自行车。这是种隆重。又隆重又克制,没把那点意思弄成不好意思,所以我特别感谢电影主创。

豆瓣电影网友:阑珊寻影

推荐指数

《归来》看后给人一种少有的平静感。影片以慢步调的方式,给观众讲述了一个有关亲情和爱情的故事。场景搭建年代回忆感强,钢琴伴奏虽然出现不多,但每次响起都很好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豆瓣电影网友:什么

推荐指数

总体来说,还算不错。电影讲述了一个悲情却又浪漫的爱情故事,有电影《初恋50次》戏剧形式的影子,较为新颖。唯一不足的是主角陆焉识作为一个才华横溢教授的形象篇幅太少,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略有遗憾。

@金铭

没有习以为常的炫技,只有简单朴素的镜头语言,张艺谋导演娓娓道来了一个特殊时期陌生又熟悉的故事。我手中的纸巾从来就不是干的,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多希望归来的不仅仅是焉识,还有他与婉喻之间那最质朴的感情。

上一篇:养生保健与康复保健不是一回事 下一篇:在城市化进程中优化房地产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