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史论课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7-16 04:20:25

设计史论课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概念与根本宗旨。设计史论课程作为艺术设计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从思维的角度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起着理论支撑的作用。从事设计专业教育的教师应不断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设计史论课程 创新能力 培养途径

一、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

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创造性极强的艺术门类。从物的创造角度而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设计,新时代的设计总是在旧的设计基础之上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特征而推出的崭新的设计。从精神层面而言,设计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任何一种优秀的设计都是设计师独具匠心应用新的材料、新工艺对某种新见解的独到表达。设计艺术专业作为一门交叉和综合的学科,它涉及自然、人文和社会等众多的科学领域,设计艺术的综合性特点也体现了创造的本质特点。特别是在电脑技术日益发展完善的今天,设计的表现和设计效果图的绘制,已不是设计的关键,也不是设计师水平的标志,而使创意即创造性凸显出来成为第一重要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而言,创新就是整个设计艺术的生命和灵魂。设计艺术教育作为培养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宗旨就是通过设计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所以创造性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是设计教育的根本要求。

二、设计创新需要设计史论的支持

创新是设计的生命线,但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它需要一个基础、一个平台。这个基础平台,来自于自然生活的启迪,来自于历史经验的积累,没有这些泉流汇集,是不可能推动设计前进浪潮的。而设计史论或者以翔实的史料从设计的萌芽入手,介绍设计的源流、发展历程与趋势,或者用精炼的语言阐述设计的概念、范围、性质、特点、规律、作用等,从多角度、多侧面剖析设计。学好设计史论,就能熟悉传统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把握其形式美的法则及其应用,了解艺术家的智慧创造和巧妙构思,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通过分析、比较、欣赏与借鉴,获取广泛有益的启迪与灵感,有益于设计师设计出更具文化价值的作品,从而避免陷入计无所出、创意枯竭的困境。

当前,由于设计市场不够成熟,条例规章还不健全,在设计业丰厚利润的驱动下,许多非专业、缺乏设计才能创新意识的人员一涌而上,导致设计界从业人员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缺乏创意,漠视设计。有的思维麻木,视野狭窄;有的过于追求技巧,零碎摘抄模仿他人,孰不知模仿越多,创新能力就越弱。而广大消费者对产品设计至臻至善的无止境追求,决定了设计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素养,设计出来的产品要顺应造物规律,要有新意,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才能令顾客满意。忽视史论学习,缺乏创新,前方等待的就只有穷途末路。

今天设计专业的求学者,就是明天设计市场的接班人,应对艺术史、设计史上各种风格、流派如数家珍,对其源流、主张、特点了如指掌,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不了解其发展的历史轨迹,就谈不上继承传统与创新设计,即使去从事设计工作,也往往构思不巧,格调不高,缺乏深度。

三、史论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设计史论课程几乎涉及了所有人类造物活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体系庞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仅靠课堂教学,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采取课内和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这两种方式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1.引导置疑法。“疑问”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存在疑问,才能促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去思考去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使问题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商周时期饕餮纹这种纹样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去分析这种古老原始纹样的构成以及这种纹样形成的原因,通过学生思考分析、教师总结,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锻炼他们的思考力,并为今后对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奠定基础。

2.问题讨论法。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讨论交流的目的就在于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方式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一个问题即兴讨论,也可以在广泛征询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事先确定一个在学生中能引发矛盾和争鸣的讨论话题,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搜集相关的史料和论文,然后在课堂上分组讨论或者辩论,辩论双方谁赢谁负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通过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办学术讲座。举办学术讲座也是一种拓展学生视野的积极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讲,也可以请本校在相同专业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前辈讲,还可以请外省外校国内外的知名学者讲。内容可以是考古新发现、学界新动态,也可以是对某一现象的深入探讨。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摆脱教材一家之言的束缚。

4.深入乡间采风。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阵地,那么深入民间,下到基层无疑是学生扩大视野、激励创新的又一重要窗口。中国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艺术精品很多都遗留在民间,特别是都市的快速发展使得一座座古老的建筑、房屋都相继消失殆尽,只有在广大的农村,一些偏僻的地区还完好地保留着一些历史的遗迹、艺术的珍品,应鼓励学生到农村去观察、发现,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为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创造条件。

总之,新世纪是以“创新”为根本特征的新知识经济时代。这一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设计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之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决不能固守陈旧的知识结构体系,受制于单一的教材内容,教条地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从事新世纪的教与学,而必须具有全面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及时掌握国际先进艺术教育理念信息,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己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2]林家阳.设计创新与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2002.

[3]傅有明.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3.

[4]陈汗青.创新设计――现代设计教育特征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3.

上一篇:关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几点建议 下一篇:课堂物质文化:特征分析及构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