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贫困县产业发展与可持续竞争力提升研究

时间:2022-07-16 11:01:58

河北省贫困县产业发展与可持续竞争力提升研究

摘要:贫困县作为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洼地”,成为“十二五”期间制约河北省跨越式发展的难点。实现贫困县的科学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提升其产业可持续竞争力,其对策主要包括:发挥农牧交错带的耦合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以产业聚集区为载体,加快传统优势工业的改造升级;推动地热、风能等绿色能源的深度开发,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以环首都经济圈打造为机遇,承接高端产业辐射转移。

关键词:区域性贫困;可持续竞争力;生态补偿;环首都经济圈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1-0066-06

为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各国通常会按照一定标准,划定具体的贫困受援地区,以采取特殊帮扶政策,实现贫困人口的大规模、迅速脱贫。1986年,我国成立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启动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村扶贫开发计划,特别是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区域集中的特征,将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县确定为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由政府直接组织资源进行集中帮扶。其中,1986年我国将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元的258个县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1994年为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又将国家级贫困县的数量扩大为592个;2000年为助推《2001—20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实施,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对国家级贫困县的具体范围再次进行大幅调整,并改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分布在21个省(区、市),覆盖了当年约71%的绝对贫困人口和67%的低收入人口①。

根据《2011—202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规划,“到2020年要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对于贫困县的发展又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因此,如何推动贫困县经济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对于加快扶贫攻坚步伐,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

一、贫困县是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洼地”

河北省共拥有4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和12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大多是1984年和1992年确定的,除张家口市涿鹿县赵家蓬区以外,其他51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基本上分布于环首都贫困带、太行山区贫困带和黑龙港流域贫困带三大贫困带上。经过近三十年的扶贫开发,贫困县各项经济社会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像涉县、平山、宽城等贫困县还通过跨越式发展,迈进了河北省县域综合实力排名前30强的行列。但是,从整体水平来看,贫困县与省内其他区域相比,却存在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成为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洼地”。根据《河北经济年鉴2010》的统计,2009年河北省贫困县、河北省平均水平、河北省前30强县②(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如表1所示。

通过对表1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低,贫困程度仍然较深。2009年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为3 347元,而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 150元,其中,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排名前30强县(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达6 969元,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前30强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达到3 622元,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5%,仅为前30强的48%。另外,从全省136个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看,贫困县基本上处于中间线80位以后,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40个县全部为贫困县。

2. 贫困县地方生产总值规模小,经济实力偏弱。2009年河北省51个贫困县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 544.2亿元,河北省国民生产总值为17 026.6亿元,仅相当于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14.9%。贫困县地区生产总值平均为49.9亿元,其中数额最小的新河县仅为14.9亿元,而2009年县域发展综合排名前30强县(区)地区生产总值平均为202.5亿元,贫困县地区生产总值的县均水平仅相当于前30强县(区)平均水平的24.6%。

3. 贫困县地方财政收入入不敷出,收支差额持续扩大。2009年河北省51个贫困县共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64.5亿元,平均每个县为1.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低于5 000万元的有6个县,分别为新河、广宗、平乡、康保、沽源、尚义,在5 000万元~1亿元的有16个县,分别为武强、赞皇、饶阳、阜城、临城、巨鹿、围场、阳原、阜平、大名、威县、广平、馆陶、唐县、顺平、海兴。而前30强县(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水平为6.81亿元,贫困县与之相差5.55亿元,贫困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水平仅相当于前30强县(区)的18.5%。贫困县财政收支仍然全部处于入不敷出状态,2009年收支差额平均为5.7亿元,其中围场县最高,达到10.59亿元。

4. 贫困县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区域发展很不协调。从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排名看,涉县、宽城、平山等少数贫困县早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经济强县,连续多年进入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前30强,其中2008年涉县、宽城分别位列第13位和第19位。从主要经济指标中,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肃宁县为5 216元,而最低的涞源县仅为1 930元,仅相当于肃宁的37%。地方生产总值最高的涉县达到183亿元,而最低的新河县仅为14.9亿元,仅相当于涉县的8.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最高的涉县为8.15亿元,而最低的新河县仅为2 132万元,仅相当于涉县的2.62%。

