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聘”内涵并不只是快

时间:2022-07-15 08:02:33

许多企业都将速度作为招聘环节的关键要素,以此获得抢手的人才。美国一家大型会计事务所发现,如果在22天之内他们没有“采取行动”,获取抢手人才的机会就只剩下一成了。发现业内顶尖人才,不出10天就会被别的企业抢走。闪聘如此重要,但往往许多企业都误认为“闪聘”只有“快”这一个要素,忽略了闪聘背后的内涵

何为“闪聘”?

顾名思义,闪聘,就是迅速地聘用到人才。“闪聘”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如果你真是一块金子,“空窗”不到几个小时,就又会被抢走了。

“闪聘”能够为企业招聘到更优秀的人才。不幸的是,一些企业采用了“填补职位空缺所需平均时间”这个指标,这会导致对所有空缺职位都一味实行“闪聘”,于是闪聘这个简单的概念就被误用了。

“闪聘”策略当然并不适用于所有应聘者或所有职位,原因有两个。

首先,平均时间具有一定的误导性。如果你在所有职位的招聘速度上取平均值,你得到的是一个误导性的数字。你也许在一些无足轻重的职位上很快就做了决定,但你在一些抢手人才之间进行斟酌的时候,做出决定的时间可能就很慢。在每种情况下都一味“闪聘”人才,这根本就不可取。

其次,“闪聘”成本高昂。对于关键位置和顶尖人才来说,为“闪聘”多付出一些成本是值得的。但是,并不是所有职位,都会对你的公司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也就没有必要为之付出更多的成本和时间。

经验之谈是:只有在填补核心位置的空缺时,才需要衡量聘用速度。原因如下:

按照人才需要的速度来招聘人才。因为这种“限时指标”是基于整个企业的平均指标,所以许多招聘官仅仅只关注是否达到了这个平均值。然而,对于有些核心职位的招聘来说,也许其速度满足了企业的平均指标,但是对于该特定职位来说还是太慢了。这些核心职位空缺要在经理们实际需要用人之前就填补上,所需的速度往往远高于企业招聘的平均速度。

你的招聘速度可能太快了。面对那些很抢手的应聘人,你需要很快做出决定。但是你却可能操之过急,结果导致招聘完成的时间远远早于你的需求日期。任何了解企业聘用过程的人都知道,经理们在向人力资源部门提出招聘需求时,往往不知道这个过程要耗时多长。如果经理原本需要在60天内招到人,结果你在15天内就完成了任务,于是那些人在实际需要他们之前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工作了。这样的“闪聘”是没有必要的。

另一个经验之谈是,评估招聘完成的时间,和你的需求日期相距多远。你的目标是在“需求日期”内招聘成功,而不是过早或过晚。

“闪聘”也要“快、狠、准”

优秀的人力资源部门会主动寻找现在在其他企业就职的人才,尝试慢慢说服他们离开现有公司加入自己的团队。这个过程被称为“关系招聘”或是“需求前招聘”。

企业先确定自己的理想人选,然后在他们身上下功夫使对方最终加入自己的企业。一旦该人选准备离开原来的企业,招聘者就一定要迅速采取行动。

如果你下手最早,很有可能你是惟一一家直接“盯上”这位优秀人才的公司。不过,如果你没有迅速将他纳入麾下,他很有可能又开始考虑其他公司了。

如果你拖拖拉拉,他们原来的老板就有机会开出更优惠的条件留住这个人,这就更加降低了你成功“挖墙角”的可能性。

关键是,一旦我们“盯上”的人选决定更换工作的时候,你就要能马上为他们“创造”一个职位并制定一个评估流程。这样一旦他们决定离开原有企业,你就能在短短几天之内为他们提供一个职位。

以下有两种情况,并不需要“闪聘”。

一种情况是人才资源足够丰富。如果你面对着一群绝对积极的应聘者,速度就不重要了。目前还有工作的顶尖人才或那些具有稀缺技能的人士是供不应求的,这个时候你需要“闪聘”。如果应聘者都是待业人员,就不用太急了,因为他们只能等你决定是否聘用他们。

