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学校文化管理

时间:2022-07-16 03:45:15

试析学校文化管理

论文摘要:纵观教育管理史,我国的学校管理经历了经验管理、行政管理、科学管理这三种管理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实施文化管理是其发展的必然。’文化管理有着深刻的内涵,学校实践主体尤其是校长应积极建构特色学校文化,并在这一实践中塑造文化管理。

论文关键字:经验管理;行政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

为了应对新世纪给教育带来的挑战,学校实践主体尤其是校长应与时俱进,理解文化管理的深刻内涵,在实践中积极建构特色学校文化,走文化管理之路。有学者曾说,一流的学校靠文化管理,二流的学校靠制度管理,三流的学校靠权力管理。在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学校文化对管理的作用日渐明显,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趋势。

一、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

我国传说中的学校产生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经过夏商两代,学校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呈现制度化的雏形。到西周便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学校管理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儒家私学、墨家私学以及齐国的稷下学宫之后,学校管理制度更加完善。

很多研究者认为,学校管理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并逐步走向文化管理。但笔者认为,我国的学校,在整个封建社会一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采用的都是以制度建设为主的行政管理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从1995年5月,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首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之后,学校逐渐走上了“科学管理”的道路。学校的科学管理突出表现在:在管理手段上,计算机以及多媒体等先进技术的引入;在管理方法上,以反映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的科学理论为指导。科学管理大大提高了学校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许多教育学、管理学及其他学科的科研成果,为学校管理者从深层次解决问题、作出决策提供了依据。

科学管理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学校的科学管理主要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是建立在数理逻辑分析的基础上的一种管理形态。它过分依赖定量分析,习惯用数字来说明学校中存在的问题,因此,不仅不利于做出宏观教育决策、管理决策,也无法对人的情感、意志、价值观等非理性型因素进行分析。另外,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还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因素,而科学管理应用的数学模型却常常需要常量,这就使得科学管理在新世纪学校中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科学管理助长了学校之间升学率、就业率以及数量等的攀比之风。为此,1999年6月,我国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我国全面实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些决策或许就是对学校科学管理妨碍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消极因素的扬弃,也是对学校文化管理的一种呼唤。

学校在采用科学管理之前的行政管理模式,主要是用制度约束人。制度虽然使学校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将职权责的统一起来,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但是,它也有自身的缺陷:第一,有些决策合情合理但未必合法,只要政府文件、规章制度中没有规定的都是不合法的,缺乏权变性、灵活性;第二,行政管理依附于“金字塔”式的科层组织结构,上下层为领导与服从的垂直关系,带有极大的强制性。如果管理者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则容易造成“唯意志论”,形成“官本位”的思想,将“法治”异化为“人治”。如果管理层次过多还会导致关系复杂,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管理内耗,管理效率也会大大降低;第三,学校制度管理具有很大的滞后性,缺乏前瞻性以及对未来的预见性,总是新情况发生了之后才考虑建立新的规章制度,甚至发生了之后还没有及时制定可行的制度。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的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对于学校管理来说,还存在诸多问题: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素质,课程设置实用性不强等。为了更好的解决上述问题,真正使我们的教育做到以人为本,学校必须要走文化管理之路,这是新时期的学校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二、学校文化管理的内涵分析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软实力”,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对师生的影响却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因此,“把文化作为学校和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也越来越激发了人们的更大兴趣。”学校文化也是一种管理理论,是一种指导思想和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攻心术”,通过对人的思想施加影响来实现对人行为的根本约束。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从文化的视角来思考管理问题,进而形成了一种新的管路思想和管理框架——文化管理。在80年代末,受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经济人”假设逐渐脱离实际,科学管理逐步走向末落,企业便掀起了寻求新的更先进的文化管理模式的浪潮。受企业文化管理的影响,许多学校也开始着手建构文化管理模式。

学校文化管理不是对以前的管理模式的简单否定,而是在批判继承基础上的一种创新。“理性的科学管理和非理性的文化管理是管理科学发展的两个维度。”学校由科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理论的巨大飞跃,从此,学校管理的重心由物的因素转向人的因素。文化管理突破了纯理性的管理理论框架,重视人的情感、意志、价值观等人的非理性因素,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文化管理以先进的,有特色的学校文化为基石,从文化的角度对管理理论进行审视、完善,使学校管理更富有人情味和文化意蕴。每所学校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学校文化管理无异于提供一种管理模式,从而使得学校管理向着多样化、个性化、本土化方向发展。这种管理理论注重领导方式的转变,干群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旨在营造一种公平合理的竞争氛围,在良性竞争中培养成员的团队合作意识。概括起来,学校文化管理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始终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

