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积极突破对华军售 不怕中国强大吗

时间:2022-07-15 11:13:28

欧盟积极突破对华军售 不怕中国强大吗

在2003年12月13日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上,欧盟15个成员国的首脑一致同意,重新审议欧盟对中国的军售政策,以考虑是否结束自1989年以来欧盟追随美国对中国实行的军事制裁。虽然在随后举行的欧盟外长会议并未做出取消对中国军售制裁的决议,但欧盟目前对华军售问题所采取的越来越积极的态度,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欧军事技术合作终将会到来的。

中欧军事技术合作将大大拓宽双边贸易

欧盟继续对中国维持已经长达15年之久的禁止对华军售决定,是当前中欧政治与经贸合作的一个“瓶颈”因素。虽然自90年代后期以来中欧关系获得了长足进步,双边贸易额在1999年突破了890亿美元;2002年,中国取代了日本,成为了欧盟在亚洲贸易额最大的国家,中欧双边贸易额超过了1100亿美元。维持对华军售制裁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中欧关系可能取得的更大发展。原因很简单,军售制裁不仅仅是禁止对中国出口武器系统,它还包括禁止对中国出口军事技术,在涉及有可能是军民两用的技术问题上也要采取禁止出口的严格出口管制措施。另外,由于这一条禁令的存在,中国作为欧盟的贸易对象国的类别,也是被视为是“另类”的,是欧盟的出口控制系统必须严厉“看管”的目标,以防止所谓“敏感技术”流入中国。维持对华军售制裁事实上对中欧关系的发展造成了广泛而又深刻的消极影响。受其打击,不仅中欧贸易额在短缺了军售和军事技术贸易后难以形成新的突破,双边的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也受到了严厉打击。欧盟继续将中国视为出口管制制度中“另类”国家的做法,更是把与中国经贸关系的政治定位下降到了同伊朗等国差不多的位置。这不仅同中国与欧洲关系发展的巨大潜力不符,更重要的是,客观上也抑制了目前双边在经贸、社会和文化关系发展方面彼此都具有的巨大热情。

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推动欧盟取消对中国的军售制裁,认为这样的制裁取消得越早,对中欧双边关系的好处就越大。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越来越愿意成为欧洲高技术的主要消费国之一,在双边贸易中大幅度增加技术转让与技术合作内容,而不只是简单地引进投资和增加制成品的交易量。欧盟从开拓对华市场以及密切贸易联系的角度出发,也意识到技术贸易以及高科技产品贸易是欧盟与中国互利的经贸合作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取消对华军售制裁是一个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1999年,欧盟首脑会议第一次提出欧盟愿意重新评估其对华军售制裁政策。

国际形势的发展使欧盟取消对华军售的热情高涨

欧盟与中国在国际事务的看法上有相当多的共同点,彼此都认为,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以及民主化发展进程,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的民主化进程。伊拉克战争对冷战后的世界政治带来了重大影响,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以及忽视传统欧洲盟国的意见、完全按照美国的意志发动反恐战争的做法,给欧盟中的传统欧洲大国,例如法国和德国带来了很大的刺激和伤害。如果美国不加限制、继续依仗自己的超强实力、完全按照美国的利益来塑造地区秩序,其结果只能是除了美国之外,没有一个国家会真正觉得世界在反恐斗争中变得更加安全。伊拉克战争告一段落之后,一方面国际社会在伊拉克重建问题上不断走向新的妥协,以务实的方式重新挽回在伊拉克战争之前变得尖锐对立的主战与反战泾渭分明的世界政治;但另一方面,伊拉克战争也使得大国政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法国和德国对提升与中国的关系更为积极,对中国在世界力量结构中新的发展有了更为建设性的看法。“欢迎”中国的强大,成为了传统欧洲大国在美国目前主导的一极体系下寻求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更为均衡发展的新战略。

2003年6月30日,法国国防部长玛里安访问中国,在加强中法军事合作与交流的同时明确提出,法国将努力呼吁欧盟国家取消对中国的军事制裁,恢复对中国的军事技术销售。2003年11月末,德国总理施罗德访华,也明确提出了德国愿意与法国一起行动,敦促欧盟国家取消对华军事制裁。法德两国的鲜明立场,反映了在是否取消对华军售制裁问题上欧盟的态度发生了新的明显变化。这一变化不单单局限于深化欧盟与中国经贸合作的需要,也不局限于单纯的双边关系,而是将世界事务中更为深远的战略层次的大国互动置于了取消对华军售考虑之中。这是目前欧盟取消对华军售制裁努力中新的生命力。

