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精彩的“无声”课堂

时间:2022-07-16 07:03:33

彰显精彩的“无声”课堂

摘要:默读既是教学目标,也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方法。从功能的角度看:默读是潜心读书,深入思考,品味情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方式方法。

关键词:默读 方法 习惯 能力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操作层面都得到了可喜的重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教师片面追求“书声琅琅“的教学效果,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课堂上“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默读教学环节,然而默读教学理应成为课堂阅读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一、正视默读的缺失

审视时下的语文课堂,阅读似乎与朗读划上了等号。这种阅读显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阅读。重视朗读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实施中一味地强调朗读,甚至组织反反复复、“人声鼎沸”的喊读,那只能算是味同嚼蜡的苦读,实在很难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有声朗读固然重要,默读同样不可或缺!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与默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阅读教学中默读的弱化甚至缺失,已经造成了语文教学的失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说,默读最能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在默读的过程中,学生是静悄悄地,真正独立地感悟、积累语言,期间对阅读文本提出的疑问和思考不易受他人(老师或同学)影响。

二、审视默读的价值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默读被有意或无意地“自然淡化”。针对这种倾向,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默读的价值。

1.默读能提高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能体现内部精神活动。默读的独特性在于它不出声,不像朗读那样将文字转化为语言,通过眼、口、耳﹑脑的协同合作来完成阅读,这样,注意力分散了,思维也受到干扰。

2.默读能保持阅读情绪,有利于静心思考,能体现阅读的个性化。比如说在默读过程中,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看几遍,还可以结合上下文多读几遍,可以停下来思考、质疑,可以不影响他人,也不受任何限制,读到动情处还可细细咀嚼,品味再三,能有效提高阅读的思维和理解能力。

3.默读是适用性很强的阅读方式,能体现终身化学习的需要。

三、呼唤默读的回归

当前,语文教学中默读“屡屡缺席”的失衡现象亟待匡正,默读的回归才能实现“动”与“静”的平衡,“感知”与“内化”的和谐,“欣赏”与“感悟”的共生……语文课堂有了这种辨证的统一,才是理想的课堂。

在阅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训练要求:默读训练有以下三方面的要求:①默读技巧方面,要求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②默读理解方面,要求边读书边思考,能理解文章的词句、思想内容与表达方法。③默读速度方面,要求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加快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要按以上要求,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2.提供默读条件:默读是需要条件的。这条件就是:一保证阅读时间,二提供阅读资源。这说起来很简单,落实下来却很不容易。默读是需要时间的。默读一篇课文,一般要三五分钟。如果要边读边查,边读边思,边读边画,真正做到自悟自得,那就要若干个三五分钟。一堂语文课,应该形成有静有动、动静搭配这样一个组合过程。一堂课的静与动,在时间上要合理分配,不可顾此失彼。

3.尊重学生感受:默读同样一篇作品,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默读不光是了解作品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它还能唤起读者独特的联想、体验、认知。默读的过程,是对作品的艺术再创造,带有浓厚的阅读主体的个性色彩。对这样的独特感受,我们尤其要尊重、呵护,即使是一些不大正确的感受,也不要丢一个“错”字了事,而要耐心诱导,以理服人,并允许学生保留意见。

四、教给默读方法

默读要讲究方法,要形成好的习惯。适合低年级的默读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分层默读法:初次默读,整体感知课文;二次默读,画出文中写得有趣的句子体会其中的趣味;三次默读,感悟、欣赏。

2.勾画批注法:一边默读文章,一边运用各种符号,对生字新词、妙语佳句或重点段落进行勾画,作出标记。

3.问题设置法:学生带着问题默读,带着兴趣默读,注意力就会更集中,也就更有助于理解课文。

4.联想构图法: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意境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

5.结合插图默读法:低年级语文课文有时候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上面的,这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在默读和看图中感知课文,启发学生在默读中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习热情。

默读是一种“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意境,是一种“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默契……我们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去领略、思考和感悟。课堂只有多一些宁静的空间,才会有无声胜有声的精彩,让默读不再“沉默”下去。

上一篇:浅议森林防火对策 下一篇:浅析校园网中VPN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