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女儿“小铁榔头”

时间:2022-07-15 06:35:18

“美国甜心儿”

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郎平的女儿白浪从美国回到北京,同北京女排在一起训练,笔者闻讯后几经联络,最终对这个在美国长大、媒体鲜见报道的神秘女孩进行了采访。

在北京南城的一条小胡同里,我们找到了那个窄小的女排训练馆。这里曾是郎平在北京女排时的训练场地,也是“铁榔头”走向辉煌运动生涯的“摇篮”。

白浪的训练服和背包,都带着鲜明的美国标志。就在一个月前,她还代表美国青年女排参加了中北美U18青年锦标赛。不过对这个16岁的小姑娘来说,她还是觉得在北京女排的训练更开心,“这儿大家可以随意说笑的……美国队的集训营,大家都各管各的,上次我们才集训了两天就出去比赛了,谁是谁都不认识呢!”

白浪的普通话里,偶尔会有奇怪的发音,有些词则必须要靠英语来表达,这毕竟是个出生在美国的“香蕉人”。女孩说,她平时在家里一直说普通话,可是到了这里,队员就教她说起了北京话,学了很多儿化音,比如说“裤衩儿”。白浪觉得在这里和同龄女孩子交流很有乐趣。

在她看来,打排球纯粹是一种乐趣,跟妈妈并无多大关系。“在美国,打排球只是玩玩,不是生活的全部。”她瞪着乌溜溜的大眼睛,旋即列举自己的其他爱好,网球、篮球、冲浪,全部是跟体育有关的,“不是我存心要运动,而是不运动就感觉很无聊!”

白浪还分别在校队和加州的TCA俱乐部U18队打排球,充沛的精力好像永远都使不完。她在校队打主攻,在俱乐部打接应。“其实我更喜欢当主攻,因为场上形势最困难时,总会把球给主攻,感觉很爽!”这个身高1.86米的小姑娘,骨子里果然流淌着“铁榔头”的血液。

出人意料的是,尽管白浪有排球天赋,郎平却从不给孩子施压。她还常常和女儿开玩笑:“你不要有什么压力,出去打球比赛的时候,千万别说你妈妈是谁。”平时打完球赛回来,白浪也很少和妈妈交流战术问题,而是谈她交了几个好朋友。

除了热爱排球,生活中的白浪还是一个电视迷,尤其喜欢看新影片,经常在周末的晚上看恐怖片吓得睡不着,还要让妈妈“全陪一下”。由于经常要在网上完成功课,白浪的电脑操作水平也很高,经常“教导”妈妈,郎平也乐于向女儿求教。白浪还经常宽慰妈妈说:“我比你聪明多了。”郎平也不恼:“那好啊,一代要比一代强。”

因为工作的关系,郎平和女儿总是聚少离多。“妈妈不在身边的生活早就习惯了,但我还是想跟妈妈在一起。”说这话时,白浪尤其显得稚气。她想念妈妈做的饭,尤其喜欢西红柿意大利面,但她自己却不会做饭,“我有一次给妈妈做鸡蛋,放了太多盐,妈妈吃一口就吐出来了……”

不过白浪毕竟很懂事,她也知道妈妈的工作压力很大,因为郎平在家的时候,经常看赛场录像、写笔记到深夜。就连白浪自己打球,郎平也很少有机会去现场观看,更别提给她亲自指挥了,“妈妈当然也会给出建议,但都是在电话里,通常是我告诉她自己打球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她才会告诉我该如何处理。”

排球场上的白浪,看起来像极了郎平。“看这孩子,‘条儿’多顺!”与郎平相识30多年的体校校长屈少军在场边说,直夸白浪的身体条件出众。话音刚落,白浪4号位一记重扣,力大势沉,“Yeah!”她自己先叫起了好。然而以往看照片,郎平从不觉得女儿和自己长得多么像,直到自己举起相机给白浪拍照,这才发现原因所在――小姑娘一对着镜头,条件反射似地把嘴咧到最大,露出一口白牙,两边脸颊都夸张地鼓了起来。这种表情,无论传统中国女孩还是“90”后新人类,大概都不会露,这是典型美国孩子的拍照习惯。

教郎平做“美国人”

谈到郎平今天的成就,白浪说多亏了她的“指导”。原来,2005年1月,美国排球协会开出4年60万美元的薪金,邀请郎平担任美国女排的主教练。

但接下来的困难却让她措手不及。当年3月,郎平在芝加哥升帐点兵,她根据美国女排的情况拟出一份12人的大名单,列出了一年的训练计划。报到那天,却只来了两个年轻队员。郎平给几位主力打电话,对方冷淡地回答:“我要在欧洲打球挣钱。国家队又不发工资,我不想去了。”郎平非常生气,她在中国当队员和教练多年,入选国家队是一名队员的最高荣誉呀,美国人还讲不讲爱国主义?

2006年初,郎平第一次率美国女排出征世界锦标赛。世锦赛的对手都非常强大,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美国队充其量是杂牌军,每场比赛都被打得落花流水。更让郎平生气的是,输了球后,队员们在休息室里照样说说笑笑。她拍着桌子训斥道:“你们打得一塌糊涂,怎么还有心情笑呢?”一名队员走过来拍拍郎平的肩膀说:“珍妮(郎平英文名字),请你轻松点好吗?打排球是因为我们热爱,今天输了,算我们不走运,明天会是新的一天。”

郎平正在气头上,她指着那位队员说:“你们不要脸可以,我可不想丢人现眼!现在,你们都给我出去,绕着场地跑20圈!”一名队员站起身,白了郎平一眼,然后径直离去。其他队员也纷纷起身,吹着口哨不辞而别。

世锦赛的成绩可想而知,美国女排一场未胜,小组赛即遭淘汰。要强的郎平非常伤心。听到妈妈在电话里跟朋友抱怨美国女排队员的不是,白浪却说:“你应该庆幸,您指着别人的鼻子骂,她们没告你侵犯人权就不错了。您要记住,这里是美国,不是中国!”郎平怒斥:“美国怎么了?我是主教练,她们就得听我的。就像我是你妈妈,你必须听我的一样!”白浪没好气地说:“我只能遗憾地告诉您,好自为之吧!”

