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六曲冬小麦性状和土壤肥力的关系

时间:2022-07-16 10:28:42

浅议六曲冬小麦性状和土壤肥力的关系

近几十年我国化肥施用量发生了惊人的增长,一味地追求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的提高,盲目的过量施用化肥,已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实现作物的高产和稳产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中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及维生素A 等营养元素。小麦产量是由小麦品种特性和生长环境相互作用决定的。在一定的产量水平下,全面提高小麦的品质将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小麦生产的主攻方向。生产实践表明,优质的遗传基础是实现优质生产的前提条件,但栽培管理措施和生态环境条件对小麦产量以及品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实现小麦高产稳产,在足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必须进行配方施肥和合理施肥。

一 材料与方法

供试土壤:采自六曲河镇老场村,质地为以石质土、粗骨土为主的棕壤。

1.试验处理。本实验设为盆栽实验,使用盆钵为15cm×16cm 的圆柱形塑料钵,每钵装土2.5kg。于2011年10 月初播种,播种前应选用发芽率高、发芽势强、无病虫、无杂质的大而饱满、整齐的种子。在种子的消毒时选用多菌灵拌种,播种时期选择当地昼夜平均气温稳定在16-18℃。播种后及时查看出苗情况,如发现土壤缺墒,预计出苗有困难应及时补水,若发现缺苗断垄应及时补种。在小麦生长过程中设11 个不同施肥处理,其具体施肥方案:在小麦返青期、拔节期分别采集土壤和小麦的样品。土壤样品采集方法:先用“对角线”采样法对11 盆土样取土,再用“四分法”多次淘汰,剩至0.1 公斤左右时止,过1mm 筛装入土袋待测。小麦样品采集方法:在距主茎两侧2cm 处,用长25cm 带刻度标记的单面刀,垂直下切13cm,去掉部分次生根,将剩余的样品洗净烘干待测。

2.土壤样品的测定。碱解氮用碱解扩散法测定;有效磷用 0.5M NaHCO3 溶液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钾用 1M CH3COONH4 浸提-火焰光度法测定。

3.小麦株高及根冠比的测定。量取每个盆栽全部小麦的株高,取平均值。称取每个盆栽的根总重和地上部总重,求根冠比。

二 结果与分析

1.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在一般施肥情况下中等产量水平时,供作物吸收的氮有30%-60%、磷中50%-70%、钾中40%-60%是来自土壤,所以施用化肥对改善土壤养分环境以及提高作物产量有重要作用。

2.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氮在土壤中的迁移以质流方式为主,易于移动,流失、挥发作用较强,这就要求随着作物的生长适当增加氮素的投入。小麦在返青期和拔节期需要充足的养分,以巩固冬分蘖促进春分蘖为多穗打下基础,并为小穗分化和增加小穗数提供营养,满足根、茎、叶、蘖等营养器官生长。

3.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磷是农业上仅次于氮的一个重要土壤养分。土壤中约50%-70%磷都是无机状态,只有30%-50%是以有机磷形态存在。磷主要以难溶或固定形态存在,迁移以扩散方式为主,施入的养分保留在土壤中的较多,流失的较少,所以提高土壤有效磷需要适量施用控释肥料。

4.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钾有利于促进麦苗对氮素的吸收和同化蛋白质的合成,所以有利培育壮苗。土壤中钾全部以无机形态存在,而且其数量远远高于氮、磷。

5.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株高的影响。各个处理下小麦株高从返青期到拔节期都有较大增长。其中增长最大的是处理6,从返青期的32.36cm增长到拔节期的53.48cm增幅为65.27%,最低增长值为处理3,从返青期的32.36cm增长到拔节期的42.23cm增幅为16.46%,是最高增幅的1/4左右。所以为促进小麦株高增长,可采取常规复混肥配施春追尿素的施肥措施。

6.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根冠比的影响。由可以看出,各个处理下小麦根冠比从返青期到拔节期都有较大下降,根冠比数值越大越有利于小麦的营养生长。无论返青期还是拔节期,处理1的根冠比均为最大,其数值分别为1.28 和0.84。处理1 的有机无机复混肥与控释肥料保证了土壤中充足的氮、磷、钾含量,所以促进小麦营养生长可采取有机无机复混肥与少量控释肥料的施肥措施。

三 结论

1.通过对小麦返青期、拔节期土壤氮、磷、钾实验分析可看出:加入可溶性磷后,土壤供磷水平显著提高;常规复混肥和控释肥料对培肥地力有显著作用;生物有机肥与复合肥配施的既培肥了土壤,又能满足小麦的当季养分需求,同时也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达到了土壤氮、磷、钾养分的平衡,是小麦连续高产稳产的一条重要途径。

2.通过对小麦株高、根冠比的实验分析可看出:单施常规复混肥有养分全面、肥效长的优点,可有效地促进小麦株高增长;有机无机复混肥与适量控释肥料配施对小麦的营养生长效果显著。

上一篇:静脉滴注催产素引产的护理与观察 下一篇:对高寒地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