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义竹子会“唱歌” 竹乐文化有新解

时间:2022-07-16 08:57:12

崇义竹子会“唱歌” 竹乐文化有新解

摘要:中国素有“竹子王国”的美誉,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竹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发展中产生巨大作用。竹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竹子的生长特性、竹文化的演变历程,重点论述竹文化的深刻含义、竹文化的演变传承与创新等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竹乐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竹,象征着蓬勃的生机和青春的活力,“未曾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亦虚心”。中国是竹的故乡,丰富的竹资源孕育了浓厚的竹文化。早在上古歌谣《弹歌》就有:“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可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学会了用竹子制作用于狩猎或战争的武器了。后代文人骚客爱竹咏竹者众多,竹溪六君子、竹林七贤士,“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坡……流传下来不少关于竹子的千古佳句。至今,竹子这个意象已经演变为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腾,甚至连英国学者李约瑟也曾称五千年中国文明为“竹子文明”。

竹子的生长,对水热条件要求高且敏感。雨量充沛,温暖,热量稳定,是竹子理想的生长环境。而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一年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凭借着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崇义孕育着中国的大部分竹子,并由此赢得“中国竹子之乡”的美誉。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生活劳作在竹海之中,用聪明的头脑和精巧的双手将各种竹器具、竹饰品融入竹乡,融成崇义人生活的一部分。

开朗细腻的崇义人,每当劳作休息之时,便会在田头地角、山坑溪旁,用竹叶吹出、用竹板敲打出不同的音调,哼唱着自己编的小曲儿,在那个文艺匮乏的年代创作并享受着自己的音乐,消除一日劳作的辛苦。崇义县聂都乡竹洞畲族村流传有用山歌歌唱生活,交流感情的习俗,他们自编自唱的原生态歌曲《竹洞畲族山歌》,因唱腔独特、节奏明快、韵味悠长和原生态性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竹洞人山歌对唱或独唱时,就经常会有原生态竹乐器的参与,由此可见,在崇义的竹文化中,竹乐文化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竹乐文化,顾名思义,就是用竹子做成的乐器来演奏音乐或为其伴奏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积淀。中国的竹乐文化滥觞于竹乐器的制作使用。人们在用竹子制成各种生活用具以满足日常所用之后,开始研究制作竹乐器,满足自己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升华。传说,最早的竹乐器诞生于黄帝时代。乐官伶伦在昆仑山南麓取竹,断面节间,长6寸9分,吹之,恰似黄钟宫调,音律优美,从此便有了萧笛等乐器。此后,华夏各个民族和地区相继产生了自己的竹乐器,比如苗族的芦笙,云南地区的葫芦丝……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竹乐器是传承竹乐文化的重要载体。

现代的崇义人,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简单的用竹叶和竹板去创作自己的音乐了。竹板琴、竹排琴、竹鼓、竹邦、竹筒贝司……各种新颖的生态竹乐器成为崇义人传扬竹乡竹乐文化的新形式。这些全部用竹子制成的乐器让人感觉——崇义的竹子好像真的会“唱歌”了!

在2010年的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上,崇义人的生态竹乐器演奏让所有人耳目一新。乐手们用自主研制的生态竹乐器演奏的乐曲给人一种置身竹林、远离尘嚣的的享受,仿若天籁之音。崇义著名的生态竹乐器节目《竹乡欢歌》就是由竹乐演奏、畲族竹洞山歌演唱等组合而成的。鲜明的赣南地方特色、浓郁的竹乡竹韵加上新颖不俗的竹乐器让世人再一次欣赏到了竹乡的竹乐文化。

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日益受到损害和破坏,有的已经濒临灭绝。比如畲族山歌,随着当地农民的大量外出务工,山歌传唱的景象日益稀少,山歌鼎盛时期人人会唱山歌的时代已经远去。崇义竹乐文化也面临这样的残酷现实。

生态竹乐器是竹乡新世纪的一项自主创新,它不仅能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传播了崇义的竹乐文化和崇义人崇尚的绿色环保理念,具有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让这些会“唱歌”的竹子,向全世界唱出崇义的竹乡竹韵,唱出竹乡的文化底蕴,唱响竹乡的竹乐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崇义竹乐文化,要想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不被历史潮流淹没而成为“民族记忆的背影”,就需要每一代人的保护,并认真研究出适应时代、适应音乐发展的新形式。在从前,简单的竹哨、竹笛、竹铃铛就可以满足人们的视听享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竹乐器也需要与时俱进地满足人们对视听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传扬竹乡的竹乐文化。

作者简介:罗幸梅,女,大专学历,崇义县文化馆助理馆员,2008年起从事“摄影专业”工作,作品曾多次在省、市、县发表过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浅析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下一篇:高中化学与环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