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金额增长,分布格局依旧

时间:2022-07-16 08:28:32

中图分类号:F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07)10-0437-04

在经历了一系列规范医药市场秩序的宏观调控后,我国医药行业开始复苏。2007年上半年,医药工业累计完成工业生产总值2913.2亿元,同比增长21.31%,增幅提高1.29个百分点;销售收入达2677.82亿元,同比增长21.75%,增幅提高1.54个百分点;利润总额达到231.14亿元,同比增长34.06%,增幅提高25.26个百分点。医药行业效益的增长与医药市场的复苏有着直接的关系,2007年上半年的医药市场迎来了低谷后的复苏,从全国医院用药的变化情况可见一斑。

1 医院用药市场复苏,各大类增长明显

IMS公司对我国医院用药的金额统计分析显示,2007年上半年全国医院用药金额为689.40亿元,同比增长18.78%,增幅比2006年高出7个百分点,比2006年上半年高出6个百分点。其中增长最明显的是激素类药物,增长率达到30.26%,比上年同期高出近29个百分点;其次是皮肤用药,从2006年上半年的负增长到2007年上半年的23.23%的增长率,足足高出26个百分点;呼吸系统药物增长率则达到33.08%,比上年同期高出13个百分点。抗感染类药物和心血管系统药物尽管和2006年底相比增长率有所上升,但和其他类别相比,仍然大为逊色,与2006年上半年的水平相当,离2005年的水平还有一段距离。特别是心血管系统药物,比2005年的23.63%的增长率低了整整14个百分点。但这两大类药物中也不乏高增长率的亚类,全身性抗感染药中的全身用抗真菌药物就达到了36.64%的高增长率。同样,心血管系统药物中的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的增长率达到了32.06%。

2 企业排名基本稳定,合资及外企占半壁江山

同2006年上半年相比,2007年上半年供应医院用药的厂商排名前10位变化不大。扬子江药业依然居领头羊的位置,阿斯利康公司的排名前移了3位,从第5位升到了第2位;排名前移最明显的是杭州赛诺菲民生制药有限公司,从第18位升到了第8位。而原先排名第4位的巴里莫尔制药(通化)有限公司早已不见了踪影,排到了第100位以外(原因可能与国家对制药企业整顿有关)。

从排名前10位的厂商资产结构看,合资和外资企业占据了半壁江山,而本土企业则集中在以生产抗生素为主的大企业。从这些企业的销售增长情况分析,山东齐鲁制药的销售增长较快,达到28.03%,哈药总厂达到了22.34%的增长率,显示国企在城市医院销售中的潜力。此外,深圳九新药业是增长最快的企业,增长率达到90.59%,排名从2006年的第204位跃升至第82位;济南步长制药有限公司达到了84.09%的增长率。不过,也有些企业出现了负增长,如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和苏州二叶制药有限公司2007年上半年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5.77%和-5.59%,瑞士雪兰诺大药厂为-5.741%。

3 领先产品排位分析

从有关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领先产品排位情况稍有变化,人血白蛋白依然居第1位,奥美拉唑从2006年的第6位一举跃至第2位,氯化钠仍然居第3位。前20位的品种基本稳定,只有4个品种有变化:氨氯地平从2006年上半年的第15位后移到2007年上半年的第22位;阿奇霉素2006年上半年排序第19位(2006年排序第18位),2007年上半年排序后退到第24位;环孢菌素2006年上半年居第18位(2006年退居至第19位),2007年上半年排序后移至第32位;前列地尔2006年上半年居第20位,2007年上半年退居至第28位。上述4个药品虽然退出了前20强的行列,但只不过后移至30位前后而已。