“以人为本”是文化管理的核心。经验管理靠统治者的意志行事,抹杀人性;制度管理只注重人的理性因素和管理中的“硬要素”,带有强制性,人仅仅是实现目的的手段;科学管理过分注重量化,无法对人的非理性因素作出分析。在文化管理中,人是管理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人。

学校管理的对象主要是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知识结构并且有着丰富思想的人,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文化管理必须要以“文化人”的人性假设为前提。在学校的运行过程中,学校的规划需要人,制定决策需要人,决策的执行以及经费的分配同样需要人,人是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文化管理始终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崇尚“管理即服务”的管理哲学,树立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文化留人的人才观。

随着教育工作者待遇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温饱问题已逐渐解决。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们的需要将会不断升级,最终追求的是人生价值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文化管理,旨在提供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为教师的“自我实现”积极创造条件;旨在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理想的实现提供自由的空问。

(二)重视管理中的“软要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管理是一种“硬管理”,只注重管理中硬要素,如战略、结构、政策等。文化管理注重软、硬要素的结合,倾向于管理中的“软要素”,如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规范、管理艺术等,因此,它对复杂的校内、校外环境具有很大的适应性。

在文化管理中,人是管理的目的而不是手段。文化管理尊重人、依靠人、信任人、关心人、发展人,注重人的主体性的重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校文化管理以“扁平的网状组织结构”为基础,因此,“在文化管理模式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不是被动与主动、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体间关系。”那么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被管理者则是中间主体,管理发挥效能的方式是主体与中间主体双向互动,最后作用于管理的客体——管理中物的要素,从而调动了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三)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

文化管理弘扬人文精神,强调人是理性与非理因素的统一。它不再仅仅靠严格的规章制度、严密的组织结构来发挥管理效能;它突出人的情感、性格、意志等在管理中的作用,倡导人的自我管理。梅奥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的这样的结论:“管理人员要重视人际关系,设身处地的关心下属,达到感情的上下沟通,提高组织的士气。”所以,管理者在实施文化管理时要注重与下属的沟通,了解其合理需求并及时予以满足,做出重大决策时依靠群策群力,倡导民主管理。

(四)靠“文化力”组织实施

学校文化管理是利用文化的力量来实现对学校的管理,它倡导精神立校。恩格斯指出:“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到头来不过是一堆笨拙的工具。”学校文化就是学校文化管理存在与发展的精神依托。

文化管理注重对学校中多元价值观的整合,从而在全校中形成一种心里默契,达到统一人们思想的目的。它将学校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变被动的约束为主动的服从。

学校一旦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就会反过来对管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学校成员形成共同的道德规范、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然而,这并不是说一所学校只要形成了特色文化进行管理时就不需要制度了,特色学校文化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制度。文化与制度的关系是:“文化形成制度,制度强化文化。文化管理以制度为依据但不完全拘泥于制度,讲究规律性和权变性。

三、在特色学校文化建构中塑造文化管理

特色学校文化的建构,本身就是利用文化资源、文化要素管理学校,实施文化管理的过程。为了强调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有人总结出: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糊弄人,企业文化管理才是灵魂。这同样值得我们的学校管理者反思借鉴。在特色学校文化建构中,要采取校长统领全局,全校师生(包括员工,下同)积极参与的“三位一体”的策略,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方面实现对传统学校文化的传承、变革与创新,从而为学校文化管理提供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

(一)精神文化增内涵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核心。“学校价值观一经确立并成为全校成员的共识,就会对学校具有持久的精神支撑力j学校价值观是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对学校领导及师生的行为具有导向和规范作用。特色学校文化建设首先要重视学校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增添精神文化的内涵。