军售问题本来就是大国政治中非常敏感和具有战略性的问题,战略含义历来是决定一国对另外一国采取什么样的军售政策的基础。90年代欧盟之所以没有认真考虑取消对华军售制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在相当程度上主导了欧盟的对华战略考虑。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的批评以及对中国未来战略动向的疑虑让欧盟国家不愿意考虑做出取消的决定,欧盟也担心取消对华军售可能会改变地区军事力量平衡。这些政治与战略因素事实上一直决定了欧盟在军售问题上对中国的态度。当2003年欧盟开始重新考虑对中国的军售立场时,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欧盟大国对中国整体的战略考虑正在变得更加积极,对中国的世界角色的看法也在变得更加认真,对于中国目前“和平崛起”的世界含义,也在变得更加具有热情。在2003年9月欧盟公布的对华战略文件中,已经把与中国的关系定位为“战略伙伴关系”。从战略的高度欢迎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及愿意通过取消对华军售来表示欧洲对中国的新的战略姿态,这一看法的出现使得欧盟2003年12月重新审议对华军售问题的行动变得更加意味深长。尽管从重新审议到实际取消可能还有一段艰巨的路要走,但中欧关系的新变化让我们有理由保持乐观的期待。

取消对华军售还需要时间、甚至还将是挺长的时间

尽管有上述变化,但欧盟究竟何时将作出取消对华军售制裁的决定还需要时间、甚至依然是相当长的时间。原因可以说既复杂又不复杂。

首先,由于取消对华军售禁令是一项欧盟的共同政策,需要所有欧盟成员国“一致行动”,这就为实际上做出决定增加了巨大的技术难度。欧盟成员国的立场目前差异明显,北欧国家以中国的人权问题为借口,迄今对取消对华军售制裁方面采取了非常保守的立场。如何推动这些国家转变态度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其次,美国的影响力还依然不可小视,美国一直不愿意欧盟重新审视对华军事制裁问题,会利用美国的各种渠道来阻止欧盟最终做出取消对华军事制裁的决定。美国目前是实施对华出口管制、特别是军民两用技术出口管制最严厉的国家。美国这么做,一方面是着眼于中美之间的长远的保持和维护美国绝对竞争力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美国基于自身霸权地位不容挑战而必然做出的牵制中国崛起速度的需要。美欧之间的跨大西洋联盟关系虽然在伊拉克战争后出现了新的“漂移”,但事实是还远没有出现欧盟会摆脱美国的影响独立行动的程度。

第三,目前的在相当程度上也将影响到欧盟的中国政策。欧盟会加强与中国的关系,继续执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同样也会坚持反对武力变更。的紧张化,将会让欧盟在取消对华军事制裁问题上的“一致行动”变得更加困难。

然而,即便中欧关系还很难在短期内真正突破对华军售禁令的约束,但欧盟国家变得越来越积极的对华战略思考,将会不断地以务实和实效的方式实质性地推进中欧双边的技术合作进程。2003年11月,中国和欧洲宇航局签署了合作开发“加俐略”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决议。美国曾多次出面想要阻止欧盟与中国的这项技术合作,认为中国可以利用“加俐略”系统改善中国导弹攻击的精确度,提高中国的军事能力。但欧洲宇航局并没有听从美国的“劝告”。德国总理施罗德在2003年的访华期间,同意向中国出售一个用于核能燃料处理和加工的工厂。目前,中法卫星销售合同还在谈判过程中。这一系列的高技术合作项目深刻地说明,在中欧深化技术合作和欧盟最终取消对华军事制裁的问题上,“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链接

欧盟对华武器禁运背景:

欧盟是在1989开始对华实行武器禁运的。当年巴黎统筹委员会决定取消进一步放宽对中国的出口控制。当时的决定实际上也只有一句话:“欧盟成员国中止与中国的军事合作和武器贸易。”

1996年,又有33个国家的代表在荷兰瓦森纳开会并签署《瓦森纳协定》(“瓦协”),开出了新的控制清单。

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

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其正式名字是“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 (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Export Con-trol) ,是1949年11月在美国的提议下秘密成立的,因其总部设在巴黎,通常被称为“巴黎统筹委员会”。巴统有美、英、法、德、意、日等17个成员国。巴统是冷战的产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纠集起来的一个非官方的国际机构,其宗旨是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列入禁运清单的有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稀有物资等三大类上万种产品。被巴统列为禁运对象的不仅有社会主义国家,还包括一些民族主义国家,总数共约30个。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西方国家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不断突破巴统的禁运限制,巴统不得不缩小其管制范围。1990年,巴统大幅度放宽对原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禁运项目由成立初期的400个减少到120个,1991年中又减少三分之二。受其禁运的国家也越来越少。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加上巴统的禁运措施与世界经济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形势也不相适应,一些西方国家又把巴统作为相互进行贸易战的工具。巴统会员国的高级官员1993年11月在荷兰举行会议,一致认为巴统“已经失去继续存在的理由”。1994年4月1日,巴统正式宣告解散。

上一篇:拆表拆出三个际遇 下一篇:时政:拿奥斯卡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