领先前30位的品种中,排序前移的有:头孢米诺,2006年上半年居第29位(2006年居第25位),2007年上半年居第14位;氨溴索,2006年上半年居第26位(2006年居第28位),2007年上半年居第15位;胸腺五肽,2006年上半年居第28位(2006年居第24位),2007年上半年居第16位;氯吡格雷,2006年上半年居第30位(2006年居第26位),2007年上半年居第18位。上述4个产品原来都是前30位的品种,可以说排序前30位的品种,其地位更巩固。因此,虽然用药金额增长了,然而其品种分布格局依旧。表3是把2007年上半年度领先前20位品种予以排列,并分别与其2006年上半年度以及2006年全年排位情况进行比较,藉此证明笔者的观点。

综观医院购入的全部药品,用药排名的变化提示我们:凡没有列入国家定价范围的药品,由于存在价格空间高、毛利大以及可作为替代药品等方面的原因,用药量都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如头孢哌酮/他唑巴坦,2006上半年居第242位,2007年上半年居第51位;哌拉西林/舒巴坦2006年上半年居第189位,2007年上半年居第78位;奥拉西坦2006年上半年居第221位(2006年居第183位),2007年上半年居第80位;头孢孟多2006年上半年居第153位(2006年居第108位),2007年上半年居第52位;吉非替尼2006年上半年居第109位(2006年居第100位),2007年上半年居第49位。而受国家政策影响的药品,则排序明显后退,例如二磷酸果糖2006年上半年居第45位(2006年居第54位),2007年上半年居第93位;头孢他定2006年上半年居第27位(2006年居第31位),2007年上半年居第59位;克林霉素磷酸酯2006年上半年居第49位(2006年居第56位),2007年上半年居第89位;加替沙星2006年上半年居第24位(2006年居第27位),2007年上半年居第46位。

4 品牌药排名大洗牌

从药品的通用名排序分析,可以看出,位序的变化似乎不大。但是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若以药品的商品名分析,其排位则出现明显的变化(见表4)。在前20位品牌药中,除了扬子江药业的左克(左氧氟沙星)始终占据着头把交椅的位子,诺和诺德(天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诺和灵30R、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的泰能、北京泰德制药有限公司的凯时和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的仙力素的变化不大外,许多品种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排序前移的品种有:拜耳公司的拜唐苹(阿卡波糖)由2006年上半年的第5位前移到2007年上半年的第2位;杭州赛诺菲民生制药的波立维(氯吡格雷)由2006年上半年的第13位(2006年的第8位),跃升到2007年上半年的第3位。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四环制药的克林澳(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2006年上半年居第23位(2006年居第17位),2007年上半年居第6位。黑龙江牡丹江市友博制药厂的疏血通注射液,作为一个中药品种一举从2006年上半年的第28位跃升至2007年上半年的第8位。德国拜耳药厂的拜复乐(莫西沙星)则前移了36位,从2006年上半年的第49位(2006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07年上半年的第13位。上海第一生化药业公司的独家产品诺新康(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排名前移了121位,从100位以外一举升至第16位。由此可以看出新产品有着惊人的市场潜力。

而2006年上半年排名第10位的扬子江集团下属企业上海海尼药业有限公司的海超(加替沙星)跌到了第124位,排名第12位的罗氏制药的罗氏芬(头孢曲松)跌至第22位,排名第14位的江苏恒瑞制药的艾恒(奥沙利铂)跌至第25位,排名第15位的山东鲁南贝特制药的鲁南欣康(单硝酸异山梨酯)降至第24位,排名第16位的台湾泛生的泛生舒复(头孢曲松)跌至第31位,诺氏制药(吉林)有限公司的凯洛欣在2006年上半年排名第2位,到2007年上半年几乎退出了市场。

前20位品牌药中,合资和外资企业的品牌药与本土品牌各占了半壁江山,拜尔公司占据了两个席位,显示其在医院用药中的强势地位。从治疗类别来看,前20位品牌药中,有7个是抗生素。足见在中国医院用药中,虽然抗生素的总量在得到控制,但仍占据着重要地位。