综上所述,贫困县作为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洼地”,如何实现其跨越式发展和科学发展,成为“十二五”期间河北省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加快河北省贫困县发展,核心在于提升其产业可持续竞争力

决定区域竞争发展能力强弱的核心因素在于其产业竞争力水平。笔者认为,贫困县贫困落后的根本性原因是产业发展滞后,由于产业发展方式粗放,要素积累和持续投入能力低下,产业结构升级缓慢,贫困县缺乏有竞争能力的支撑产业,导致经济规模扩张和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增长乏力。因此,贫困县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生存和发展,必须增强其区域产业竞争力。而且,由于河北省贫困县大多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带,产业发展与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许多贫困县面临“产业竞争力低下—生存性贫困—生态环境破坏—产业可持续发展受限”的恶性循环,因此,考虑到生态资源对贫困县产业发展的约束功能日益强化,必须将产业竞争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树立提升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理念。

所谓产业可持续竞争力是指某区域产业所具有的,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范围内,与其他区域同类产业相比,能够持续地凝聚和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有效地向市场提品或服务,从而实现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笔者通过对贫困县的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市场占用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分析可以发现,河北省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整体偏低,主要表现为:

1. 从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看,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弱质农业比重偏高,在参与现代分工和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如表2所示,2009年51个贫困县农业产值比重平均为24.2%④,同期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3∶52.1∶34.9,贫困县农业产值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1.2%。在51个贫困县中,农业产值比重超过30%的贫困县有11个,其中沽源县农业产值比重最高,达到47.2%,农业产值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另外,从非农产业发展情况看,贫困县基本处于初级工业化阶段,非农产业发展滞后。2009年51个贫困县中工业产值比重低于30%的有7个县,其中,沽源县比重最低,仅为15.5%。特别是贫困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小,缺乏有产业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如2009年51个贫困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2 828亿元,全省136个县(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4 517亿元,贫困县的个数占全省县市总量的37.5%,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总量仅占全省县市总量的19.5%。

2. 从产业市场占用率和盈利水平看,产业产值规模偏小,市场份额狭窄。以产业市场份额和盈利水平为例,河北省贫困县产业盈利能力偏低,市场份额狭窄。产业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是反映产业市场竞争力的直接指标,从资料的可获得性上看,我们以地方生产总值、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等数据来进行测评。2009年河北省51个贫困县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总额为2 544.2亿元,河北省国民生产总值为17 026.6亿元,仅相当于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14.9%,显示贫困县产业产值规模偏小。从产业盈利水平看,2009年51个贫困县产品销售收入总额为2 577.9亿元,平均每个县为50.53亿元,51个贫困县产品销售利润总额为162.63亿元,平均每个县为6.26亿元,其中产业盈利水平最低的青龙县实现净亏损为4 975万元,蔚县实现净亏损为1 822万元,阜平县实现利润额仅为61万元。51个贫困县产业利润总额小于2 000万元的有6个县。产业盈利额偏小直接反映了贫困县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低下⑥。

3. 从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看,产业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保约束。由于沿袭了粗放型的工农业发展方式,伴随着脱贫致富欲望的增强,贫困县人民只能向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过度索取,而对自然资源的低成本、掠夺式开发,又导致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如环首都贫困县普遍存在生态脆弱且继续恶化的趋势,突出表现为干旱缺水、河湖干枯,草场退化、土壤沙化,水土流失,等等。从水资源供给看,环首都贫困县平原河段全部干枯断流,区内已经到了无地表水可采的境地。张家口坝上四县——康保、张北、沽源、尚义的草场覆盖度已由90%降到50%左右。更为重要的是,环首都贫困县处于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区域,贫困县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着京津冀北地区的供水安全和大气环境质量。如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县东南部洋河南岸的黄羊滩,每年被大风刮走的表土达1万多吨,沙尘达2.6万吨,形成扬尘或沙尘暴侵袭北京。承德市丰宁县的沙漠化以每年3公里的速度向北京方向推进,而该处到北京的直线距离只有100多公里。

综上所述,河北省贫困县产业发展面临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双重低下的困境,因此,如何“双管齐下”,实现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有机结合,即有效提升产业可持续竞争力,已经成为“十二五”时期推动其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提升河北省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路径分析——以环首都贫困带为例

