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结伴旅游行为研究

时间:2022-07-16 02:45:40

大学生群体结伴旅游行为研究

摘 要:随着互联网在大学生中的高度普及,以及旅游虚拟社区的出现逐渐影响大学生的旅游决策,与此同时自助游也逐渐兴起成为大学生普遍热爱的旅游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结伴同游应运而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四川省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结伴同游的一些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我国旅游企业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结伴旅行;旅游决策

从古至今,游山玩水已经是一种平民化的休闲方式。“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从周游列国的孔子到跋山涉水的徐霞客大多给人留下的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印象,但是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活跃的群体,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他们不再局限于固定的线路,机械的安排大学生自助旅游观念也越来越强烈。CNNIC 的调查也显示:在上网的年轻人中,有大约40 %是高校学生,研究高校学生的结伴同游现象有利于我国旅游网站的设计和建设,对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概念回顾

(一)结伴旅游

“结伴旅游“的研究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在旅游业界还未有一个清晰地统一的科学界定,因此学术界出现了一些相近的概念解释。苗学玲、保继刚(2007)研究发现,旅游虚拟社区“结伴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1998年起中国大陆就有一批自称驴友的旅行爱好者聚集于各种旅游论坛,分享旅游资讯,结伴出行。盛蕾(2003)指出“背包旅游”是自助游的一种,旅游者意识明确、旅游行程弹性变化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旅游形式。在结伴同游的演变过程中,笔者认为结伴旅游是一种较自由的、深度的体验式旅游,旅游者的目的是通过旅游和其他人进行交流,以获得在日常生活中不易获取的信息。

(二)旅游决策

谢彦君认为,旅游决策是旅游者对自己所面临的众多旅游机会进行决策的过程。当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旅游需要,加上他所沉淀的知识和信息使他们感受到旅游机会,并且对这些机会进行一个筛选和过滤,最终对旅游决策进行组合。

二、调查研究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针对四川省的七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78份,运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一)大学生结伴同游动机分析

根据表2.1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的被调查大学生首位动机是“看到更多风景”其次是“感受新的环境”,这些动机都帮助大学生做出旅游决策,充分显示了大学生旅游者是求新求异的旅游者。

(二)大学生旅游者信息渠道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发现,被调查大学生搜集旅游信息的方式一般是以网站资料为主,纸质和媒体资料为辅助,笔者对统计数据整理如表2.2。

调查显示目前网上信息存在着信息海量和信息短缺的问题并存。在互联网上旅游信息丰富,作者调查表明“专业网站和虚拟社区讨论”是大学生旅游者搜集信息最多和最信任的渠道,但是旅游者大多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筛选,且攻略所含的信息不准确,容易产生误导。

(三)大学生旅游结伴方式偏好分析

关于旅游伙伴的选择,大学生旅游者最偏爱和实际成行的旅伴都首推老友,其次是家人,再次是独自,在网上认识的驴友和在路上遇到的驴友,大学生旅游者中有1/4愿意和他们同行,并且有1/6的人有过同游的经验。这表明了大学生旅游者洗好结交新的朋友,旅游可以成为他们拓展生活圈和交际面的一种方式,最不会选择的方式就是跟随旅行团。

(四)大学生旅游者对其他旅游者的态度分析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认同其他旅游者“愿意和他们交流分享信息”的占绝大多数,即使不和他们交流,态度也是友好的,没有排斥或者漠视的敌对态度。没有交流的原因大多是出游前自结旅伴和其他人交流的机会较少有的是因为个人性格保守。

三、研究大学生群体结伴旅游行为的社会意义

大学生旅游者年龄多以18-25岁的青年居多,他们高于社会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这部分群体大多负担轻、追求自由、精力充沛,虽然工于精打细算,但实际上消费能力很强,鉴赏能力强,求知欲强烈的高门槛游客。

针对大学生旅游群体,旅游企业可以针对大学生群体追求多样化体验的特点上,设计概念化的旅游产品。针对大学生短假多,长假少的特点,可以在城市周边的适宜场地建立一些户外极限运动培训基地或者是拓展训练营,充分满足大学生进行尝试和体验的需求;针对大学生求知欲强烈的特点,可以设计小团队科考自然旅游,深化大学生结伴旅游的层次,加深旅游体验;旅游企业要增强对大学生旅游者和旅游中介服务的内容设计,在旅游网站内增加反馈平台,给大学生旅游者提供结伴旅游交流的空间,增加网站人气,提高点击率。

大学生在他们的旅游圈内信息交流频繁,能帮助旅游目的地迅速打开知名度,因此大学生旅游者对我国各地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大众旅游者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依托社交媒介,大学生旅游者能够建立起自己的旅游圈,为旅游企业的市场化营销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苗学玲,保继刚.“众乐乐”:旅游虚拟社区“结伴旅行”之质性研究[J].旅游学刊,2007(8)

[2]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延燕,许百华.影响消费者决策的亚文化因素研究概述[J].人类工效学,2004,10(1):24

[4]苗学玲.自驾车旅游研究的新视角:旅游网络论坛的主贴分类研究[J].商业研究,2006(11)

[5]郑宗清,赖正均.基于拉力-推力因素理论的大学生旅游动机实证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2)

[6]洪艳.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5,(3)

作者简介:李艺娜(1992--),女,河南人,本科,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本文受到2012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专项基金支持,项目编号201210656045.

上一篇:人口因素对零售商业设施规划布局的影响及GIS技... 下一篇:90后大学生择业观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