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调的艺术价值

时间:2022-07-15 11:34:30

鲜花调的艺术价值

《鲜花调》也即《茉莉花》,是一首历史悠久、传唱很广的优秀民歌。在我国尤其是在广大的汉族地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世界上,此歌也是为人们熟知并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一首中国民歌。

一、《鲜花调》与《双叠翠》

对于《鲜花调》的渊源,未见历史记载。辛力先生认为“《鲜花调》本源于北曲,又流行于江淮一带”①。亦有学者认为《茉莉花》出自南京“白局”,其前身是“白局”中的《闻鲜花》。实际上,与《鲜花调》密切相关的是《双叠翠》,明代中期就有它的记载。如刘效祖的《双叠翠》,五句为一叠,每首两叠。每叠均以叠句领起,故名“双叠”,每叠前两句相同,第二句重复第一句,句式为三字句或四字句。在第二句的重叠中,又总是讲究用词造句,把意思再推进一层。而《鲜花调》的词格也是五句体,也具有一二句相叠的特点,可见两者是有着密切关系的。与此相同的还有《采茶儿》。《采茶儿》的词格特点与上举之例相同,只是叠句有时是五字句,有时又是四字句。这也可以看作是它的一点变化。从词格上讲,以上几例均是相通的,都有共同的特点。那么,它们是否有共同的曲调呢?或者说,它们的曲调有没有亲缘关系呢?下面是【鲜花调】的流变情况概观,从中约略可见它们的相互关系之一斑。

二、《鲜花调》的曲谱流变

《鲜花调》的曲谱最早见于英国人约翰•贝罗1804年出版的《中国旅行集》中,题名为《茉莉花》(MOO-LEE-WHA.),用五线谱记写。据钱仁康先生说:原书刊有罗马字拼音和英译两种歌词,现根据这两种歌词作了必要的校正后,复元为汉文歌词。从原书中的罗马字拼音歌词来看,希特纳可能是在广州记录这首民歌的。②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中,最早记录《鲜花调》的曲谱是清代道光元年(1821)贮香主人辑《小慧集》卷十二第三十八箫卿主人小调谱中的《鲜花调》。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张椿刊印之《张鞠田琴谱》第70-73页载有一首《四季鲜花》,这首琴曲借助于对四季鲜花的赞美,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慨。该曲用四个大段落分咏四季,各段旋律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均有不同的变化,构成多段变奏曲体。每段有唱词两叠。最后加一尾声。其中第三段第二叠的唱词“八月桂花香……”,在这里《鲜花调》的旋律作自由变奏,唱词也有自由扩展。而同样是这段唱词,在河南曲剧中则叫做《双叠翠》,这说明,《双叠翠》与《鲜花调》是有着亲缘关系的,它们就是同一曲子的不同变体。这里的唱词变为五句,当然曲子也有点变化,所变之处自然也与唱词有关。1933年,李家瑞在《北平俗曲略》中也曾收有一首叫做《打花鼓》的调子,名为《鲜花调》。唱词据《百本张钞本》,前两段与《小慧集》中的《鲜花调》相同,后边几段词,唱西厢记中崔、张爱情故事。曲谱的来源是“北京书社《箫笛合谱》”。《鲜花调》在各地流传中也以此为分界,形成了抒情与叙事两大类别。在音乐风格上,也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运用于小唱、歌舞、说唱等曲种的不同,而产生了个性差异。如河北南皮的《茉莉花》富有北方色彩的特点,音乐风格增加了欢快、舒展、风趣、活泼的元素,乐句结构方整、对称,很适宜于歌舞伴唱的需要。在流传的过程中,《茉莉花》(鲜花调)也曾串入各地戏曲、曲艺、歌舞之中,如吕剧、五音戏、单弦、秧歌、四川清音等,有的旋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的总体特点,多是在原型上增加了些地方色彩。如东北《莉花》融进了嘣嘣音乐的乐汇、四川清音中的《花调》罩上了四川语音及说唱音乐的特点、河北南皮的《茉莉花》又增加了些大跳的音程,加入了一些欢快活泼的元素,尤其尾句上挑的大甩腔,更是将情绪提升到一个新的亮点。清代的《季鲜花》为与古琴音乐相结合的琴歌了,彰显出人们的文雅气质。但是,其基本形态特征的基本乐汇仍保持着,从它那徵调式的级进旋律中,从它那开始的叠句的运用上,从其尾句的甩腔上,让我们感受到,这些不能割舍的基本元素都在相似的运用着,所变化的只是在乐汇上渗入了地方音乐或地方口音的元素,或在原旋律上加花,或在它的句式节奏上伸缩,也或在唱法上的男性化、说唱化、歌舞化等。总之,不论怎么变化,它的基本特征元素却都明显地显现着。在众多的民歌家族中,这种以保持个性化的音调为根本的流变,又代表了民歌流变的一种典型的形态方式。