如何提升河北省贫困县的产业可持续竞争力呢?因为河北省贫困县基本分布于环首都贫困带、太行山区贫困带、黑龙港流域贫困带,各贫困带县域产业发展的基础、面临的突出障碍各不相同。因此,提升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科学路径也各不相同,本文特以环首都20个贫困县为例,探索其对策思路。

1. 发挥农牧交错带的耦合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环首都的坝上地区海拔相对较高,具有发展错季蔬菜、马铃薯、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的区位资源优势,有利于构建环京津的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因此,应按照不同区位的资源特点,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加快转变粗放的农业产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1)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绿色科技农业。积极改良品种,推广农业生产新工艺、新技术,加快无公害、有机产品认证工作,推动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的绿色竞争力。(2)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品牌竞争力。对于环首都贫困县来说,在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无公害生产的基础上,打造统一的区域性品牌,提高当地农产品的知名度、信誉度,并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增加与京津大型超市、果品批发市场、中高档消费群体的直接对接能力,提高产业附加值。(3)提高特色农业的链条延伸和产业化经营能力。针对环首都贫困地区龙头企业欠缺的困境,各级政府应依托产业化扶贫工程,选择一批扶贫龙头企业,加大信贷、税收支持,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采取“特色基地/规模园区/专业村群+扶贫龙头企业+扶贫合作社+贫困户”的链条发展模式,拓宽农产品的加工增殖空间,提高现代农业的集群化、链条化发展能力。

2. 以产业聚集区为载体,加快传统优势工业的提档升级。考虑到贫困县的资源和产业基础,环首都贫困县应发挥传统优势工业的主导功能,在积极承接京津高新技术产业辐射的同时,加大对食品加工、医药制造、矿产开发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例如,坝上地区具有中成药种植和加工的传统,可通过壮大医药制造产业的核心企业,切实抓好传统骨干产品的更新换代,并向保健饮料、植物色素、调味剂、日用化工品、化妆品等方面进行延伸,创建名优产品,打造特色医药产业集群。又如,精品钢材、黑色金属及压延加工业、金属矿采选业等作为张承地区产业关联度较强的传统优势产业,可立足钒钛等矿产资源优势,进行可持续、深度开发,以产业链条延伸为重心,加快中高档金属加工业和关联配套产业的发展,提升产业的加工增殖空间,降低对初级资源开采的依赖度,并积极构建生态循环经济体系,减少废物排放,促进循环利用增值。

为增强产业发展的集聚竞争优势,减轻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压力,应采取“点状集约”开发的空间战略,在产业发展环境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重点区域打造各类产业聚集区,并推动关联生产要素、企业、产业向该区域集聚,以优化外部发展环境,增强凝聚承接能力,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形成升级。

3. 推动地热、风能等绿色能源的深度开发,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环首都的张家口、承德地区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和风力资源,应加快这些环保资源的开发利用,打造新的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如张家口的风能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风电装机容量可达700多万千瓦以上,有地热18处,极具开发价值。承德地区风能、水能资源丰富,具备建设大型风电基地和抽水蓄能电站的良好条件。特别是张北县,近年来把风电开发作为重点招商项目,着力培育和发展“绿色经济”,进行环保新能源开发,取得了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和绿色能源开发并进的效果。

4. 突出“皇家”“生态”两大品牌,构建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环首都贫困县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旅游资源,旅游业也是当地颇具特色优势和竞争力的龙头产业。应以构建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为目标,加快休闲旅游与餐饮、住宿、交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抓手,并以此提高区域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区域招商引资的凝聚力。为此,环首都贫困县应重点建成一批特色休闲城市,围绕温泉、冰雪、海滨、草原等时尚休闲产品,谋划建设一批重大核心项目,如仙那都国际生态休闲度假村、木兰围场狩猎场、茅荆坝七家森林温泉度假城、崇礼中马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带动长城、森林草原、民族风情、休闲度假等景区建设。为提升旅游产业的区域协同竞争力,应加强张家口、承德临近县市之间的合作,改变单兵作战、恶性竞争的发展方式,实现产品宣传、景点门票、旅游社、过路费等环节的资源共享,利益互让。而且,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餐饮、娱乐、疗养等配套产业的发展,引导游客消费需求的延伸,提高单位人次旅游者的旅游业产值,提高旅游业的关联效应。

