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化叙事症候剖析及其矫正策略

时间:2022-07-16 08:45:53

类型化叙事症候剖析及其矫正策略

从总体趋势看,高中写作教学目前陷入了两难的困境:一是所有教师都知道写作教学越来越重要,二是大多数教师选择越来越不教写作。这种回避乃至逃避的心态不是解决实际问题应有的积极策略。近年来,有识之士把目光聚焦在“写作的有效教学”上,各地高中语文教研活动也不约而同地把“写作有效教学”作为研讨的对象,这是聊可欣慰的现象。可是何谓有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等问题仍然困惑着广大语文教师。不可否认,很多同仁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从文体的角度看,以记叙文写作为突破口,不失为突破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瓶颈的关键。选择记叙文是因为记叙文是学生接触最早、训练最多、根基最稳、写法最活的文体。但由于记叙文易写难工,学生往往有“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叹,老师也有“伤心总是难免的”之感触。因而,要想写好记叙文,必须重新审视典型态叙事的理念,努力克服类型化叙事症候。

一、典型态叙事理念

从小学起,语文教师就强调记叙文有六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方面,学生对上述记叙文的这些要素早已烂熟于心;另一方面,以发展的眼光衡量,学生记叙文写作水平并没有太大提升。看来,熟知所谓的要素不是万能的,重要的是用写作实践来巩固和运用这些要素。对于高中生而言,写出来的记叙性文章应该是复杂一点的,这就涉及到如何熟练掌握并艺术地处理场景、人物、事件诸要素及其内在关联。

1.描摹典型场景

场景是记叙文的外衣。典型场景有两个必备的特征,一是能将宏观关照与细节描摹相结合,二是场景为叙事服务,为人物塑造和事件发展作铺垫。在叙事性文章中,典型场景的价值不能独立显现。换句话说,没有与人物与事件毫无关联的场景。场景可以为人物性格塑造氛围和特殊背景,可以为事件的发生发展提供铺垫、推波助澜,因而它是记叙文写作必不可少的辅料。

2.刻画典型人物

人物是记叙文的血肉。对于人物而言,典型有两层意思,一是刻画人物要做到个性丰满,二是人物最好是圆形的,做到艺术的真实。个性丰满是指人物的个性品质要突出,限于篇幅,中学生所刻画的人物往往只能做到集中突出一个方面的个性品质。所谓圆形,是指人物个性品质不是贴标签式的假大空,而是有血有肉、真实可感的,真实意味着性格的复杂,能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3.塑造典型事件

事件是记叙文的筋骨。判断所选取的事件是否典型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是否与刻画的主人公有直接关联,二是事件的思想和情感价值取向是否和主题直接关联。为了突出典型事件的功能和作用,记叙事件时还应注意有铺垫、有详略、有波澜。同时,记叙手法上应追求多变,灵活运用倒叙、插叙、补叙、平叙,使叙事灵动多变、摇曳生姿。只有典型事件才能更集中地刻画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中学生记叙文写作更应注重选择典型事件,做到短小精悍。

二、类型化叙事症候

长期以来,中学生写作的记叙文都是“非典型”的,笔者称之为类型化叙事。类型化叙事颠覆了典型化叙事理念,进而使得中学生写作的文体意识进一步淡化,“文体不限”的人性化要求被曲解,“四不像”的作品越来越泛滥。类型化叙事的基本症状有场景游离化、人物扁平化、事件纲目化。

1.场景游离化

场景游离化有三种倾向。一是泛诗化,借景抒情。有的同学在描绘场景时,用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看上去很美,可借助场景的目的就是为了凭空抒情,而不是为主要人物营造活动的环境。二是非目的性,为了写景而写景。有的同学不知道什么时候描写场景,只是习惯在文章开头或某一事件的开始前来一段无关痛痒的景物描写,甚至近乎白描,没有任何目的,只是为了写景来凑齐字数。三是空穴来风,与事件现场剥离。有的同学也知道要把场景描写融入到事件的描绘中,可是所描写的场景与事件现场不是正相关的,既起不到烘托渲染的作用,也达不到推动事件发展的功效,成了游离态的因子。

2.人物扁平化

人物扁平化有三种倾向。一是外貌脸谱化。有的同学知道描写人物离不开外貌描写,于是就专门去描写外貌,又流于模式和俗套,看上去就像京剧的几种脸谱,不能揭示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心理。二是性格符号化。限于篇幅,千字左右的文章是很难把人物性格刻画得生动具体入木三分的,于是有的同学为了面面俱到,试图立体刻画人物性格,结果是弄巧成拙,把人物性格符号化了。三是心理主观化。人物要紧贴事件去写,心理活动必不可少,心理活动本是人物的主观想法,但这种想法必须与人物的个性相吻合,具有“客观性”,少数同学在心理刻画时“以自己之心度人物之腹”,流于主观随意。

3.事件纲目化

事件纲目化有三种倾向。一是流水账,缺乏灵动。有的同学养成了顺叙的习惯,写一件事时,就把事情经过从头到尾无一遗漏地记录下来;写多件事时,无主次详略,如流水般一一道来,直到写足字数为止。二是抒情化,感情泛滥。记叙文并不完全排斥抒情,适当的抒情可以升华主旨,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有的同学习惯在文章开头来一段抒情,甚至大量运用排比式语段,气势恢宏的抒情,难免会适得其反。三是模式化,落入俗套。由于缺乏生活的积淀,加之作文指导类图书的泛滥,中学生写作素材十分狭隘,套作化倾向十分严重。且不说高考严厉打击套作现象,单就写作能力培养而言,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三、矫正策略

鉴于中学生记叙文写作的类型化倾向愈来愈明显,探究针对性的矫正策略就成了当务之急。众所周知,写作能力可以细分为五种:素材驾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结构协调能力、言语统摄能力、修改升格能力。具体到记叙文,这五种能力的提高还是要从生活体验的夯实,细节的打磨,场景、人物、事件等要素的达成等方面综合考虑。

1.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夯实生活的厚度

记叙文的相对真实决定了它与生活的不可割舍的关系。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素材的源泉,是一个被中外写作者用众多优秀作品证明了的朴实真理。没有生活积淀的人,纵使写作技巧再高妙,写出来的作品总是流于假大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而,生活的厚度决定了写作的高度。但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个“地”就是生活。做有心的人,善于观察生活,才能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做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善于体验生活,才能融入生活,大彻大悟。观察体验的视角决定了效果的独特性,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物的观察体验绝不会雷同,就算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况下的观察体验也不会相同。

上一篇:高中思想政治课错题资源的开发* 下一篇:地理选修模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