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创办NGO的意义研究

时间:2022-07-16 02:06:34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创办NGO的意义研究

摘要:在社会发展程度越来越成熟的情况下,我国的NGO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从创办主体上看,高校教师成为创办NGO的一个新角色。文章以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为对象,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的层次分析了高校教师创办NGO对教师本人、学生、所属高校、政府部门等不同主体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社会工作;实践教学;高校教师;NGO

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非常强的灵活性和专业性,高校教师创办NGO已经成为一种热潮,而且创办的组织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尤其以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创办的社工机构最为活跃,数量也居首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做了大量的有益尝试。

一、微观层面上:促进个体的成长

在高校教师创办的NGO中,作为活动主体和实施主体的个体包括教师本人和学生,因此,成长也是双向的,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成长及相互促进。

(一)教师的成长

首先,从教学的角度看,在高校教师创办的NGO中,通过不同形式的项目,可以实现教师课堂教学与实践指导的紧密结合,作为NGO的负责人,高校教师的所有项目经验和结果都可以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视野,能够更好地促进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

其次,从科研的角度看,NGO每一项社会活动的实施,都可看做一个实证性课题和研究项目,作为创办者和负责人,参与项目的实施,不但可以有力地证实科研项目所研究的内容,同时也为申请各类科研项目提供了充足的前期成果。同时,NGO公益项目的实施过程包含一系列的调研活动,为高校教师的科研活动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最后,从教师自我价值的角度看,高校教师创办NGO,是高校教师走出校门,开拓新领域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教师自我成长的新方式,尤其是参与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成长的良好平台。这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成长直接与社会热点事件相关联,与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是教师除教学之外的、学有所用的直接体现,可以更大限度地丰富教师的成就感。

(二)学生的成长

高校教师创办的NGO,其支撑主体主要是所教授的学生,作为志愿者和项目参与者的学生,其“本职身份”――学生之外的“志愿身份”也为其成长带来巨大的益处,尤其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受益更是显著,对于提高其实践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度。高校教师利用自身资源,吸引学生参与NGO的各项活动,尤其是专业性的活动,是学生专业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专业认同教育的有力补充,通过专业项目实践,促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和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实践效果在西部地区高校教师创办的社工机构中更加明显。

其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NGO的公益活动中,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直接舞台,能够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社会热点事件和突发事件中,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尤其是对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有促进作用,也能够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二、中观层面上:充分利用“志愿精神”

高校教师创办的NGO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志愿热情,发挥学生的志愿精神方面更具吸引力,可以有效解决专业学生充当志愿性“观众”的尴尬。

(一)基于师生关系的信任基础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形成了一种天然的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基础促使学生在选择NGO的公益活动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其老师所创办的机构和活动,而且,这种信任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基于教学和知识的信任,二是基于教师品质和人格的信任,无论是哪一种信任,都被充分延伸到公益活动中。

(二)基于专业性的活动吸附力

高校教师创办的NGO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以高校教师创办的社工机构为例,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绝大多数机构都是依靠教师自身的专业基础设置的。其二,这类社工机构的主要项目和活动具有专业性,如社工司法矫正、救灾中的心理干预等,每一项专业公益活动的背后,都需要大量的专业基础知识作为支撑。

(三)基于行为的榜样引领性

榜样具有引领和教育的作用,高校教师创办公益机构,并将自己置身于公益活动中,这种行为无形中引导和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特别是基于信任关系的榜样,更具引领性,基于这一引领性,会使得“追随者”的队伍更加庞大,获得更多的志愿精神和志愿资本,为公益项目的开展充实更多的力量。

(四)基于庞大基数的可选择性

志愿者队伍的数量达到一定标准,才能从中择优选择,也可以使选择的余地更大,择优选择的基础是信任关系的建立、基于专业和榜样所建立的庞大队伍。在共有的志愿精神的基础上,再择优选择,更多的考虑因素是专业技能水平,也就是选择“志愿+技能”双高的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所形成的志愿者队伍,相比较其他NGO的人才队伍,特别是流动性的志愿者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更高。

三、宏观层面上:提供不同组织的合作契机

在高校教师创办的NGO活动领域内,无论从人员构成,还是业务范围,都涉及到以下几个组织:政府部门、教师所属的高校;高校教师创办的NGO本身;其他的NGO。这几个组织同处社会生活领域,从一个组织机构运行的角度看,不同组织之间都存在着合作的可能性。

(一)强化高校与NGO之间的合作

高校与NGO,特别是与本校教师创办的NGO之间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现阶段,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由高校教师创办的NGO,可以最直接的吸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高校而言,也是增加就业的一个便捷通道,同时,高校教师创办的NGO开拓和增加了学生专业实践的领域和平台。其二,高校教师可以从其所属高校中获得更多的志愿资源,充实其所负责的NGO的人力资源。

(二)为“政校合作”提供契机

在合作共赢理念下,高校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已成为一种趋势。高校教师创办NGO为“政校合作”提供契机,高校教师作为“政校合作”的联系人和桥梁,起着沟通协调的作用,正是这种双重身份的连接性,使得高校可以更多地从民政部门争取相应的项目,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开展其他相关业务的合作。对于民政部门,在和高校的合作中,可以受益于一定的理论和政策制定中的建议获取途径。

(三)丰富NGO之间的合作

高校教师创办的NGO是整个社会NGO大家庭的一员,其生存环境和发展状况与其他NGO有相似之处,因此,在NGO领域,高校教师创办的NGO与其他NGO在广泛合作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一方面 ,这类公益组织之间有共同的话语,尤其是专业话语相似甚至相同。另一方面,相似领域的NGO在合作方式上更容易达成一致。除了上述合作的基础条件之外,NGO负责人的管理风格和知识水平会影响到这个组织的处事方式和对外交流模式,因此,高校教师作为NGO的负责人,在理论知识、技能水平以及人格方面都与其他NGO的负责人有一定的差别性,其所领导和负责的组织也就有相异性,不同风格和模式的NGO之间进行合作和交流,从宏观层面上也就丰富了整个社会公益组织的合作和交流模式。

参考文献:

[1]聂磊.危机管理中的社会组织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朱静君.高校教师创办民非社工机构的优势与困惑[J].社会工作(实务版),2011(02).

[3]刘斌志.高校教师创办社工机构的SWOT分析[J].社会工作(实务版),2011(02).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学院)

上一篇:对BIM发展趋势下工程造价专业理论结合实践的研... 下一篇:基本医疗保险稽核统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