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化教学改革的内涵

时间:2022-07-17 01:25:22

体化教学改革的内涵

【摘 要】针对以往“先知后行”与“先行后知”的教学方法,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观点,对教学过程中的“知”与“行”的关系进行阐述,提出“知行合一”的教学概念。

【关键词】知 行 一体化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一、引言

本学期,我校大力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对我校职业教育的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校职业教育的内涵将要进行新的诠释。

什么是一体化教学模式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何为“一体化教学”模式。所谓一体化教学,是指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习教学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将原来的课程及与之相配的实习课题组合成一个教学模块,一个工种的教学内容由若干个模块组成。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训练紧密地结合,是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二、“知”与“行”的辩证关系

从前,我曾经尝试过“先知后行”“先行后知”的教学方式。顾名思义,“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因此,“先知后行”是为了让理论知识指导学生的实践行为,“先行后知”是为了让学生使用理论知识验证自己的实践行为,如此说来,两者皆不是职业教育最优的教学方式,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片面的,只能作为教学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知”与“行”必须是统一的,要做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甚至“边行边知”,为的是把“先知后行”与“先行后知”同时在课堂中实现,这样既符合了“知”“行”的逻辑规律,也符合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知行合一”的一体化教学

既然有了“知行合一”作为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思想指导,那么结合制冷专业教学,我们可以提出一种教学改革的体验方式:

(一)教材的一体化

按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模块化的教学进程的要求编排课程内容,以任务为驱动,教材应围绕技能训练,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技巧的培训,理论知识应服从实践教学的需要,要求理论浅显易懂,简洁明了,使教材成为实践性、实用性教材。

实际成果——《项目实习指导手册》,把每一个实训项目细化到若干个知识点同时设置与该知识点相配合的实训内容、实训步骤、实训反馈练习,如《制冷微机控制》课程中“室内温度感应模块的检测”项目经过细化,如上图所示,理论知识重新细分后,知识点更能让学生理解室内温度检测的过程,同时与细分后知识点相配的实训项目也使得“室内温度报障检测”这一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实训能力目标也变得更“透”了;通过细化“知”,让“知”更容易被理解,通过细化“知”,相对应的“行”也得到细化,从而让“行”更容易执行,“知”“行”之间环环相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二)教师能力的一体化

由于教材与教法需要一体化,因此,教师作为一体化课堂的引导者,其能力也具有一体化的要求:同时具备全面而细化的理论知识教学能力与熟练的实训教学能力。如对制冷实训课程的教师,需要同时具备制冷原理、制冷过程、制冷设备维修实训经验的多种能力。

(三)教学实施的一体化

在教材、教师同时具备了一体化的要求之后,教学实施的一体化便应运而生。曾经从某报告上阅读过“理论内容占20%的课堂时间,实训内容占80%的课堂时间”,我以为,这种说法只是强制了理论知识教学时间的“少”,并不是“精”;同时也使实践操作训练教学时间变“多”,并不是变“透”。

四、结束语

理论与实训教学占有课堂时间的比例不应是固定的,而是“适度”。所谓理论适度化,就是在专业理论基础上的讲授要做到少而精,要以够用为度,不追求专业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是严格按照职业岗位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课程内容要突出专业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直接效用性,重点介绍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范围、应用范例,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所谓实践适度化,就是针对理论教学的要求,并配合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理解理论、应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训,用实训验证理论,得到的结果是实训技能学得“透”了,而不是单纯的“多”了。

因此,“知”不在时间的多少,在与“精”,“行”不在时间的多少,在于“透”;“知行”不在于先后,而在于合一。

上一篇:试谈中职语文教学的改进 下一篇: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