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观应的职业教育思想评析

时间:2022-07-16 03:25:52

郑观应的职业教育思想评析

摘 要:郑观应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实业家和教育家。在不断探索“富强救国”之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职业教育思想。本文探讨其职业教育思想。

关键词:郑观应;职业教育;思想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史上早期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思想核心是“富强救国”。在长期经营工商业的过程中,认识到各种专业人才对实业发展的重要性,主张结合中国国情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为我所用,逐渐形成了从商战到学战的职业教育体系。

郑观应于1842年7月24日出生,正是中国历史上内忧外患最为深重的时期。许多爱国人士都在积极探索中国的救亡和富强之路,郑观应也不例外。他意识到只有进行全面的变革,才能与外国侵略势力抗衡。变革成为他职业教育思想的主线。

一、摒弃八股文,以实用的格致之学为主

曾受科举八股之苦的郑观应,对旧式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认识的非常清楚。所以,他认为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必须改变广大青年的心力才智“消磨于无用之时文”的情况,国家应变通选拔人才的方法,增加格致等实学内容。同时,郑观应结合自己丰富的从商经历进一步指出“国家欲振兴商务,必先通格致,精制造;欲本国有通格致,精制造之人,必设立机器、技艺、格致书院,以育人才。”这些充分体现了他在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方面“戒虚务实”的理念。

在他看来,中学崇尚“时文”,空谈性理是“虚”;西学讲求格致,注重科学是“实”,要用西学的“实”改造中学的“虚”。他认为,造成中国教育空虚的根本原因在于八股取士制度,因为它禁锢人民的思想,“凡能开启聪明启人知识之事,悉欲抑而屏之”,使中国学人“莫窥制作之原,循空文而高谈性理,于是我堕于虚”。所以,郑观应主张扭转中国教育的价值取向,从重虚的时文转向重实用的西学。在《易言》里,把文科考试分为四类:“一曰考经史以观实学。二曰策论时事以观卓识。三曰兼是诗赋以验其才华。四曰博询政事以考其吏治”。武科则分三类:“一询山川形势,军法进退,以观其韬略。二问算学、格致、机器制造,以究其造诣。三考测量枪炮高低命中及远,以尽其能事。”可见文科考试内容以“经世致用”的“经济学问”为主,武科则大部分是西学的内容,这无疑是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重大冲击。在《盛世危言》中,把西学分为天学、地学、人学三类。天学“以天文为纲”,推衍出算法、历法、电学、光学诸艺;地学“以地舆为纲”,推衍出测量、经纬、种植、车舟、兵阵诸艺;人学“以方言文学为纲”,推衍出政教、刑法、食货、制造、商贾,工技诸艺。他认为西学“皆有益于国计民生”,所以主张广泛学习西学,用西学改造传统教育。他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兴办新式学堂,在学校中增设西学课程,曾几次为格致书院课士命题,出的都是一些与现实联系紧密的题目,从侧面反映了郑观应讲求西方实学,改革旧教育的思想。但是他反对全盘西化,主张融汇中西之学,贯通中西之理。

二、仿照西方学校制度,设想建立中国近代学制

郑观应非常重视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认为西方之所以拥有雄厚的人才基础,关键在于学校制度的健全,符合国家、社会的需求。他指出:“夫泰西诸国富强之基根于工艺,而工艺之学不能不赖于读书,否则终身习之而莫能尽其巧,不先通算法,即格致诸学亦苦其深远而难穷。所以入工艺书院生徒,皆须已通书算,未通者不收。”这就具体阐释了完备的教育体系、扎实的基础教育对于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巨大作用。但当时的中国学校基本沦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品,根本无法起到学校教育人才的作用。因此,必须仿照西方学校制度,建立中国近代学制。

郑观应在《易言·论洋学》中,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的学校制度,认为西方各国学制以德国最完备,“其学堂自乡而城,而郡、而都,各有层次”,各地方设乡塾,儿童不论男女,自七、八岁起都必须入学,至十五岁为小成,乡塾为义务教育段,乡塾之上有郡学院、实学院、仕学院、大学院,各成系统而又相互衔接。他还较为详细地介绍乡塾教学的组织形式:“塾中分十余班,考其勤惰以为升降,而实学院有上、下,分十三班,考工计程以定进止。”给人们描绘了班级教学制度的基本特征。由此可见,郑观应已经认识到西方教育分普通、专门两个系统,以此勾画出西方近代学制的基本轮廓。

