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方法

时间:2022-07-15 10:45:41

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方法

孤儿是一个特殊人群,他们的父母可能因为不同的原因死亡,抚养他们长大的可能是亲戚家,也有可能是福利院,但是因为得不到父母在家庭中的关爱,从小缺乏心灵上的抚慰,容易造成性格孤僻、自律意志弱、沟通障碍、容易激动等等的问题,在学校小范围的社会环境里,会在群体中显出性格或者人际交往方面的弱点,甚至在某些学生的案例中可以看到旷课,对于社会认识片面以至于选择极端方式解决事情,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成为了和谐社会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

一、孤儿的心理特点

孤儿学生在学校较为突出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不善于与长者做有效沟通。和拥有完整家庭的孩子相比,孤儿缺乏与老师或者长辈沟通的能力,出现任何问题会以自我意识为先,以他们并不完整的世界观去考虑实际问题。

第二,缺乏安全感。孤儿内心的心理层面,尤其是抚养家庭的环境,使他们内心就有“寄人篱下”的感受,因为没有直接的心理依靠,从人格动力学来说,防御机制更加增强,保护自己的意识加重,甚至在某些语言和行为方面会有比较自我的体现。

第三,交往异性的年龄比同龄人早。从某些方面来说,内心渴望亲密的需要,希望得到同龄人的认可,是其人格独立的特征。但是幼年时期,尤其是5~8岁失去父母的孤儿,对于尊重、体谅、包括人与人相处中的模式都是陌生的,在青少年时期,心理不成熟的情况下,会无法承受。由于目前的多元文化背景,媒体等等宣传使之不能作出之合理的处理方式,从而有过激举动。并且同时也影响到学习,滥交朋友。

第四,难免的内心自卑。早期的童年依赖被破坏,使孤儿无法接受现实,而学校环境中,他们依然是一个及其少数的群体,对比眼前环境以及自己个体的特征,会产生缺失的内心感受,认为自己“并不是完整的”。交流和沟通上的障碍,亦有此方面的原因。

第五,轻微的抑郁。尤其对于学龄儿童,刚刚失去的家庭,使孩子不能接受,在看待事情的观点上,更多的时候是比较低落和负面的。即使适应了新的环境,在孩子独身一人的时候,依然可以看出这种创伤。

第六,逃避事实。早期弗洛伊德用“压抑”指组织不可接受的思维、情感和冲动进入意识层面的过程1,孤儿有可能将失败归于外部不可控制的因素,以基本归因错误否认现实。面对一件事情的态度,采用逃避,亦使更多时候陷入一个“为何总是这样”的怪圈中。

二、教育方法

(一)对孤儿学生进行单独有效的引导

教育活动本身就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2在学校教育的环节中,教研组可以委派心理咨询教师,对孤儿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辅导,以便其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得到缓冲适应。有效的引导应当是在信任基础上,所以对作为引导者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具备耐心、爱心,为孤儿未来的心理发展历程负责任的提出相关建议,并能够预测出学生个人认识会导致的问题,对当下的现实问题切实提出解决意见。假如孤儿学生为福利院抚养,可以联系相关的工作人员,关注其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动态。

(二)对孤儿学生进行集中统计注册便于管理

在教研组进行集中统计,关注孤儿群体的成绩、思想品德、行为表现等相关项目,并对比之前的数据进行评测,预估出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能力、内心承受力等各项指标,相应的调整教育理念,同时可以从孤儿的生长环境入手,组织班主任与学生监护人对接,对学生前一个阶段的学习能力、与同学交往情况、思想等等的方面进行汇总,以便在完善学生信息的基础上,能够做到有利于下一环节的切换。

(三)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帮助学生克服并解决问题

首先,可以做一部分监护人的工作,使之能够平和告诉孩子现实的变故,让孩子能够理解,同时帮助孩子重新树立新的亲密关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心理依靠,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同时学校中,班主任可以拉动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组,让孤儿学生在集体中能够得到认可和帮助;其次,教育工作者理应用更客观的综合评价方式去评估学生,而非成绩或者其他,孤儿学生的内心需要有人去挖掘其优点,这样有助于学生建立其自信并获得自尊。另一方面也需要制造一个好的环境,在日常生活包括与学生群体交往的时间里,避免碰触孤儿学生内心的伤痛点,以平常心态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在建立沟通关系时,暂时将学习和考试放在一边,这样有助于减轻其心理压力。

对于孤儿学生这个特殊社会群体,教育者要以潜移默化的关心去温暖他们,感化他们,使孩子能够体会到被关心和爱护的感受,也能够学会感恩和回报,慢慢消除他们的疑虑心与戒防心,同时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未来的展望性,那么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就能够,至少成为修复孤儿学生心理缺失感的重要存在。从宏观来说,更是一项构建和谐社会的细致化工作。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上一篇:情境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自主学习理论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