虽然有些叛逆,白浪却没有忘记为老妈支招。一个周末,学校组织篮球比赛,白浪特意邀请妈妈去观看。让郎平意外的是,这些尚未成年的业余选手训练起来非常投入,跟教练的关系也很融洽,比美国女排的训练像样多了。

郎平忍不住问女儿:“你们打篮球也没人发工资,为何那么起劲儿呢?”白浪说:“平等、自由、快乐,这是全部的秘密。教练就是我们的朋友,他奖励我们冰激凌,表现好的队员还可以到他家参加家庭舞会呢。”接着她还向郎平建议:“妈妈,您真该跟我们教练学习学习!别一天到晚拉长着脸,那个样子,队员能喜欢您吗?”郎平嘴上不服:“妈妈当了10多年教练,还用你来教训吗?”但她内心已然警醒:美国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与中国人不同,自己直来直去的棱角是该磨磨了,学会与年轻的美国女排姑娘打交道,女儿不正是最好的老师吗?

美国女排重新开张后,郎平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训练,而是邀请大家到她家里做客,她亲自下厨为姑娘们包三鲜馅儿的饺子。看着郎平把面团擀成又圆又薄的面片,捏成一个个形如弯月的饺子,姑娘们惊讶得连声尖叫。主攻手汉弗妮捧着郎平的手说:“珍妮,没想到你这双大手如此灵巧,你太伟大了!”白浪在一旁插话说:“这算什么,我妈妈还会剪纸,还会画中国画呢!”

“饺子宴”让郎平在队员心目中的形象变得亲切了。在日常训练中,郎平也刻意改变以往的严厉风格,微笑和鼓励多了,即使批评队员,也是先表扬对方的优点。为了与姑娘们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郎平“央求”女儿带她参加同学派对,她还请女儿教她唱美国摇滚天后艾微儿的歌曲。摘掉主教练的面具,郎平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和队员的关系也密切起来。

“快乐排球”激发了队员的士气和激情。在后来泛美杯和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上,美国女排分别获得第三名和第六名的好成绩,郎平一手培养的年轻队员终于挑起了大梁!

举五星红旗为妈妈助威

因为姥姥家在北京,在奥运会召开前半个月,白浪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早早乘机来到中国。她亲赴赛场,为妈妈呐喊助阵!

事实上郎平率领的美国女排,一到北京就引起了各国媒体的极大关注。因为“铁榔头”本身就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她曾于1996年率领中国女排进入奥运会决赛,由此成为带领两支球队闯入奥运会排球决赛的教练“第一人”。更神奇的是,24年前的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现场,“铁榔头”以中国女排主力队员身份战胜美国队获得冠军,如今,她又以教练身份把美国女排再次送入北京奥运会赛场上,怎不让人“又惊又喜”!

更令人惊讶的是,郎平的“私人啦啦队长”白浪,虽然算得上土生土长的美国孩子,但她手里举的却不是美国星条旗,而是鲜艳的五星红旗。她一出场,就赢得各国观众潮水般的掌声。

由于球技娴熟,美国女排一上阵就锐不可挡,先是轻松击败日本等队,8月21日又以3:0击败世界强队古巴女排,顺利进入总决赛。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在直播美国与古巴之战的时候,解说员不断称赞郎平执教下的美国女排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并称此前很多美国人都没想到,她们竟然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尤其在3比0击败古巴后,解说员一时激动得声音都颤抖起来。美联社在播发这条比赛消息时说,郎平得到了观众衷心的喜爱,美国队也获得了现场观众强有力的支持。

8月23日晚,最激动人心的比赛开始了,美国女排要与“无冕之王”巴西队进行最后决战。当时白浪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上,尤其看到己方队员出现失误时,白浪恨不得立即冲向赛场,亲自拼杀一番。可是一看坐在教练席上的妈妈,表情却始终那么平静。姥姥笑她说:“你妈才有临危不乱的大将风度呢,哪像你,张牙舞爪的一点都沉不住气!”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恶战,最终美国女排夺得了银牌。走出赛场,白浪马上和郎平拥抱在一起:“妈妈,您真棒!”

当然,对美国女排取得的骄人成绩,事后也有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一位体育界名人就放话:“郎平教外国人来打中国人(中国女排在这次比赛中夺得铜牌),我很不喜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白浪表示,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生存着想,妈妈执教美国女排也只是一种职业,正如姚明、易建联、王治郅来美国打球一样,这很正常。而且,美国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国家,能够接纳和善用各国人才,不计身份和背景,体现了“有容乃大”的精神。在北京奥运会上,海外兵团同中国军团同场竞技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再说体育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不应该理解成“自己人打自己人”。

白浪目前是高二学生,当笔者问她将来能否进入美国女排,并成为像妈妈那样的“主攻健将”时,女孩毫不犹豫地回答:“Yes!”看来小姑娘还真充满了美国式的自信。

上一篇:宁波民间艺术享誉土耳其 下一篇:苏州水乡又见传统婚礼习俗