郑观应根据西方近代学制提出自己的设想:“仿照泰西程式,稍为变通:文武各分大中小三等。设于各州、县者为小学,设于各府、省会者为中学,设于省会京师者为大学。”另外,他还制定了升学制度,要求“每科必分数班,岁加甄别,以为升降”。从这些内容看,在郑观应的思想中已经对建立完备的具有近代学制的学校有了明确细致的设想,而且可操作性很强。

三、倡导在中国实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新式教师

郑观应对教育非常重视,他认为任何经济、政治的改革最后都要通过人去完成。面对拥有先进的生产力,拥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作后盾的列强的入侵,中国要发展工商业,要与外人抗争,对人才的要求更加迫切。他认为:“二十世纪之天下,乃商战竞争之天下也。”然而“商战”首先就是人才的竞争。“我国如欲致富强,必从广设学校开始”,因为“商务、实业、工艺与各种人才,无不由学校出”。可见,他知道经济竞争的背后是以人才作为支撑点的。 在《易言》中,郑观应就开始关注教育问题,写有《考试》《西学》等篇讨论教育改革。在《盛世危言》中,他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专列《学校》篇,详细介绍了西方近代学校制度,并提出设立我国自己的新式学校,以培养新式人才。

郑观应不仅在理论上重视教育,在实践上也是如此。根据他经营工商业的经验,他感到如果不重视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仅仅依靠外国人,就会出现外国技术人员操控中国企业的不利局面。所以,他积极倡导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设立专门学校。对“实业人才”的培养,郑观应主张采取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1894年,他创设驾驶学堂,培养驾驶人才,改变船长期由洋人驾驶的怪现象。先将买来的“泰安”船改为教练船,“凡驾驶轮船各学生,即在船上学习,无须另设学堂”。1896年,在总办汉阳铁厂时,他制定的汉阳铁厂技术学校筹办方案,主张将其办成“上午读书,下午入厂学习机器”的半工半读学校。除此之外,他还建议向日本学习,在师范学校的周边设置附属性质的农田、工厂等实践基地,用以培养学生掌握耕织工艺技能。这样,一面学习理论知识,一面练习实际操作,促进了学与用的紧密结合,保证了培养的人才能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对近代中国企业来说,这种职业教育思想符合其发展壮大的切实需要。

郑观应非常重视师范教育,他将培养师资视为发展近代新式教育的关键一环,把师范教育看做是陶冶国民的基础。他所希望培养的新式教师既包括普通教师,也包括在工艺院、机器学堂任职的职业教育的教师,这就兼顾了国家、社会在教师需求方面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他认为兴办教育,其他条件均可依赖财力解决,“惟有道德、有科学之好教员诚不易”。因此,他极力主张要“各省急设师范学堂、专门学堂,广育师资,以备充各学堂教授也”。他还试图通过发展师范教育,使众多深通外文、具有较高素质的青年成为适应时展和社会需求的新式教师。这样,既可取代那些除了“教授举业”之外对其他事物茫然无知的旧式私塾教师,以及在各类学堂中占有重要职位的外国平庸教师,又可以节省下高额的办学经费,并且可以将教育权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避免受制于外国人。但是,单纯地通过师范教育来培养师资,并不能完全解决职业教育优秀教师缺乏的问题。于是,郑观应提出了替代法。聘请国内外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教习,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向受教育者传授技艺,使学徒在实践中通过观摩、实际操作等方式能尽快熟悉生产工艺和操作程序,而不懂的地方也可以马上请教,并获得及时的指导。从效果来看,这种方式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在解决职业教育教师数量不足的同时,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最快的速度培养出人才。

综上所述,郑观应的职业教育思想是他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的社会改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教育的重视,对改革教育的要求,在经营近代工商业实践中一贯重视对科技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近代学制的倡导;对在中国实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新式教师的倡导,给近代中国思想界以积极影响,对近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梁启超.变法通义[M].上海:中华书局,1989.

[2]郑观应.盛世危言·道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3]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第3卷[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夏东元.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82 .

[5]崔玉平.中国近代职业教育考辨[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

上一篇: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下一篇:中职JavaScript网页脚本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