三、《鲜花调》的改变

现代所唱的《茉莉花》(鲜花调)是属于抒情小调类型的,它是何仿1942年冬记于江苏并于以后改编的。原词是这样:“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勾儿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何仿在1957年担任前线歌舞团作曲兼指挥时受命组织排练并率合唱队赴京参加全军文艺调演。经过反复考虑,他将《鲜花调》歌词中的三朵花改为一种花,使歌词在茉莉花上集中了意象。曲子保持了原来的基调,但前后作了增补,特别是结尾加了拖腔,使其更为明朗、欢快、热忱。《茉莉花》一炮打响,不久,由陈鸿虹、宋桂英、计秋葭、李小妹四人女声演唱的民歌《茉莉花》被录制成唱片,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①这首加工后的《茉莉花》更加完美,它以其优美亲切、曲折婉转、百唱不厌的旋律,流畅而富于变化的节奏,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鲜花调》的艺术特色历经六百多年的传唱和无数人的艺术加工,《鲜花调》始终在抒情与叙事之间徘徊,在“鲜花”的意象上琢磨不定。直到1957年经何仿艺术加工后,《鲜花调》终于定型为《茉莉花》,成为世界闻名的艺术精品。《茉莉花》集前人思想之大成,囊括了民间俗曲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抓住了“茉莉花”这一意象,甩掉了拖沓的西厢故事,使歌曲的艺术形象集中鲜明、单纯明快,但仍保持了那优美动听的旋律,以及雅俗共赏的艺术品质,将所要表达的美好感情锤炼为短小精悍的抒情小曲。“茉莉花”是纯洁之美的精灵,是美的化身,它散发着灵魂的香气,使人们的生命力勃发,这是爱的力量,美的魅力的表现,是崇高的情感的象征。歌曲中所表达的对“茉莉”的爱,不是一厢情愿的自作多情,而是有理智的有原则的爱,他怕人家骂,怕它来年不发芽,这是不以占有对方为目的的爱,也是常人不易做到的。这种爱,充实了人们的生命,净化了人们的灵魂,也给对方带来了人间的温暖,这是比实用主义的爱情观更慰贴的人性之美。《茉莉花》所表达的美好情感,是通过它所选择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手段实现的,其艺术特色以下:

1.意象集中,形象鲜明。《茉莉花》摆脱了“鲜花”的模糊,以及“金银花”、“玫瑰花”甚至“四季鲜花”的多镜头的杂乱印象,聚焦于“茉莉花”,使其意象集中。洁白的花朵,迷人的馨香,视之可见,听之即懂,闻之有香,思之有味,语意双关,形象鲜明,把直觉的明晰同理性的寓意结合了起来,达到了鲜明、直观,具有明朗的美。这“好一朵茉莉花”也就成了体现全曲精神的内涵丰富的核心,“茉莉花”这一意象,成了全曲的灵魂。

2.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歌曲开门见山,张嘴就是“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按耐不住的心情,连连的称赞,表达了歌者对茉莉花的衷心赞美。歌曲直抒心意,感情真挚而自然。对于这种美好感情的表达,歌曲没有依托于华丽的词藻,而是在朴实自然的语言中凸现着内在的灵魂美,寓高尚于平凡之中,寓诗情于白描之中。

3.立象尽意,虚实互补。“茉莉花”既是兴起又是比喻,比喻它为一切美好的事物;既是歌者所要赞美的事物,又是歌者感情所发的缘由。“好一朵茉莉花”不仅表达了对茉莉花的深情赞美,更是表达了对一切美好纯洁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歌曲通过“茉莉花”这一意象传达了那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隐情,表达了隐秘在人们心灵中的不确定的模糊思绪。妙用比喻,比兴兼备;虚虚实实,虚实互补。从而完美地抒发出了歌者的丰富感情。

4.双叠回环,一咏三叹。所谓“双叠”是指两句重叠,反复咏唱。歌曲每一段前两句都唱“好一朵茉莉花”,这又是一种回环复沓的手法。叠句的运用,仿佛两个美好瞬间的叠加;连续的复沓,造成一咏三叹的效果,充分表达了对茉莉花真挚的爱、热情的爱,也体现出了歌曲的韵律美和简约美。这样便把歌曲所体现出的因美而爱,又因爱产生更美好的心灵的意蕴,抒发得淋漓尽致。

5.优美动听,百唱不厌。《茉莉花》采用五声性的音阶,级进的旋法,使得曲调流畅自然,优美婉转、亲切动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的节奏形态且富于变化,百唱不厌。由此可见,发展到了近代的《茉莉花》经何仿加工后,它的旋律变得更为优美婉转了,结尾处的甩腔,在《小慧集》的《鲜花调》以及在河北、黑龙江等地的《茉莉花》甩腔的基础上,则是更为舒展开阔了,进一步把曲情乐意升华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正因为《茉莉花》具备了曲美、词美、意象美、情感美的特点,既有明朗的美,又有含蓄的美,既适合大众的口味,通俗化,又高雅不俗,具有雅俗共赏的品质,所以它才得到人们广泛的喜爱。

上一篇:小老鼠胚胎着床控制性基因影响 下一篇:意象造型产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