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研究

时间:2022-07-16 09:49:58

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研究

从各种热闹非凡的课堂观摩活动到每年发表的不可胜数的学术文章,从旗号林立的语文教学主张到层出不穷的名师新锐,这一切都在昭示着: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第一大学科的学术研究的活跃与繁荣。但毋庸讳言,语文学科也是所有学科中承受社会抨击最多的学科。比如“高耗低效”这顶“帽子”戴了几十年,我们还不敢理直气壮地说已经摘帽。我们在寻找语文学科逻辑和儿童心理逻辑的契合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此同时,我们的很多语文教学研究还处在“伪研究”的状态。“玩概念”“尚清谈”“和稀泥”的“纸上研究”做得多;重实证、求改进、问学理、有招数的一线教学现场研究太少。浙江省绍兴市嵊州逸夫小学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示范。他们近10年来,以学科小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制心一处,专注发力,所取得的成就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鲜活的教研改革经验。纵观逸夫小W的语文教学研究,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特征值得同行借鉴。

一、聚焦真实、可行的教学问题

教育首先是科学,科学的第一要义就是求真。小课题研究要指向自己遭遇的真问题,这应当成为一个常识。但在我们的一线教学研究中,有价值的真问题往往被遮蔽和忽视。世界是充满缺陷的。坦率地讲,语文教学的问题比比皆是,除了一些共性的问题,还有很多具体到校、班甚至学生个人的个性问题。在如此众多的问题中,什么问题最需解决,而且通过努力能够解决,这才是小课题研究中的最大问题。

逸夫小学深谙其理。如学校教学问题收集的“文件夹机制”:每个备课组指定一名问题记录员,把集体备课和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我们的教育教学问题》表上,并上传至校内网教科室为各备课组设置的“文件夹”中。大家再通过比较、整合,寻找具体问题作为小课题的研究主题。同时把这个问题资源向下一个年级的备课组移交。可以说,这样的问题发生机制,充分保证了问题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相对宏观的教学问题往往只能搁置,但在微观的领域却可以大有作为。说得形象点,一线教学研究就是一点点“往前拱”,以微观研究量的累积来撬动宏观问题的改良。

二、指向提升教学生产力

严格地说,教学研究如果不以提升教学生产力为价值取向,这样的研究是不道德的。语文教学研究的核心价值就是要寻求更加贴近学科规律和儿童心理的教学通道,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科学,从而节约师生生命成本,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益。

小课题研究属于田野研究,寻求改进教学现场是其核心的话语特征。逸夫小学创造性地把问题的解决归结为“寻招”。如第一阶段“备课组每个成员分头通过三个途径“寻招”:(1)查文献,寻找别人的“招”;(2)谈经验,梳理自己的“招”;(3)提出原创的“招”。“三招”都填写入《问题解决“招数”表》。如第二阶段“磨招”,研磨“招数”,是对经组内集体商议确定的“招数”进行二次以上的课堂实践和反思。“寻招”之路,体现的是学校教学研究的“贴近地面行走”的务实态度。

这样的态度,还体现在学校的课题成果交接制度上。

在年年搞课题、年年老问题、结题就是结束的课题研究大背景下,逸夫小学的课题成果交接机制值得称道。无论交接的是作为成果的 “招术”,还是未解决的问题,都能沉淀为学校下一轮研究教学、改进教学的实证。我相信经由岁月淬炼的教学研究,一定能成为学校的品牌或者核心竞争力。

我还注意到在成果交接中,课题组把研究成果从报告变为使用手册。如《易错字调查手册》,把所有的易错字按照课文的单元进行编排,把易错点和纠错策略进行梳理,一线教师拿到手册,只要简单一查就能够查到某个字的易错点和干预点,方便实用。这样主动挤干水分、指向实践的操作手册对于一线教师的确是最需要的。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学校管理者教学底线思维的呈现。

让研究滚动发展,让成果不断出新,我想逸夫小学给我们呈现了学校教学研究的新常态。

三、形成基于团队的教研文化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但教研文化应当成为其中的核心,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土壤和空气。土壤丰厚润泽了,空气合适了,各色种子自然会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名优教师的培育亦同此理。

文化是深入骨髓、血液的自觉反映和行动,是一种无意识。对于学校来说,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一样重要。学校首先应当做的是平民教研,而非精英教研。逸夫小学近10年的教学田野耕耘,从量变到质变,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教研文化气质。据笔者观察,“基于团队”是逸夫小学教研文化的核心特征。

如课题组组长魏洁所言:“每次研究都有明确的分工,谁上场,谁调查统计,谁作课堂实录,谁观察课堂,谁来课后访谈,谁写议课综述……这些任务都一一落实到专人。备课,集中团队的智慧;议课,坚持一课一得,实行一时一议,一事一议。这样,我们的研究就是捆绑式的团队行动。”

一个人不可持续,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好的社群文化就是要让每个成员在团队中有自己的目标和归属感。学校一样如此。基于团队,才会有真诚自由的教研话语文化。在一场研究活动中,有引领者,但没有学霸,没有话语霸权。唯如此,老师们才会充分打开自己,敢于言说和争论,暴露自己的经验和思维,而这正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课题研究成果产生的必要条件。

不断寻找“尺码相同”的人,不断打造“尺码相同”的人,这样基于团队的研究才是可持续发展的。

“走着走着,方向就有了;做着做着,整列‘火车’就动起来了;学着学着,哪怕照猫画虎也好,慢慢地,虎就像起来了,活起来了。”我想我们的教学研究,就需要这样。真实的行动,就会有真实的改变。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上一篇:基于日常教学工作的真研究 下一篇:散落在地上的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