5. 以打造环首都经济圈为机遇,承接高端产业辐射转移。“十二五”期间,为更好地把握京津冀都市圈加速崛起的历史机遇,河北省谋划在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4市14县打造环首都经济圈,事实上,广义的环首都经济圈应包括在区位上与北京相接或相近的所有县市,为此,包括环首都20个贫困县在内的重点区域都应加快与北京的产业、市场、要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全面对接融合,在承接辐射和开放创新中实现自身产业竞争力的“阶梯登高”。为此,环首都贫困县应根据市场运作规则,或者参与北京企业的配套生产、分工协作,引进一些符合区域生态要求,能发挥自身劳动力和资源优势的生产环节;或者加强与北京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合作,积极引入高新技术产业或改造传统产业。而且,为完善与北京的产业承接和对接通道,必须构建长效保障机制:一是完善税收、土地、金融等优惠政策,将新增建设用地向该区域进行倾斜布置,加大税收减免力度,增强区域引资能力。二是尽快推动交通、通讯、信息、金融、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等与北京的同城化、一体化发展。如通过高铁、轻轨、地铁、高速公路等立体交通设施建设,建成半小时或1小时经济圈,增强区域承接能力。三是完善区域协调联动机制。由于环首都贫困县资本、技术、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短缺,产业发展环境和配套协作体系有待改善,对外部企业和生产要素的吸引力较弱,因此,在产业倾斜布局、公共产品供给和优惠政策引导等方面,应加大区域协调机构的功能发挥,强化组织管理机构的助推功能。

6. 健全产业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为增强环首都贫困县等生态功能型贫困县实现绿色发展、持续发展、公平发展的能力,必须建立长效、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退草还牧和生态公益林补偿工程,提高上级政府对贫困地区的生态补偿标准,完善纵向生态补偿机制;同时逐步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以环京津贫困带为重点,建立“水资源一揽子”定价补偿机制,将为提供洁净的水资源所支付的水利工程、企业撤销兼并、职工失业等成本,都纳入水资源定价考量因素中,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市场调节原则,引导京津等生态受益区向受损区域支付合理的资源维护费和生态补偿费。二是加快生态移民步伐。以坝上农牧交错带及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区、太行山地水土流失防治区为重点地区,调整产业布局和人口布局,增加移民投入,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减轻生态脆弱贫困区的环境压力,实现生态改善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注释:

①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发展中消除贫困》,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页。

②由于2009年河北省前30强县(区)中有27个县和3个区(唐山市丰南区、唐山市开平区、唐山市丰润区),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本文只计算27个县的相关经济指标。

③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经济年鉴2010》,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12-627页。

④该数据由表2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⑤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经济年鉴2010》,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12-619,636-643页。

⑥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经济年鉴2010》,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12-619页,636-643页。

参考文献:

[1]张巍.中国农村反贫困制度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志安.锻造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3]魏后凯,邬晓霞.中国的反贫困政策:评价与展望[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3).

[4]史文清.经济走势与经济发展主动权[J].江西社会科学,2010,(8).

[5]李文政.我国农村贫困治理的策略选择[J].宏观经济管理,2009,(7).

[6]薄锡年,庞保振.自然区划的河北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分析[J].河北学刊,2010,(5).

Research 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ness Promotion of the Poor Counties in Hebei Province

Yuan Wenbin1, Liu Juan2

(1.China Industrial Security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2.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Hebei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Abstract: As the "depress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Hebei province, these poverty counties become the difficult area restricted the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Hebei province. To realiz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ies of science, the key lies in promoting its industrial sustainable competitiveness. The path countermeasures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es mainly include playing the coupling advantage of the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vigorously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ecological agriculture, based on the industry accumulation area as the carrier to speeding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dvantage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promoting the depth development of geothermal, wind energy green energy, cultivating emerging industry growth point, taking the ring capital economic circle as the creating opportunity, undertaking high-end industry radiative transfer and improving the industri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etc.

Key words: regional poverty; sustainable competitivenes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ring capital economic circle

上一篇:旅游是“美丽海淀”的靓丽名片 下一篇:FDI流入、货物贸易出口、GDP和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