品牌药位序的变化,除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参差不齐的营销手段是一些因素外,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国家药品价格政策和各地招投标制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变化因素,当然还有药品不良反应的缘故(比如加替沙星)等。

5 分析与讨论

1)分析2007年上半年的医院用药,可以看出,在药品需求整体增长的同时,药品的结构也在发生着改变。剖析各大类药品占医院用药的份额,可发现抗生素的总量在平稳中趋降,抗感染药物占医院用药的份额2007年上半年已经从2005年的31.17%下降到了28.72%。但是从总体分析,2007年上半年的医院用药市场呈现的局面明显地显示出“用药金额增长,分布格局依旧”这一特点。

2)从供应商和品牌药的排名可以看出其关联性,一个企业只要做强做大了一二个能左右市场的品牌药,就能保持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例如:扬子江药业就是依靠左克坐稳了老大的位子。同样,阿斯特拉公司依靠洛赛克,江苏恒瑞医药股份凭借两个抗肿瘤药艾素(多西他赛)和艾恒(奥沙利铂)分别坐上了第2和第3位的位子。所以创品牌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道,好的品牌药可以带动整个企业的销售,扬子江药业靠左克创出了品牌,而左克只占扬子江药业供应医院用药总金额的30.73%份额,但医院使用左氧氟沙星这个药品中近40%的份额是扬子江药业的左克。

3)国家政策和重大事件对药品的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二磷酸果糖自从2006年修改说明书,只能用于补磷后,其用量直线下滑;加替沙星由于BMS公司在美国和加拿大撤市以及我国对此药规定限用后,该药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从此失去光芒;克林霉素磷酸酯因为“欣弗”事件的影响导致用量下降;头孢他定、头孢曲松等抗生素产品则由于大幅度的降价而被同类药品逐步取代。所以许多企业都在想方设法寻找能够游离在国家定价之外,并可以得到单独定价的药品,已是见惯不怪了。于是一些被专家称之为伪新药的、没有多大临床意义的复合制剂应运而生。这些复合制剂由于钻政策空子能享受到单独定价的政策,所以一经上市用量就直线上升,但这种现象已经逐步受到遏制。2007年7月11日,广东省物价局透露,作为全国医改的试点省份,广东省将扩大药品定价范围,并计划在2007年下半年,政府定价或最高限价的药品由2

419种扩大到所有处方药。广东省对处方药实行政府定价的尝试,体现了政府全面管理药价的思路,这就意味着药品的单独定价将有新的定论。

4)同样,以往为应付招标,不少企业申报了许多药品异型规格,例如:头孢呋辛目前已有的规格达到了12个,最小的只有0.08g,最大的达到3g,而临床常用的规格是0.75g、1g和1.5g。随着“一品两规”规定的实施,医院在进药时首先考虑的是医生的用药习惯和用药剂量。所以常用规格的品种将主宰医院用药市场,再加上差比价规定的实施,这些异型规格将会自动退出市场,由此也可能会引起医院用药结构和品种上的一些短时的波动和变化。

5)国家对医药行业的整顿和规范将会对制药企业产生重大影响。新的药品注册法的实施,cGMP管理的执行以及国家对环保治理力度的加大,都将使制药行业的混乱局面明显改善,技术能力差、产品质量差、污染大、生产不规范的不良企业将退出医药行业,这样就为规范、优质的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机遇。制药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行业的集中度也将进一步加大,到那时品牌药的效应将更充分得到体现。

6)尽管新的医改方案尚未出台,但目前“全民医保”的大体思路已基本形成。扩大社区医疗的范围和覆盖面,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发展,将改变目前药品消费过分集中于城市大医院的市场格局,由此也会引起医院用药出现一些有利于老药、普药发展的空间。国内药企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强社区和农村普药市场的拓展力度,发掘出医药市场中的一片蓝海。

(收稿日期:2007-09-19)

上一篇:孟鲁司特治疗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毛细支气管炎的... 下一篇:第三终端带给中、小制药企业的机遇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