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基础,形成正确的办学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的思维方式,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形成特色学校文化的前提。学校实践主体尤其是校长要全面审视本校的校情,提出全校师生认同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学校发展愿景,并将其转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形成一种自觉创新的思维方式。以学校精神文化的重塑为突破口,形成潜移默化的育人氛围。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可以说,一所学校的文化有没有个性关键在校长。“改革开放初期,把学校变革、更新、发展的期望寄托在校长身上,也确实出现了一批敢于搏击时代潮流的新型校长,办出了有自己个性的学校。于是,舆论界得出了有一个好校长,就会有一所好学校的结论。”这一结论有其合理性,充分说明校长的思维方式、领导哲学、精神面貌、治校能力等决定着学校文化的特色。因此,在特色学校文化建设建构中,校长要树立一种强烈的特色意识与文化自觉。“所谓特色意识就是教育工作者个体对特色教育活动的性质、结构、内容的理论认识水平。”

校长是建构特色学校文化的领导者,学校精神的领袖,学校发展的指南针。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要增添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校长需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学校精神的创建上,秉承“以德治校”的理念,贯彻“以师生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同时,校长要深入挖掘学校的名师、名人文化,让全体师生体味文化的力量,接受精神的洗礼,情感的陶冶,激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唤起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使命感、责任感、危机感,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二)制度文化增柔性

在特色学校文化建构中,校长要在学校价值观的引导下,本着“发展人、为了人、依靠人”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建构与学校精神文化相适应的柔性制度文化。

学校要重塑刚柔相济,以柔性为主的制度文化。学校的各项制度、规范、组织结构,要以全体师生的发展为目的,维护师生的共同利益,决不能将法规条例的运用极端化,以免导致学校组织内部的疏离,人际关系的恶化,不利于良好育人气氛的形成。为了避免制度压抑人性,不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弊端,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科层组织结构,充分考虑人的情感、意志、性格等非理性因素,采用扁平的网状组织结构,变上下级垂直关系为平等对话、双向沟通。

学校管理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富有创意,计划周密,但难以落实,遭到教师的抵触。究其原因,这是决策没有得到教师认同的结果。因此,在重塑学校制度文化时,要形成师生共同认可的制度,在完善学校各方面的评价制度时更要如此。校长、学校、社会都要以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将评价制度“柔性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我们无法用眼前的教育现象和教学业绩来评价教师与学生。我们必须转移教育评价的重心,从以教育成效为标准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教育过程为标准的过程性评价。”

学校制度柔性化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制度的“人本内涵”。校长要充分信任教师,把教学的自教给教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把学习的自教给学生。因为“信任是巨大的心理驱动力,也是一种优秀的管理品质。”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教师渴望得到校长的认可和激励,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成功的教育离不开赏识、宽容和鼓励,学校的管理制度的重塑也不应离开“人文情怀”。

总之,在重塑学校制度文化时,校长要依靠群策群力,采纳广大师生的意见,挖掘学校自身的习俗,消除原有制度中压抑人性的因素,充分体现本校的价值观、心理等方面的特色,不断完善现有制度,最终形成有特色的柔性制度文化。

(三)物质文化富“人文”

物质文化是建构特色学校文化的前提和支撑。它是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载体,是教育思想的标识,是办学理念的集中反映。良好的物质文化能带给人一种有意义的情感熏陶和心灵感染,所以“物质文化的建设,一定要与学校的整体文化相得益彰,从而昭示出一种文化品质。”在特色物质文化建构过程中,学校实践主体尤其是校长,要精心策划、细心培育,要在校内深人挖掘体现学校精神的人文景观,丰富学校物质文化,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无形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学校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学生求知的“圣地”,要以良好的校园环境为依托。学校要把塑造“生态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提上议事日程。学校作为文化的传承与创生基地,校园的布局与设计要富有人文性,以师生为本,校园环境应舒适安静、空气清新、鸟语花香,体现生态之美、自然之美、和谐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开口说话。”魏书生提倡:教学楼的墙壁上有色彩鲜艳的标语,挂一些杰出人物的画像、名人的肖像和语录、格言警句。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典型范例。我们要用中国优良传统的熏陶和典型人物的示范引导,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同时,具有历史内涵、岁月见证的学校建筑、各项设施,在富有艺术性的同时,也要担负起教育的使命。

教师、学生置身于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里,必然会内鼓士气,外树形象,凝神聚力,铸魂育人,最终实现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

总之,学校文化管理的实施需要建构特色学校文化来铺路奠基。没有良好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管理便是空中楼阁。在特色学校文化的长期建构中要做到:精神文化增内涵,制度文化添柔性,物质文化富人文,用行为文化来折射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制度文化的柔性以及校园文化的人文性。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动态生成课堂的构建 下一篇:如何通过计算机基础课改变学生学习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