另一种情况是你的公司有卓越的品牌实力。如果你有一个像谷歌一样的品牌,速度就没那么重要了,因为就算是最顶尖的人才也可能愿意等待机会进入谷歌。

如何平衡呢?应该根据候选人的多少而调整你的招聘速度。有的时候,当应聘者都是“渴望”被聘的待业人员时,你大可以放慢脚步。有的时候,当你有强大的品牌做后盾时,也不用着急,因为没有几个人会很快跑掉。

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之所以采用“闪聘”策略,多是因为它能够提高所聘人才的质量。

你同样要评估招聘的质量。新人到岗后的在职表现往往是最重要的指标。“闪聘”是为了得到高质量的人才,因此仅用一个平均限时指标是不够的。

在“闪聘”时,你很有可能急中出错。快速做决定有可能会出现评估不足、招聘失误(对方技能不够或是与企业文化不合)等问题。在你还未需要那些人才之前,建立一个候选人清单,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准确地对他们进行评估。

衡量招聘的速度是必要的,但是必须将速度和招聘质量联系在一起,你要保证速度和质量相互促进。

提高“闪聘”命中率

除了平均限时指标之外,还有其他四个关于时间的指标。有时候这些指标,甚至比平均限时指标还要好。

1.空缺损失。这个有效的指标直接用金钱来衡量“慢聘”(很长时间的职位空缺)带来的损失。经理们对钱总是很敏感的,只有在完全了解空缺带来的经济损失之后,他们才会加快招聘速度。

2.把握目标人选的“工作空窗期”。对于那些你很想招到的人选来说,这个时间指标指的是从他们进入市场开始,即你知道他们决意离开原有职位时,直至你正式聘用他们为止。

3.即日聘用。对一些核心岗位和顶尖人才来说,一旦这样的人选空闲下来,企业必须能在当天就聘用他。

4.无需求招聘。在少数情况下,一些炙手可热的重量级人物或顶尖人才一旦出现在市场上,企业要在没有职位空缺时也能够聘用他们。

表面看来,“闪聘”似乎很容易理解。但事实上它相当复杂,关键是招聘官要认识到“闪聘”能产生很大的益处,但也有一些隐患。

企业家一定遇到过,理想人选在最后一刻忽然决定退出这样的烦心事。理由多种多样,例如候选人提出的条件遭到拒绝,他突然休了一个月的假,或者是被别的公司聘了去。一旦你被应聘者来了这么一手,我们基本可以断定你已无法控制此次招聘的局面了。最好的做法,是应聘者反悔前,就防微杜渐,与应聘者共同设定期望值。

约翰博士是财富500强和硅谷许多企业的常驻演讲者、顾问。作为安捷伦科技企业前首席人才官,他现为旧金山州立大学管理学教授。他认为,就招聘而言,信誉就是一切,所以此时,你绝不能失去控制。

这种控制,指的是你作为招聘经理应推动一种合作关系。就像开车一样,你要保住你的驾驶地位,让应聘者做乘客。这种控制并不意味着强行限制你的“乘客”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要记住,你要构建的是一种关系。

想要在整个过程中保持你的主导地位,你要在最初与应聘者的谈话中就设立好这种关系的“基调”。这就要求双方就需要商谈的内容设定清楚的期望值。

在初次谈话中,你应当:

详尽地解释此职位要求、责任、义务,并且明确你公司能提供的报酬和福利。第一次谈话结束之前,要清楚地沟通应聘者所需要的和你所能提供的。

开诚布公地回答应聘者的问题。

在整个考察、面试和决定聘用的过程中,和应聘者保持密切的联系。

让应聘者明白在聘用过程的进度,并在必要时向他们提供有建设性的反馈。

另一方面,确保应聘者做到了:

向你提供他找工作的近况进展。假如可能的话,告知你他们都向哪些企业投递了简历,与哪些企业有密切联系。

向你提供一份认真撰写的个人简历,展示其工作成果,且能回答关于其自身背景的详细问题。

如不能来参加面试或发生任何影响其上岗的状况,包括可能和你这边的日程发生冲突的假期等,都要及时告知你。

在初次谈话后,与你的应聘者常常保持联系。确定他们的状况是否发生了任何改变,发现并解决其他的问题。

再次确认他们对这个职位是否还有兴趣。与应聘者多联系,往往能够降低让你措手不及的状况出现的几率。

上一篇:从团队建设看领先企业的成功之道 下一篇:多元化台商善抓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